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地人言武威,知者寥。若及凉州词,则唐代以降千百年汉字熏陶,虽贫寒读书人,亦豪宕如数家珍。彼此如古人名号,如影随形。
武威,鼎峙河西走廊东端,横亘祁连山北麓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南部,凭峙终年积雪之祁连山,北部、襟带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乃联结中原与西域必经通道。盛唐丝绸之路,由此迤逦波斯以远。
迄古时,匈奴、蒙古、鲜卑、吐蕃、回鹘,党项、戎、翟、大胝、乌孙、羌、回、满、汉等等,五方杂处、江山凌替。
武威,一部沧桑厚重之中华典籍。
大西北苍凉瘦硬的冷色调,写意古凉州无尽的沧桑与桀骜。
公元前121年,少年英雄霍去病,提旅万余铁骑,荡平焉支山,横扫匈奴。汉武帝闻捷报而欢跃抃舞,遂于休屠王之领地,置武威郡。
军功武威兮,张我之掖。
披览河西走廊,游眺饮射、战火与驼铃交织,赋咏歌呼、烽燧并炊烟同光。习中国史不谙武威卷,日三餐则无盐。
千百年而下,至今武威姓名不改。一奇也!
武威,年降雨量约300毫米,区区300毫米,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一分为二,泾渭分明、绝无含浑。二奇也!
至三奇,则令人拍案叫绝。
竟然有个崇佛皇帝,不惜发动战争,跑去武威抢和尚。
武威人文灿烂、地域殊色,自古高僧加持。
此高僧不简单,曾亲手翻译著名佛教经典《金刚经》,宝相庄严、鎏金淬玉。自古争战,无过夺疆域、夺财产、夺珍宝、夺人口、夺牲畜、夺美女,皇帝竟然夺和尚,举世罕闻。被争夺这位高僧圆寂之后、留下一个焚不烂的舌头。后人建舍利塔,立庙以祀,是名鸠摩罗什寺。
香火炽盛、历代不绝。
西夏李氏王朝鼎盛时,武威曾为其陪都。成吉思汗挥军踏平西夏国,武威仍然有一块西夏文字碑,饮恨衔仇于凉州土地上。四奇也!
至清末乱世,与武威毗邻之民勤县突发回乱。一县汉民惨遭血洗、屠戮殆尽。而武威县城却风烟一净,匕鬯不惊兮、岁月承平。五奇也!
古凉州有银武威之说,旧时有凉州八景之誉,宜烟、宜雪、宜花、宜月、宜夏、宜秋、宜朝烟、宜夕岚,而唯不宜风,沙尘暴谈之色变。
武威梗介不羁、地瘠民勤,无大河、缺水。岁逢春末、民则每苦于沙尘暴。沙尘每作,搅天浑黄兮、匝地阴氛。空中弥漫一股浓烈沙土气息,虽长巾裹头、短帻掩面,仍不敌风沙袭扰。风沙起处,天相阴晦人迹寥落,虽邻舍三五步,漫漶不辨人形。风沙过,仍心悸神昏。
偶忆风沙状貌,虽混沌如末世,然武威乡土味道、可亲!六奇也!
至公元一九六九,迫于俄国核弹威胁。公社社员们奋力挖掘防空洞,一橛头刨进黄土深处,赫然发现雷台汉代张将军墓。于是迄雷台汉墓,中国旅游局惊艳世界之青铜文物马踏飞燕,横空出世!七奇也!
古凉州词,多边塞名作,有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之佳句,清绝千古。吃、乃文明人类热爱生活之表现。至武威,街头烟火烧烤、特色琳琅,尤以三套车而脍炙、食客蜂涌。
三套车,何物?
一钵行面、一碟卤肉、一盏三炮台酽茶。
武威人古道热肠,解衣推食飨上宾之物,乃盛情如火三套车是也。
三生万物而风俗淳厚,钢就嘛、八奇也!
清乾隆二年,以鼎社稷、固金瓯计,北京朝庭于河西走廊增设旗人防御力量。于陇右设满营二,一址于甘肃永登、一址于武威。
武威满城营,是俺当兵的地方。
其址位于武威市东北侧金羊镇窑沟村,座北朝南,边长达千米,正方形,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城墙外包砖,开东西南北4门。城门设4大城楼,每城门设瓮城与小城楼,周遭护城河环绕,蜂房水涡、营舍栉比。至清末,黄龙旗易帜五色旗,驻满城旗人遭马家军武力驱逐。1927年4月27日武威八级地震,满营建筑物倒塌,武庙等古迹毁坏。外包城砖陆续遭拆毁,只剩一座土城,护城河填平,湮灭无踪。
满城营由筑城之始,迄今为军事重地。
若空中俯瞰,四四方方一黄色土围子。
在清,为满洲八旗军河西设防总部。民国初,为马步青骑兵与国民党军入驻。解放后,西北野战军三军八师进驻。之后,由步校而炮校,由炮校而邱少云部队移防。
满城营,不甚奇。
奇的是一种西北杨,后来被广泛称作红军树。
此树由西路军被俘将士于满营种植,马家军严令:树活、人则存,树死、人则亡。
半世纪后,满营大院中轴线两侧,西北杨耸天拨地、秀出云表。
偶然一次,不知哪位军人忽然发现?随意撅断营中一西北杨,枝杈截面都镶嵌一棵红五星、奕奕神采、形如手绘。
武威满城营红军树,为全军兵营之仅见!非之一,乃唯一!
岁逢八一前后,历年退役老兵自全国各地结队络绎,心心念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只为再看老连队一眼。
曾闻陕北有老兵,解甲后三顾满城营,却不得踏进营区大院一步。
虽哨兵厉声喝斥,仍徘徊营门前,逡巡不肯去。
兵心如初、虽白头不悔,九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