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华的头像

王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08
分享

以散文笔触为城市立传 ——读戴明贤散文集《一个人的安顺》

一座城的记忆,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座城的忧伤,正如莫言的高密乡、孙犁的白洋淀、贾平凹的商州、汪曾祺的高邮……安顺是贵州作家戴明贤先生的原乡。阅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安顺》让人看到一幅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的贵州安顺地方风情画,俨然一幅安顺“清明上河图”抑或是“一部平民视角的西南边城史诗”。

阅读一座城,从某种意义而言,是阅读城市的故事。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戴明贤先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顺繁荣发展的见证者,文史兼通,自然是安顺最理想的文学代言人,也是这座城市最适合的书写者。他的散文选集《戴明贤散文》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之一种,与鲁迅、朱自清、巴金、王安忆、张炜、阿来、刘亮程等现当代文学大师和知名作家的散文选集共同组成“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方阵,为我国现当代散文园地增添一道风景线,足见其深厚的散文创作功力。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安顺》收录了《浮世绘》《下江人》《看练摊》等三十三篇散文,将对安顺的记录以散文和近百幅摄影作品呈现出来,勾勒出抗战时期安顺的日常生活图景,涵盖外国传教士活动、美国大兵驻扎等历史细节。这些文字和图片的背后,是安顺故事,也是贵州故事,中国故事……记录故事、讲述故事、传播故事,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热爱与情怀。这部散文集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字里行间体现了作家对安顺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深厚人文情怀。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血脉,往往不是由宏大叙事所架构,而是由各种生活细节构成。《一个人的安顺》以抗战时期的安顺小社会为背景,采用浮世绘式的手法,用温情的笔触,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安顺的市井风情、民生百态、奇人异事、官吏优伶、贩夫走卒,乃至方言土语,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温暖。作家将笔触聚焦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为小人物立传,为大时代留痕。诸如慈悲心肠的母亲、“慈心与侠气兼备”的大姐,“始终娇慵着”的下江女人与“始终殷勤着”的下江男人,“披着灰白色的擀毡大氅,无比剽悍”的马哥头儿,“独来独往的剪花姑外婆”,有一支“维纳斯铅笔”、记忆中永远是一个“漂亮的大孩子”的裁缝师傅薛大哥,德行高洁的昌明和尚,并称“龙虎豹”的山城名师,还有“卖葵花的皇帝”“施施然而来”的食客等各怀绝技的“江湖落拓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之下跃然纸上,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有人说,作家的记录是一个国家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激荡与变迁的奏鸣,读了这部集子不禁让人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沈从文的《边城》。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杜丽所说:“戴明贤先生的《一个人的安顺》是为中国文学又贡献了‘一城’。”这部散文集堪称作者散文创作的集大成之作,特别是在文旅产业火热发展的当下,其价值和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戴明贤的这部散文集语言质朴、精练,自成风格。比如,在《浮世绘》一文中作家这样描写安顺:“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安顺人住在石础石阶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也多与石头有关——盐巴用石钵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紧不慢地旋转,四面流下洁白的豆糊,在大锅里点豆腐。身上穿的更是离不开石头——新布用石磙碾轧,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捣”;在《马帮过街》一文中,作家这样刻画当年马帮过境的喧嚣情景:“忽一日,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马帮由西而东,穿城过街,给小城带来一个未经预告的节日……头马项扎红绸双飘带,绒绣球垂下两耳,鞍上斜插一大面三角锯齿旗,铃铛项圈中央吊着一只特大的铜铃,在一片脆而碎的叮当声中,威严地低五度咚嗡咚嗡”;在《来了美国兵》一文中这样描写抗战时期美国兵来到安顺的情形:“他们蜂拥而来,小城立即热闹了许多。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新鲜玩意儿:吉普车、短夹克、口香糖、冲锋枪、骆驼牌香烟、各种战地食品、大拇指加‘顶好!’,等等”;在《优伶》一文中这样描写抗战胜利后戏园子的萧条情形:“抗战胜利的爆竹一响过,归心似箭的流亡客们退潮般迅速消失。戏园子失去了最主要的需求者,也就立竿见影地萧条下来”……这些质朴精练而近乎白描的语言,将安顺石城特点,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还有,这部散文集中大量文言的句法、信手拈来的典故集古诗文句子比比皆是,又往往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出现,而如“太作福践灶”“太秀气”“锅儿真是铁铸的”“一年不打尘,十年理不伸”等地方方言俗语的随情应境,读之令人回味,且颇具意趣和地域特色。

戴明贤先生不仅是作家,还是书法家、篆刻家、学者,并在多个文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始终以文化学者身份深耕贵州本土。因此,他的散文自然具有一种学者风范,这在《一个人的安顺》这部集子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这部散文集有强烈的地域性,更能彰显作品学者气息的是,作家信手拈来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范围广泛,既有正史,也有大量的古人笔记诗词和地方志,足见作者用力之勤,可以毫不掩饰的说,这还是一部散文笔调的地方志。出于对故乡的赤诚之爱,和一种为故乡立传、为时代画像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作家潜心研究安顺历史文化,挖掘和再现地方掌故、风俗习惯等,向记忆深处探寻宝藏,览典籍爬梳史料,以散文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真切而生动的安顺人文图卷,为安顺历史文化留存下一份份珍贵的实证。

总之,《一个人的安顺》一书文字古朴简洁、从容淡雅,颇具温度,以散文的形式为安顺立传,具有开创性,可以作为一本安顺的文化图志。读《一个人的安顺》,与戴明贤先生一起从历史和当下的时空间隙寻找安顺这座城市的记忆碎片,是一场惬意的文学文化之旅。期待有更多的人打开这部书,读到一个文化的安顺,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将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