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亲历、见证过很多背影——很多、很多,有些背影回头即忘、转瞬即逝,而有些背影却深深印在脑际,久久盘桓、萦绕,不时激起一圈圈的愧疚、担心、痴念、愤恨等情绪涟漪甚至波澜,令人陷入断断续续的迷迷瞪瞪、恍恍惚惚之中不能自拔。对这些已然定格、难以消褪的背影,我无法表现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片云彩”的淡定与潇洒。
1
31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从老家来找异地工作的我。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他却一反常态地抱起才3岁多点的女儿尽力哄玩。见状,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莫名的不舒服,因为女儿在老家由母亲看护的那段时间里,每次我回家时,很少见父亲抱过女儿;有次母亲为了让父亲能抱抱女儿就讨好似地说:“你看,小丫头给你笑着哩。”他却嘟囔了声“她还能笑个啥”后就若无其事地下炕走出了房门。
父亲只待了一天,临走前他说家里没了钱,让我贴补一些。我因他平时不怎么“待见”女儿,因而对他颇为不满,虽然给他了几百块钱,却一直没给什么好脸色。送父亲下楼回到屋后,我站在阳台上张望,只见他步履蹒跚地缓缓而去,脚步显得十分沉重。那一刻,我不禁鼻翼酸楚,看着他远去、变小的背影,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我的双眼。随着年龄的渐长,每当想起此事,我都会产生深深的自责、愧疚之情,甚至陷入严重的不安之中——尽管父亲已仙逝10年多了。我的心胸何以如此狭小!?
2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特别是被任命为某县副县长后,家人认为,从此兄弟姐妹甚至亲戚路见可以有了仰仗的靠山。殊不知,由于性格使然,碍于情面的我从未为他们的生计张口求过人、说过话,以致于长久以来,他们一如既往地东奔西走、跌跌撞撞地自谋生路。漫天大雪里,刚刚弱冠的大弟在工地上拾堆砖瓦;寒冬拂晓中,年幼的小弟背着行李急匆匆跑向车站去千里之外打工……时过境迁,往日情景——昔时背影,历历在目,历久弥新!
3
刚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某基层水文站见习。上级分站领导都站长(下称都师傅)发现我讲话有慌张现象,就问我什么原因。当得知是莫名心慌引起的后,他和蔼地对我说:“你平时应对自己多做心理暗示,强迫自己不要慌张,另外,要利用一切场合多主动发言。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会逐步克服的。”
后来,我与都师傅先后调回了省局。在每周三、六的政治学习前,不在同一科室的他总是找到我鼓励大胆发言,不要怕出错,也别管别人是否会笑话你。事后,他多次私下打听我是否发了言及发言情况如何。久而久之,全局的人都知道了我与他的关系,于是有人戏问道:“小王,都师傅准时要你做他的女婿了吧,要不他为啥总是这样关心你呢?”
正是因为有了都师傅的督促,才使我逐渐乃至完全克服了社交恐慌症及其自卑感。不容置疑,在我的成长经历中,都师傅所起的作用是独一无二、至关重要的。我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都师傅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得必须铭记他、感恩他!”
可是,我对不起他啊!
当时,由于我去外地出差,他退休归乡前我没赶上帮忙装车,临走时也未能送行,没有在脑际中定格出他和老伴蹒跚远去的背影。遗憾之极啊!由于当时还没有手机,在单位人事部门也没有查寻到他老家的电话。此后,也就将此事慢慢淡忘了。我深感懊恼、悔恨:多少年都过去了,为啥没想起并打听过他的音讯呢?
4
大学毕业前夕进行毕业设计时,余老师是指导教师。余老师年纪与母亲相仿,一头短发,中等身高,五官端正,纯朴低调,和蔼善良。在毕业设计进行当中,她发现我基础较差,有好几次晚自习时单独给我开小灶给予耐心辅导,从不批评,从不生气。毕业论文答辩前,课题组进行了预答辩。她不厌其烦地从行为举止、语气语调、答辩内容等方面一一指出了我的不足和纰漏,并单独为我增加了一次“演习”。
正式答辩那天,一位老师问了一道“难题”,我一时竟手足无措。余老师着急地在台下提示,接着便不由自主地走上讲台为我救场;谢天谢地,此生最后一次学校考试总算过关了。
毕业之后,有次去南京看过余老师一次,可不凑巧,她到外地出差了。此后,由于我调离了水文系统,再没有去过南京,因而也没有专门去看望过她。是的,在时至今日的近40年时间中,一直没有见到过她。
行文至此,当年老师在教学楼道中叮嘱我后匆匆而去的单薄背影立刻浮现在了眼前。真想您啊,我敬爱的老师,不知此刻您在哪里、在干什么?您是否还在带研究生,或是否正斜攲在沙发上打瞌睡呢?
5
女儿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闯荡天下”,先供职于市某行政单位公益岗位。八、九个月后我对她说,目前这种工作状况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有利于了解行政(当然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工作性质、上下级及部门之间关系、基本工作流程等,因而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它无法深入接触实际业务,只能从事打打字、跑跑腿之类的简单重复工作,因而不宜太久,否则会荒废学业与青春。后来,她应聘到某药企从事质量管理工作,近又考录到市区医疗保障部门,每一步走得都很稳妥。在为孩子自立自强行为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也深为自己只能提供一些建议而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感到惭愧。爱莫能助的我,看着她在人生之路上的摸爬滚打、渐行渐远,心中便会生出一次次的不舍、担心、无奈!
6
年轻未婚时,有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正在下车的姑娘,那温婉可人的倩影像触电似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看着她款款而去的背影,我若有所失地顿生一丝无名惆怅,以致于在事后相当长时期内魂牵梦绕、不能自己。在此,必须坦言:尽管对她一无所知,然她的体型外貌、综合气质成为我心目中的女神形象。
7
除了以上这些,脑际中还残留着一些扬长而去的背影,他们在公开索贿、阴谋使坏、当众侮辱、莫名施暴后的若无其事令人愤恨不已。还是算了吧,对于他们在这里不值得一说。
(2025.10.30,于渭城读行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