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3年3月中旬,我与妻游览了神往久已的安徽滁州琅琊山,拜谒了久负盛名的中国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及其主人公欧阳修——令人敬之、亲之的欧阳公。醉翁亭依峭壁而建,飞檐翘角,气势宏伟,庄重大气,猛然望之,瞬间心生震撼,仔细打量,不由肃然起敬。
经过此次游览,我初步感受到,相比邻省江苏的地级市,滁州市(进、出本埠)的交通条件还是稍有点滞后。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被贬至滁州,前后待了约两年零四个月。可以想象,近1000年前欧阳修时代的北宋,当时滁州的偏僻、闭塞是何等模样!可是,就是在那样的境况下,欧阳修则“既来之,则安之”,仍然保持着内心的豁达、超然,充满着人生的光明、希望。
何以见得呢?其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就是最好的例证。
写在被贬滁州时期的《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滁州期间,欧阳修经常去醉翁亭“设宴”于友人、同僚,且“饮少辄醉”。可以认为,他文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醉”即是一种“乐”:乐即是醉,醉即是乐,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因醉而乐,由乐及醉,乐、醉融一。显然,之于欧阳修而言,这种“醉”,既是醉酒,更是醉心,既是一种醉态,更是一种醉境。
那么,正值不惑盛年且早已身居高位的欧阳修“醉”在何处呢?《醉翁亭记》表明,一是醉在寄情山水,二是醉在与民同乐。这两种“醉”,可以说是一个遭遇贬官的封建士大夫醉的全部,最能体现出在经历宦海沉浮、人生进退后,释然、从容、强大的内心世界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清同治末年,有佚名人撰联说:“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此刻,自然没人会反对这样一个比喻:欧阳修,他就是一壶甘醇美酒啊!
这壶老酒,给人们留下了美好温馨的千古佳话。
二
那么,欧阳修——究竟是怎样一壶使人沉醉的琼浆玉液呢?
如前所说,他的醉,醉在寄情山水,醉在与民同乐。这是《醉翁亭记》展示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或者说是欧阳修的自我表白。他的这种醉给予他人的是——
温暖,亲切,融洽;
感染,共鸣,自得;
敬仰,标杆,自励。
现在,就让我们具体、概要地品味欧阳修这壶千年老酒的分外醇香吧。
做为普通人,他无疑是个性情中人。
他融于大众,呈显给别人的是可亲可及的常人情感、人间烟火,他使人感动、陶醉。在其诗文中,不难寻觅文人欧阳修的真性情。
在历代诗文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情人”间的相思之乐、之苦了。欧阳修的诗词也不例外,更胜一筹。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踏莎行》,情深意长、柔婉优美,把“情人”间的离愁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于人十分地走心。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裹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首《蝶恋花》表现的春愁,看似小我之愁,何尝不是大我之愁?它能不使代代无穷的多愁善感男女如痴如醉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生查子·元夕》,缠绵悱恻,如痴如醉,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它不仅是写元宵的千古佳作,更是千千万万有情人十分钟情的爱、恨意境。
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他父亲去世六十年后所作的墓表。文章盛赞父亲的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贤良,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文中点明了其祖上被朝廷恩赐的爵位、荣誉,尤其文末特别罗列了一长串作者自己的历任官职。这在世俗之眼看来,有炫耀嫌疑。但正是他的这些有意“显摆”,恰恰凸显了一个心底无私正直知识分子的赤子真情: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是朝野倡导、追捧的时代价值观,正大光明,理所当然,何愧之有?只有真性情之人,方有大真情流露。
在《秋声赋》中,于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人生不易的同时,他指出“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意即自然规律非人为所能抗拒,人们只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此文,初读,略感忧伤,更读,则是一种彻悟、超脱。真正的性情中人,给于人的绝不会是悲伤——只有喜乐。
性情中人必是有品位之人。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据他自己说,这六个一是指:“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如此,其闲情逸致、其陶醉自得、其生活质量、其人生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六一居士,可亲可爱,令人敬羡。
性情中人必是诙谐之人。
欧阳修在中进士时所娶的胥夫人去世后,娶了名臣薛奎的四女。薛奎的三女婿是与欧阳修一同参加殿试而获得状元的王拱辰。后来,王拱辰夫人去世后,续娶了薛奎的五女,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为此,欧阳修写诗调侃道:“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这是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沧浪亭曾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住宅,后又成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关于“明月清风今有价”曾有一段幽默典故,据说苏舜钦买沧浪亭时,花钱四万,欧阳修曾开玩笑地写了两句诗送给他:“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从以上两则小故事中欧阳修的两幅对联,我们可以窥见其诙谐、幽默的性情。可以想象,得赠联后,两位当事人的心情是何等的快意、满足;当亲友甚至他人得知此等趣事时,是何等的会心、感染。
相传,欧阳修到一家酒楼吃饭,店主问味道如何,欧阳修提笔写道: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显然,这是个谜语:第一句谜底是“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第三句“无缰”即无姜;第四句“无将”即无酱。从中,一个深奥而不失“浅显”、渊博又不失“油滑”的知识分子形象,活脱脱跃然眼前。这种形象,能融于社会,能与众人打成一片,自然深得人们喜爱。
至此,我们依稀可见欧阳修在“现身说法”:是性情中人,就不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善于诙谐、油默甚至擅长自我解嘲,养得一团春风;是性情中人,既能江山社稷又能柴米油盐,既能大江东去又能小桥流水,既能循规蹈矩又能放浪形骸……如此之人,必使他人敬而亲之,而非敬而远之。
此刻,我们彷佛能听到北宋时期的众多人士在由衷地对欧阳修言说道:与君相遇、相知,如饮甘醇,百杯不醉啊!
做为政治家,他是个坚守职业道德、政治原则之人。
欧阳修一生三次遭贬,其中两次遭贬的事由都是为他人打抱不平。他的打抱不平,绝非出于个人好恶,实为整肃朝纲、革除弊政、充盈国库——为了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1036年,开封知府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给仁宗皇帝呈上了一张“百官图”,对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行了尖锐地讽刺,结果被贬往饶州。对此,廷臣多以声援,唯左司谏高若讷以为应当落职。欧阳修当即致《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将斥责信上报朝廷后,欧阳修被贬谪为夷陵县令。后范仲淹复官并经略陕西,拟聘欧阳修为幕僚,欧阳修笑而答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载?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坚辞不就。
因欧阳修坚定站在范仲淹一边,被政敌恶意攻击,指责他与范仲淹“一伙”在朝廷拉帮结派搞朋党。为了驳斥这种言论,同时也为自己辩护,贬官后复被召回朝廷担任谏官的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朋党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这篇著名的政论文,论述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劝谏君王并警告朝廷: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杜衍先后被贬谪出朝。欧阳修再次仗义执言,在给皇帝的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指出,“欲广陷良善,则不过指为朋党;欲动摇大臣,则必须诬以专权”。保守派对此愤恨不已,以子虚乌有的罪名弹劾欧阳修,将其贬为滁州知州。
由上,欧阳修的一身正气、职业道德可见一斑。
此外,我们还可从《古文观止》所选欧阳修的有关文章中,进一步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政治品格。
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他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在《五代史宦者传论》中他说,“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显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帝王应居安思危,谨防身边工作人员(如宫女、宦官等的)干政、弄权,以致大权旁落、荒政殆政、失去江山甚至性命不保。
在《纵囚论》中,他对唐太宗(相信被放回家的犯人必按约返回监牢)的纵囚做法提出异议,指出治国需合乎律法、人情,“不立异以为高、逆情以干誉”——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在《相州昼锦堂记》中,欧阳修通过褒扬当朝宰相韩琦的高德、伟业,兼批当时官场暴发户的得意忘形:“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dào,仪仗队的大旗),不足为公荣;桓圭(礼器)衮裳(礼服),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在《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寘序》等诸文中,欧阳修为天下人才的不为所用给予无限惋惜、同情,并借以针砭时弊、批评朝廷用人政策。
做为大文人,他是个具有社会良知之人。
其良知体现在社会公德。
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量级人物,欧阳修前承唐韵,后开宋基,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结束了骈文从南北朝以来长达六百年的统治地位,为当时、后世作文,提供了一种便于论事说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样式,因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更为重要的是,他一生创作颇丰,在诗词、散文、策论等诸多方面不乏精品力作,不论其诗作,或是词作,还是古文,语言平实,形式雅正,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堪称千古文章之典范。正因为如此,欧阳修才会成为一代宗师,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那么,欧阳修何以要革骈文之命?因为当时的这种文体,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贻害无穷,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使命的正直知识分子,他必须得这么做,否则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与责任。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光明磊落、心底无私,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其中,不但包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及王安石、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就连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这些显赫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激赏或推荐。那些被他相中、提携的后进,大多是以布衣之身名扬天下。
欧阳修高度称赞苏轼的文章,说读着他的感谢信“不觉汗出”。他在《与梅圣俞书》中由衷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苏轼)出一头也”。据说,“出人头地”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其后,欧阳修对苏轼奖掖有加,使其成为北宋乃至中华历史上又一位文化巨人。
欧阳修,千古伯乐,名垂千古!
三
欧阳修以其道德文章,早已在人们心里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为纪念欧阳修,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地政府相继修建了滁州欧阳修纪念馆、永丰欧阳修纪念馆。欧阳修去世后,后世对其研究从未停止,从南宋的《欧阳文忠公集》、元代的《宋史·欧阳修传》,到现、当代的《欧阳修传》(有很多版本)及《欧阳修大传》《欧阳修评传》《欧阳修研究》《欧阳修学术研究》《欧阳修遗迹研究》《欧阳修文献学研究》《欧阳修的人生探索》等等,一大批专著、论文相继问世。在此,姑且不论它们的优劣、高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层出不穷的文化研究成果,使中华学术界、文学界的欧阳修热持续升温;欧阳修道德文章的甘醇“酒香”,随着一本本专著、一篇篇论文不断扩散开去,氤氲着变迁的时空,陶醉着古往今来的人们。
这酒香,看不见、摸不着,但却闻得着、品得到:如夏日清风,似冬日暖阳。真是与君神交,如饮美酒,一醉千年啊!
四
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生生不息,需要先贤、哲人、英雄的层出不穷,以继承、发扬、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精神、文化。所幸的是,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涌现出了很多身居庙堂、忧国忧民、亲人近民的“贤臣”,他们是民族之根、之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欧阳修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欧阳修的精神风范主要体现在道德文章之中。欧阳修以其可亲、可敬的鲜活形象,对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无疑,欧阳修是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标杆之一,是今人学习、效仿、光大的光辉典范。正因为如此,他才会醉了当时,醉了后世,也必香醉未来。
面向未来,不论新时代还是遥远的将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度鼎盛,需要更多的欧阳修们以卓荦超群的道德文章注入强大、恒久的精神动力,以铸就我们民族良好的道德、雅正的文风、清净的社风、淳朴的民风。
有必要这样做吗?当然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这里仅举一例略为佐证——
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读行时光》,以发布励志类短文为主,应该很适合年轻人阅读、体悟。然,后台显示,阅读的多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却寥寥无几。这正常吗?当然不正常!当今讲究吃喝玩乐的不少年轻人,真是太让人不放心了——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前些年岀现的“娘炮”一词,无疑折射岀有识之士的深深担忧。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大批充满理想、自励奋进的年轻人持续接力啊!
五
搁笔之际,彷佛看见一位醉翁正在悠闲、稳健地向我们走来,他是那样的深沉庄重,又是那样的笑容可掬……
欧阳修——可敬、可亲的欧阳公这壶美酒,不仅醉了当时,更醉了后世一千年,并且还将继续发酵、香醉下去,绵绵无期,氤氲无限。
一醉千年;
已醉千年,再醉千年,更醉千年!
(2023.5.8草于西宁,2025.11.12修改于渭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