生命境遇的审视与心灵的救赎
——罗迦玮诗歌创作散论
杨思辉
在兴义这座洋溢着浓郁的山水文化的城市里,住着许多追随缪斯却低调冷静的诗人。在浮华的社会里,他们依然深耕着自己的诗意与文字,甘于寂寞,固守着精神家园,建构着自由的诗意栖居地和审美空间,在物质世界丰富发达、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今天,他们给这个城市带来一丝宁静与慰藉,为物质世界里人们的精神家园添上一抹绿意与温馨。
在众多坚持自己诗歌理想的诗人中,迦玮的人生经历是最为特殊的。作为一个为诗而心火不泯的求索者,因遭遇命途不测,生命充满创伤,使他的人生境遇与众不同,文学之路也与众不同。他用诗歌记录着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用感伤的诗意回看自己,用通透的诗行省察过去,提炼着灵魂深处沉浸的情感、灵感、痛感。诗歌成了他疗愈内心创伤、缓解人生苦闷的一剂良药,伴随着他走出孤独、彷徨、郁抑、失落与焦虑的内心困境。从黔西南诗人群体的散点透视而言,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可名状的独特意义。
一
迦玮的人生经历了幸运、不幸、幻灭和重生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省里的一所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县城当中学教师,三年后被选任为团县委副书记,不到三十岁就进入县委常委,成为当时黔西南州最年轻的副县级干部。然而,在他29岁时,却因工作中偶然失误身陷囹圄,妻子离他而去,父亲也因为儿子入狱忧虑患病在悲怨中撒手人世,事业和家庭都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迦玮经历了内心极度阴郁痛苦的人生至暗时期。残酷的现实使他早早就饱尝了人世的炎凉与酸甜苦辣,理想、愿望一夜间如幻境一样地消失。重新回归到社会后,迦玮在林场植过树,在煤矿挖过煤,在药厂造过药,最后得到社会各界及朋友的倾力帮助,到一家国有企业谋到了一份稳定的职业,为他的劫后重生提供了立足于世的人生舞台。生活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迦玮,他把昨天的过往转化成奋进的力量,带着一种勇气去经受这个世界,经受接下来的生活,经受当下的人生。把悲情、苦闷、抑郁诉诸笔端,或诗篇或小文,贴切而有效地呈现出来。他的诗歌、散文、散文诗等作品相继在大型文学刊物《民族文学》《十月》《星星》《诗选刊》《贵州作家》以及《贵州日报》《广西日报》《天津诗人》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他在狱中完成的诗集《歌声漂泊》成为他的“第一本人生炼狱之作”(牧之),并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随后,《心路历程》《人生点滴》等文学作品集相继问世,其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集·布依族卷》《二十一世纪十年经典散文诗》《中国散文诗2013年卷》《中国诗人档案2017卷》等。《歌声漂泊》《心路历程》《人生点滴》分别获得贵州省第七届、第九届、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诗歌类、散文类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迦玮在诗集《歌声漂泊》后记里说:“纵然沦落在人生不幸的断层里,我也不能让自己的青春就此荒芜。我要在痛苦的漂泊中,用坚定的信念重新撑起一片蓝色的天宇,把在寂苦中扑腾不安的思绪泊入未来的时空……”作家杨远康在《歌声漂泊》序言里写道:“是命运使迦玮的灵魂流浪,歌声漂泊;是诗使他的灵魂值得拯救;是他的歌声和人格力量引人关注。”
二
迦玮一生经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沉浮。因此,他的诗歌更多的不是为了“抒情”或“寄兴”,而是为了表述和传达生命的境遇,释放内心的压抑,疗愈心灵的伤痛,度化人生的苦厄,以及基于诗意出发来书写人生的价值和建构生命的意义。
人类是靠回忆来生活的。迦玮是一个回忆性的诗人,他的诗不是为写而写,而是人生境遇和生命体验的另一份记录。迦玮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爱情亲情、怀旧忏悔、感伤希望、心灵镜像等主题,但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是围绕自己生命境遇来书写的。这在诗集《歌声漂泊》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整个诗集简直就是一部个人的心灵秘史。从写作开始,这部诗集便形成几乎是自传性的作品,诗集中的许多篇章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抑郁、苦难、迷茫和失落的情结。如《我思念的风帆已高高扬起》《风是我的心绪》《写一首诗证明自己还活着》《我的麻木》《我真想改变自己》《孤独》《生命的逃遁和攀援》等。他在《我思念的风帆已高高扬起》中写道:“望不清前路的迷茫/看不尽来路的愁肠/我纵然浪迹在天涯海角/却怎么也走不出/双亲深陷的眼窝……我漂泊的人生呵/再也不能在你们的苦泪中沉浮/我思念的风帆已高高扬起/一颗不能安宁的心呵/已在涛天的风浪中/开始了执着的返航”。在《生命的逃遁和攀援》中写道:“当所有的浊浪向我袭来/我便成了深谷里走投无路的困兽/一颗受伤的心惊慌失措/我凄绝于寰的哀嗥呵/何时才能打动猎人的一丝恻隐……我只想做一个战胜自己/而无心伤害于人的动物/独有自己的一方生存空间/即便我只能在猎杀的准星里永远逃遁/我也不能放弃生存的希望/世上没有比人还高的山/只要自己的理想未泯/我就得为了逃生于绝地而永远攀援/直至生命陨落在自己的夙愿里”。这些诗中着意抒写感伤意识,充满面对命运的深刻反思,他把自己的生命境遇凝成为诗词文章,书写人生坎坷不平的经历,为自己的人生作了忠实的记录。迦玮敢于面对逆境,敢于用命运和灵魂写作,使他的创作对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这就是迦玮诗歌表现出的积极意义。
诗人的使命就是“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普希金)。文学书写的功能之一就是疗愈心灵、抚慰人心。迦玮是一个为生活痛击也痛击生活的人,他需要一个窗口释放内心的压抑,比如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等,而他选择了文学,选择用诗歌抚平心灵的伤痛,度化人生的苦厄,他把心中的空余、郁抑、失落与焦虑以诗的方式倾泻了出来,使其在理想落空、人生挫败的困境中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从最初的《风雨袭来的时候》到《人生在爬行中蜿蜒》,再到《美好就在风雨后》,都是在用诗歌度化人生的苦厄。他在生命的思考中,认为“人都有自己的所思和所想/闷在心里的话总需要一种表达/乃至压郁着的情绪/都需要一种倾诉或者发泄…… ”(《读懂自我》)他在《聆听灵魂的呐喊》中写道:“有一个声音/时刻在心中呐喊/把我的肺腑/阵阵地撕裂/我不能安然的灵魂呵/只得在失落的痛苦中/寻找着逝去的年华……我将在寂苦的宁静中/聆听灵魂的呐喊/让真诚的阳光/弥满我阴郁的心空/我的激情/和我新生的力量呵/终会从膨胀的胸腔中/火山般喷发/那奔涌而去的热血呵/终会把我的生命/尽情地挥展”。正是埋藏在迦玮心底的这股诗歌热情,让他在人生的低谷中并未失去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他把内心的苦闷喷发在纸上,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而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自己的心灵慢慢得到调节,内心不快之感缓缓得到释然,最终达到了恬静淡然的心理状态——如佛家的大彻大悟,醒悟似地找到了心灵的最后家园。迦玮在诗集《心路历程》中写道:“人生的沉浮与得失的辩证,让我逐渐有了随遇而安的平和心态,以致能够冷静而客观地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历史不能计较,只能回味。人生呢,也只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矢志向前了。落水的人总得挣扎和抗争,从而拯救自己,否则就丧失了求生的希望。人生落寞时,备受煎熬的是自己的思想和亲情,这些都变成了我的诗集《歌手漂泊》中的文字……我今天之所以还有‘舞文弄墨’的雅兴,全靠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人是需要目标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生命意义的旅程。“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深入地探索人生的意义,“给予活着的目标,创造活着的过程,享受活着的滋味”(周奇沛)。迦玮的诗歌体现了一种个人完成自我的努力,展现了一个不断求索的行者形象,他以诗歌的方式,建构着生命的意义,完成对自我的救赎,并突破生存的局促阈限,获取人生的崇高与阔大境界。他在《生命不可散去的热力》中写道:“是秋风的席卷/或是生命热力的散尽/一枚枚枯萎的黄叶/已在人们的伤感中七零八落/一个凄凉的时节/又将陷入萧条的漫长/不能在悲愁中冬眠的人生/急需一股暖流/打通全身僵硬的经络/热血的沸腾和疾步的奔跑/方能舒展生命的活力/抵御冰冻的寒冬腊月/一丝热气的腾升/就会一线生机的萦绕/香魂不散的寒梅/总是在雪花的漫天飞舞中/以永不消退的生命激情/招展着火红的亮丽/划破了天空的灰暗和迷茫/寒潮中落光了绿叶/仍把根留住的树/纵然一身冷冽的冰雪/也能把顽强的信念支撑不倒/生命的坚韧不息/得力于大地的厚重和养育/暖了心中永恒的守望/向往无限的人啊/哪能在畏寒的蜷缩中/渺小了自己生命的存在/满腹的牵挂和迫切的向往/已汇成炽热如火的心愿/可以把生存的意志百炼成钢/无畏的奔跑和穿越/正是生命的不朽和长久/春暖花开的美好/是生命热忱的灿然怒放/不曾心灰意冷的人生/总应该迎来希望的破土萌发/迎来生机的旺盛繁荣/和人间温馨的满满入怀”。迦玮善于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挖掘诗意,探寻生命的真谛,并通过诗歌这种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桢在光明日报上评价《生命不可散去的热力》这首诗是专注于生命意识的言说,抒情者号召世人探求“不能在悲愁中沉沦/也不能在荒寒中冬眠的人生”,从“香魂不散的寒梅”身上寻找“永不消退的生命激情”,迎接希望的破土萌发。卢桢教授认为,罗迦玮是以满怀信心的乐观话语,为严冬向初春、困境向希望的转化留存了生机。迦玮在《写一首诗证明自己还活着》中写道:“写一首诗证明自己还活着/因为活着的人/必然有所思有所想/诗与远方/可以让自己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即便只是一只井底之蛙/也有了一块蓝天的仰望/成为了精神的支撑/一生的努力啊/哪能够在乎最终的得失和宠辱/我只想把自己的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即便我的文字/不是最美的音符/但自我的表白也是自我的释怀/可永葆自己的童心让岁月不老/轻快的激昂的悲愤的心绪/如溪的浅浅河的滔滔瀑的慷慨/都是岁月的风雨在倾诉/已把人生的沧桑/挥洒成世上不同的风景和画卷/我得敞开自己的心扉/任时光冲洗/伴岁月唱歌/以免命运的决堤会把自己崩溃/诗和远方的存在/永远是我至真至善至美的向往/已梦一般萦绕在心头/让我忘怀了许多的悲伤和哀愁/有了做人的自信和豁达/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我的情感融入了天地日月/无悔的岁月/已是我无悔的人生充满了诗意。”人世悲欢,唯诗与光阴不可辜负。面对艰难困苦的生命,不是消极地怨天尤人,而是用诗歌来回应人生,迦玮不仅把生命写成诗,还像诗那样活着,这就是生命意义之所在。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迦玮是做到了的。
三
迦玮虽年已六旬,但依然诗如泉涌,几乎每天都在坚持写作,委实难能可贵。但客观上说,迦玮的诗作也的确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尽管其诗作也探讨了人生、生命等终极意义,但还是缺少深度的文化反思与文本力量,诗歌创作似乎还没有形成明确方向和写作突破,对如何着力,朝哪个方向着力,缺乏一个十分清晰的认知,感觉他还处在一种“随意写作”的创作状态之中。因此,迦玮及当代众多的诗人,要在未来诗歌创作中有新的发展和突破,我以为,需要更多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要对时代做更复杂的观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的诗人应该是时代与人民的歌者,要把个人创作与历史方位贯通,把个人人生与生命真正融入到时代发展之中。脱离了时代、远离了生活、疏离了大众的诗作,只在自己的那个“内宇宙”中创作,其创作的格局自然会受到影响,诗作也往往缺乏深度或厚度。因此,诗歌创作要突破浅唱低吟的窠臼,回归当下生活,用心体察感悟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关注底层、揭示苦难,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创作,唤起大众心灵的共鸣,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个重要的诗人,一定要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一定要从诗歌的角度对这个时代有独特的贡献,让读你诗歌的人有独特的领悟与收获,这才有价值、有意义。
应少一点焦躁不安,多一点宁静致远。我听人说,有一些诗人一天之内就在朋友圈发十几或几十首的组诗,一点风吹草动就写出一大堆作品来,有的更是见到一个新现象就一晚上写几十首诗歌。这样的创作好不好?很难说。但这种一挥而就的作品,由于过于草率,质量不可能高。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并不需要“斗酒诗百篇,笔落惊风雨”,你只要能够在某一点上道破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秘密,有一个足够醒目的诗歌意象,有一句或一行能够传世的文字,也就足矣。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它为什么感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对土地的一片真诚之爱触及到人的灵魂,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浓烈的爱国真情打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最隐秘的内核。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诗作,都是源于诗人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声音,源于对崭新现实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性表达,源于作品传递出人类普遍的共同情感,源于对鲜活文学经验的充分调取,源于深入浅出多维度的语言表述。而这种状态,一定是一种沉静的状态,而非浮躁的状态。因此,诗歌创作既需要苦心经营,勤耕不辍,更需要突破心浮气躁的迷障,静下心来,真正捍卫诗歌的纯洁、高雅。
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诗歌是心灵的艺术,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心灵丰富而盛大,才能站在山巅,眺望诗与远方;只有清新寡欲,才能站在时代潮头;只有远离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不在名利场争夺拼抢,才能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超拔之艺术,才能产生独特的诗作,创造绚丽的诗章。面对当今社会纷繁喧闹的世态以及诗歌的困境,迦玮需要深谋远虑,精雕细琢,打造精品,守住诗魂。写诗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搞的热闹反倒走向了它本质的反面。我们对“精品”的强调,就是对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创作的拒绝。越是沉住气,静下来,越能从根本上认知今天纷繁驳杂的世界;越是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命运感同身受,越能写出人性和人心,越能为这个时代存证,留下文学性的心灵上的不朽佳作。
要为自己寻找“写作难度”。人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向我们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风貌。作为诗人,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可惜恰恰相反,我们通常看到的诗歌作品却局限于狭隘的题材。诗人如何突破自我,能否不断地在自己作品中增添新鲜的元素,这与诗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语言的运用技巧都息息相关。一个自觉的写作者,应该不断给自己寻找“写作难度”,比如,打破某些禁忌,书写少有人涉猎的主题,将隐藏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不可能进入诗的现象和元素纳入到诗歌中来,表达他人未能或未敢表达出的生命感受,扩展语言的张力,探索词语的重新组合,捕捉新奇的意象,等等。诗人应该把每一首诗的写作,当成一次探险,走他人未走之路,跳出诗歌写作“同质化”套路,走符合自身发展的诗歌创作之路。
要练好个人学养的内功。诗人有了很高的个人学养,才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古代文论和诗论很早就讲到诗人的学养与诗的好坏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方回论诗有云:“诗不过文章之一端,然必欲佳句脍炙人口,殆百不一二也。非有上下千古之博识,出入天地之奇思,则虽日锻月炼,以求其佳,亦不能矣。”眼下,对当代诗歌创作状况,人们已有不少诟病。有人曾经分析,当代诗歌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四个,并用公式列出,即:学养欠缺+写作草率+题材狭隘+缺少批评=低质诗歌。把学养欠缺放在影响诗歌创作质量的第一位,我以为千真万确,说明提升诗人、作家们的个人学养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声音,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在诗歌流派纷繁复杂,诗歌观念百花齐放的诗歌国度里,如何去寻找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的诗歌,需要诗人们突破浅吟低唱的窠臼,清除心浮气躁的迷障,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尘俗的引诱,保持独立的精神,探索自己的路径,开辟自己的江山,练好自己的内功,才能突破诗歌创作的困境与突围。迦玮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历,有长期的创作积累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我相信,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只要坚持不懈,正视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短板,用心求取,拥抱生活,一定还能够创作出更多的好诗或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