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在我所生活的平凉小城西北二十里的地方,海拔从1500米突升到2100米,属于典型的丹峡地貌,唯一不同于其它丹峡地貌的是:这里古树参天,绿树蔽日中镶嵌着神圣而庄严佛堂、道观、圣殿古迹。偶尔几声悠扬而洪厚的寺院的钟声,尽现它的空灵!
每每登临崆峒山,我都会慨叹它的鬼斧神工般自然天成的景致!
凤凰岭
凤凰岭畔那些如羊肠小道的石阶,似乎要直插云霄,陡峭绝壁如削,道路两旁的不知名的树木参天,绿绿葱葱的。阵阵轻风拂过,我看到了一缕缕阳光透过浓郁的枝尖,那些斑驳的影子烙刻在地面,而我额头滚落的一滴滴汗水也晕染着那些斑斑驳驳!我顺着阳光闪烁的叶片,静静品味那湛蓝的天穹,如棉花洁白的云朵正悄悄的滑过远处的山头,它们似乎在偷窥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盏茶的功夫,小小的云朵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又趋于平静了!
独坐凤凰岭畔,尽情享受这一缕缕微风的清凉,和着一杯浓浓的茗茶的香甜,增添了徒步登山的快意!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静寂中,一群群藏匿在林间的小鸟的歌唱,将这里的平静打破了!一声声遥相呼应的“唧唧唧”、“唧唧唧”的轻盈如划破晨曦的初潮,响彻在我的耳际;不知名的鸟雀掠过我的头顶,发出一串串如银铃般的清脆,久久萦绕在山涧;而山涧传来的登山者“布谷——布谷”、“奥——奥”、“啊——啊”的欢呼声,高亢而嘹亮,从沟底到山巅,你一声他一声,仿佛用这简捷而单调的呼喊,联动着大人和小孩躁动而愉悦的天性,那些久压心头的烦恼已荡然无存了!
广成子悬棺
在上天梯三分之一处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红色的悬棺尽显眼前,据说是广成子的悬棺,里有黄帝半跪和广成子半卧之态的塑像,显然是一对师生在潜心交谈,这一屈膝长谈便是数千年的光景!
这红色的棺椁从何时悬于此?已无据可考了!
值得肯定的是,这里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无可争辩的地方。《庄子·在宥》篇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黄帝为了寻求治国理政和养生的智慧,不远万里前往崆峒山拜访广成子。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广成子亦赠黄帝《自然经》、《阴符》、《龙虎》三本经书。
另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赞》 中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的记述,时间是黄帝立国前为南伐蚩尤,联合崆峒族、广成族和炎帝部落,与自己姬氏部落联成集团军与南方九族打仗。
自公元前2679年轩辕黄帝三至崆峒拜师问道广成子,道历以斯年为元年,崆峒山为道源圣地,又称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上有广成子的塑像庙宇,而在二十公里之外的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大陈村南山之巅有广成子塚,其封土规模堪比皇帝陵寝,南临泾水河,背靠九龙山。谁有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待遇?恐怕只有黄帝的老师广成子了!
问道宫
问道宫,座落崆峒山的前山山麓之下,沿崆峒水库北岸步行约半小时的路程。这里的山桃花,每年都会早早的次第开放,一屲屲的粉红色如被点燃了一般,把春的浪潮撒遍崆峒大地,春的气息便开始在黄土高原生根发芽了。
问道宫,其实就是黄帝为纪念恩师广成子,在崆峒山下修筑的广成子纪念馆。旧址因1958年修筑崆峒水库已沉沟底了。
据已八十多岁的姚学礼先生考证:广成子生于公元前2778年4月1日,卒于至公元前2658年7月1日。广成子在平凉崆峒山有成文的记载,是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的碑文,据此碑上刻文:“黄帝问道后,殆明年复往,惟空山而无见。帝慕玄风,於其处筑宫室,设像师事,置士居守焉。厥后历代相承,遵仰圣道,颁玺书,禁樵采,道迹具存。”黄帝立国廿年,第四次来崆峒山拜见广成子,也许造化弄人,黄帝来时广成子已仙逝了。黄帝为纪念这位恩师,遂命修筑问道宫,塑广成子遗像,令道士守护。崆峒山问道宫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都有纪念广成子诞辰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日。而在二十公里之外的平凉市崆峒区大陈村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传说是广成子仙逝的时间)都有国内外广氏后人来祭拜。
甲辰年农历七月,由姚学礼先生发起、广氏后人及平凉市致力研究广成子文化的仁人志士响应,自发地在崆峒山问道宫立碑留念,这是姚学礼先生的夙愿,也是全国广氏家族的幸事!更是传播、发扬广成子文化的有力举措!
碑文由甘肃省第四届作家协会副主席姚学礼先生撰文,其他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倾心尽力,克服重重困难,争取相关部门和行业的支持,才顺利在问道宫立碑记言!
附碑文:
轩辕黄帝问道 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历代问道记事碑
问道宫北隈崆峒山前山,西峰环抱,高纳紫气,中凹窍洞,遥通窈冥,前绕泾流,波润圣足,鹤飞水天,混沌化分,龟蛇共济卧玄武,此地钟灵开太极。古籍谓:“广成子出泾水大成。”东汉应劭《风俗通》记“广姓,黄帝师广成子之后。”施蛰存语:“广成子为广成部落酋长。”广成子生于崆峒域丹阳,少早慧敏学,善辩巫辞物象,修道崆峒,通天地万物变化之奥,以守一处和之至道而开智天下成为中华道祖,善博为弈祖,观星悟太极而为剑祖,和酋广、广成、成、妫、程、陈、李、邝、郕、舜、契诸部族而为广氏人祖。其母妫氏图腾龟蛇而成廣姓。奉玄武为广成部落族徽。广成子联歧伯、雷公、鬼容区、伯高、素女,与黄帝论医而后世成黄帝内外经。广成子著自然经,阴符,龙虎书,后尊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至道先师。自公元前2679年轩辕黄帝三至崆峒拜师问道广成子,道历以斯年为元年,崆峒山为道源圣地,又称天下道教第一山。此后黄帝契地弘约四海,广黄学以道契崆峒。广成子献共和统一之策,率族南征蚩尤,平夷南洋诸岛国。晋葛洪著《神仙传》将广成子神化玄中法师、太上老君、九灵老子、广寿子、郁华之诸神祗。广成子生平足迹遗有大成庄道场、浴丹泉、归云洞、崆峒山间道宫、窈冥洞、南崖宫广成子洞、棋盘岭对弈台、藏剑洞、讲经台、祭天台。
......
邀甘肃省第四届作家协会副主席姚学礼撰文
崆峒广成子研究院甲辰七月吉日立石
丑石
沿中台塔院向北大约50米左右便是招鹤堂,我在招鹤堂的周围寻找那块从天而降至人间的陨落之石,后被更名为丑石。据著名作家姚学礼先生回忆说:一九八三年,他和贾平凹、韩俊芳、和谷、张敏、景平、刘大鹏、魏扬清、何丹萌,曾在招鹤堂下的一株五百年树龄的核桃树下的草丛里,围着那块陨石而坐,饮酒做诗,那块陨石从此有了“丑石”的名字,在贾平凹从平凉回西安后,以此石为素材创作散文《丑石》,后被入选高中课本。当晚,贾平凹在平凉宾馆即兴挥毫题丑石并做画序,可惜那底稿被刊登《平凉报》时的编辑弄丢了!
驻足这块丑石前,我百感交集,是兴奋?是遗憾?兴奋的是能与这块来自天宇的陨石相识相伴片刻!遗憾的是,这块丑陋的石头,并没有给崆峒山的风景增添应有的文化价值!它静静的在这荒野之中不知躺了多少年岁,连一个丑石的标牌都不曾拥有!
我掏出所带的油饼、卤鸡蛋等食物,一个人和一块石头共餐,特意给这块天外之物侍奉了我所饮的茶水,愿它能品茗这茶的清香。
这块来自天外的丑石,静静的躺卧在这无人问津群山之凹,或许被滞留人间已有千年之久了!我问遍了招鹤堂的僧侣,他们竟不晓得丑石为何物?
正如贾平凹在《丑石》中所写一样,有些平整规则的石头是用来做台阶或碾盘等实用器物的,有些质地疏松的石头可以破碎后用来做铺路的小石子的,而像这块又黑又丑而质地细密的顽石,既不能做器物,又不能被做普通物样之用,便成了众人嫌弃的对象!殊不知,这块丑石就是从天而降的带有灵性的陨石,在科学家的眼里它是一块无价之宝!
上天梯
上天梯,陡峭而险峻,或扶老携幼,或卿卿我我,或独自一人,那近似直立的悬空而狭窄的九百九十九级石阶之道呐!也是每一位游客登临而极具挑战的景点之一。
也许,我们应该用每一滴汗水的单纯诠释着每一级石阶升起的信念!
也许,我们应该用每一步攀爬的坚持尽情释放着每一寸被征服的欲望的愉悦!
也许,我们应该用每一次不懈的努力而重新定义每一刻超越自我的界限!
天气晴朗的日子,天梯之上的景色应是尽收眼底的,可谓一览众山小:可以远眺巍峨的太统山脉的蜿蜒多姿!近视十万沟丛林横生、葱葱郁郁的天然之美!亦可以品读弹筝湖湛蓝湛蓝湖水的韵味!甚至可以藐视那塔院七级浮屠凌空塔的圣神与庄严!
登上天梯的另一风景便是雾气腾腾中的天上人间和云海变幻。
或许,云雾之中的上天梯则更具天梯之名。渐渐升腾的雾气,紧紧缠裹着这山这树这宫殿,十里长松岭畔,已分不清天与地的界限,天梯上下本是一梯之隔,头顶传来的欢声笑语,似在咫尺之内,却不见人影在何处?如同听闻天堂神仙之语一般!是人间?还是天堂?
登上上天梯,则可以细细品味瞬息变幻的云海的奇观。
如万顷波涛般,奔腾着嘶咬着,将翠谷幽壑渐渐吞没殆尽!如千山铺絮般,轻拢着慢涌着,将层峦叠障的险峰漫成了白茫茫的世界!
此刻的云海,平静的像温存的少女,没有一丝丝的波澜!
亦梦亦幻般,我的灵魂随缕缕如轻纱飘逸的雾气,也冉冉的飞升着!
是谁,投下嫉妒的种子,俄顷间,将这片寂静打破?
磨针观道观顶上的那一盏盏随风摇曳的铜铃,发出一串串悠长空灵的声响,渐渐浸透我流浪的灵魂。
当然,登崆峒山遇到雾天的日子并不多见,感受云海之中的上天梯的神秘感,那就得看缘分了!
七级浮屠凌空塔
凌空塔,位于崆峒山法轮寺塔院内,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修葺。1981年,凌空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顶生长有近200年松树,挺拔苍翠,“古塔托松”的奇观,引国内外游客驻足慨叹!
每每登临法轮寺,我都会绕凌空塔转几圈,静静感受那种来自佛界的庄严!感受塔顶那株已凌风而生几百年的挺拔苍松的强大气场!
也许,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春风,把一粒难以割舍的跌落的松树的种子播散在这庄严的七级浮屠凌空塔之上,巧遇了法轮寺众僧潜心修行的一场场心灵的静雨而默默萌发生的生的希翼!
也许,是崆峒山那只叫岁鸟的灵禽,凭着不灭的记忆,把道的火种悄悄藏进狭窄的砖缝的泥土里,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浩劫与失落后,依然倔强的把道法自然的旗帜直插云宵!
驻足塔下,我们应该膜拜这庄严的千年凌空塔的豁达,它那能容万物的博大胸怀才给了那棵松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环境!
或许,我们应该为这株傲立塔顶200多年的挺拔苍翠的松柏立碑立传!它无畏风霜雷电和严寒酷暑,它的桀骜不屈、铮铮铁骨的高贵品格是永垂不朽的!
2025年7月10日于崆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