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翁军的头像

翁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公交车上“逸”书香

每日穿梭于江南江北的安康城市公交7路车,不知不觉已伴我走过七八载春秋。它像一条流动的纽带,一头系着家的温暖,一头连着工作的日常;更似一座移动的文明驿站,稳稳驮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书卷香,将文明的种子,播撒于每一段平凡的路途。而车厢里那些青春的剪影,与弥漫其中的淡淡墨香,便成了我这通勤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每逢上下班高峰,车里总是挤满了人,尤以那些面带稚气的学生们,三五成群,七八扎堆,在嬉闹中分享着课堂内外的趣闻——或许是老师讲授的某个知识点,或许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或是对一篇课文的不同见解。那清脆的嗓音里,满是未经世事的蓬勃朝气。青春的喧闹,比起成人世界的嘈杂,这份纯真对我而言,心底总会泛起一丝欣悦,每每听到他们的叽叽喳喳,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记忆里有个鲜明的片段:一个胖乎乎男孩,捧着一本《三体》读得入神。他的目光紧紧锁在书页上,时而蹙眉,时而莞尔,全然沉浸在那个瑰丽的科幻世界里。那一刻,我心中满是羡慕。这感觉,恰如我置身三星堆时所受的震撼——那些神秘的青铜器、古老的文明痕迹,瞬间点燃了我全部的好奇与探索欲。而读书,不正是满足这份好奇、通往无限世界的最佳途径么?通过一本书,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可以神游宇宙,探秘未知;也能走进他人的生命,体验别样的人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安康生活日久,我总觉得,后面还应续上一句——“书中自有安康味”。一纸白笺,几缕墨香,当指尖轻拂书页,尤其是读到描写本土风物的文字时,那种熨帖与亲切,实在难以言表。书中的安康,藏着数不尽的人间至味:瀛湖的活鱼,县河的土鸡,还有那绕不开的安康蒸面——薄透如蝉翼的面皮,浇上秘制醋汤,舌尖那一口便是萦绕不散的乡愁。除了滋味,还有览不尽的山川秀色:南宫山的奇崛险峻,云雾缭绕时宛若仙境;天柱峰的挺拔俊秀,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蜀河古镇的青石板路,与两旁透着岁月沧桑的老屋,静静诉说着往昔。更有那些充满生机的人间美事:国潮江畔的集会,村BA赛场的热浪,“开麦吧!茶乡”的欢歌……文字里的安康,如此鲜活生动,让人愈读愈是沉醉。

2019年,我们家获评首届“书香家庭”。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一家人阅读习惯的嘉许,更让我对读书与写作,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于我而言,读书是向内感知,写作则是向外释怀。这些年来与书为伴,渐渐觉出,读书与写作大抵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浩瀚拾贝”。初入书海,犹如置身无垠海滩,每本书都是一枚独特的贝壳。我们怀着纯粹的好奇与新鲜,四处寻觅,偶得一个有趣的故事便铭记于心,读到一段优美的句子便悉心模仿。每当从书中收获一点新知、一丝感悟,心头便涌起一阵拾获珍宝般的窃喜。此时的读书,重在探索与积累,于浩瀚文海中汲取养分,不断充盈自我。

第二重,是“文字有毒”。随着阅读日深,思考渐沉,我们会发现文字并非总是温暖美好,它亦能带来苦涩、迷茫与挣扎。有时,一本直击心灵的作品,会迫使我们直面内心的脆弱与不安;有时,渴望用文字精准表达所思所感,却总觉词不达意,辗转难眠。那种困顿与挣扎,宛如中毒,令人备受煎熬。但也正是在这煎熬中,我们得以更深刻地审视自我,叩问人生。

第三重,便是“闲情逸趣”。经历过“中毒”般的迷茫,再度展卷,心境已大为平和。读书不再只为功利性的积累,写作也不再执著于技巧的完美,更多的,是成了一种生活里的闲情雅致。于忙碌缝隙中,偷得浮生半日,读一本心仪之书,写几行随心文字,将生活的无奈与烦忧寄托于此,内心便渐渐通透豁达。这份通透里,或许还带着些许清高,不迎合流俗,不追逐热点。不刻意讨好,不随波逐流,只用真诚的笔触记述真实的故事,表达真切的情感,方能赋予文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每次乘车经过安康图书馆,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内凝望。通透明亮的玻璃幕墙内,总是座无虚席:有白发长者戴着老花镜,细细品读;有青春学子握着笔,认真记录;亦有年轻父母,俯身轻语,为孩子讲述书中故事。

十年耕耘,一路繁花。更多时候,馆外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安静地等候进入这座知识的殿堂。见此情景,仿佛有油墨书香扑鼻而来,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淌过。正是这些默默的光景,让这座城市变得愈发温柔、愈发底蕴深厚。

公交车依旧在汉江之滨平稳前行,孩子们的讨论声依旧热烈。阳光透过车窗洒落,跃动在他们年轻的脸颊上,也悄然停驻于我摊开的书页间。墨香与青春的气息,就这样在车厢里静静交织,融汇成安康城最动人的风景。我想,这份在公交车上不期而遇的书香,这份藏于城市肌理中的温暖,必将长久陪伴着我,走向往后的每一段旅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