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剑波的头像

王剑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0
分享

寻访榆树小乡

在吉林省榆树市,有一处声名远扬的地方,那就是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最近十年间,我曾四次到访此地,每一次前来,都宛如经历一场心灵的净化。这不仅让我收获了全新的见闻与体验,更让我在内心深处得到了新的启迪与感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小乡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位令人敬仰的女性——齐殿云。她不仅是一位智慧与勇气并存的领导者,更是小乡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在她的坚定引领下,小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最终成功改变了小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全省农业战线上树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成为了全省学习的典范。

小乡展览馆,是小乡沧桑变迁的鲜活见证。而今,这里已成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省党史教育基地、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吉林省内唯一的由乡镇创办并且颇具规模的历史博物馆。馆内不仅翔实记载了齐殿云同志的生平事迹,生动再现了她为小乡发展倾注心血、建立功勋的感人场景,更多维度地展现了小乡如何从一穷二白、贫瘠落后的困境中,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峥嵘岁月。馆内珍藏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切触摸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动人故事,真切感受那段艰苦创业、铸就辉煌的奋斗历程。

齐殿云,这位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普通农民,婚后举家搬到小乡定居。小乡其实是原光明公社东方红大队的一个穷山沟。解放前,这里零散地住着几户人家,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1959年,光明公社在这里办了个饲养场,这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吸引了几户人家陆续迁入这片土地。这里的生产条件极为落后,那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这里村民生活的窘迫与无奈。

在饲养场里,身为此地唯一的共产党员,齐殿云带领大家养鸡。她为人和蔼可亲,能力出众,还时常乐于助人,在群众中颇具号召力,成了大家的贴心人与主心骨。

然而,随着饲养场解散,齐殿云并未气馁,反而以更为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振奋了众人的士气。她反复强调,国家的每一处角落都需要我们去建设与守护,越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之地,越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1962年,小乡屯成立了生产队,齐殿云出任政治队长,她所面对的仅有13户人家,总人口不过73人,其中具备农业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仅19人。生产队家底薄弱,全部资产是四头老牛——两头牙齿脱落、一头双目失明,外加两头毛驴和一辆吱呀作响的破旧花轱辘车。13.87公顷耕地散落在十道沟壑、六道山岭和三道陡坡之间,土地贫瘠零碎,粮食产量微薄,村民们只能依靠贷款和返销粮勉强维持生计。

面对如此困境,齐殿云并未表现出丝毫的退缩之意。她内心深处明白,只有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够战胜眼前的重重困难。每当饲料出现短缺的情况时,她总是率先垂范,带领村民们不顾昼夜,披星戴月地去割草,以确保牲畜的口粮;而当种子供应不足时,她也毫不犹豫地亲自带领村民们前往邻近的村庄,耐心地与人协商,借取所需的种子。

在齐殿云的坚定引领和无私奉献下,小乡的人民凭借着他们勤劳的双手,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1965年春,她们不畏艰辛,光着双脚,毫不犹豫地踏入冰冷的淤泥中,一丝不苟地清理着河道中的杂物。她们挥汗如雨,奋力疏浚坝底,确保水流畅通无阻。同时,她们肩挑手扛,将一筐筐泥土运到指定地点,认真打夯,确保坝体的坚固与稳定。就这样,她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了整整18个昼夜,终于成功修建了东沟水库。这座水库的建成,犹如一把坚实的保护伞,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小乡的水患问题,使得宝贵的耕地得到了切实的保护,更为小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小乡土质贫瘠,齐殿云认识到改土造田的重要性。她充分利用农闲时节,身先士卒,带领村民们投入到改善农田的辛勤劳作中。她们挥动锹镐,挖土改田,将贫瘠的土地重新翻整,再铺设上优质的土壤,以期提高土地的肥力。此外,她们还四处收集农家肥,运到农田,用以改良土质,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经过这样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小乡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的提升,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随着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小乡的名字也逐渐在全省范围内传扬开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

小乡的人民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全身心地投入到造林绿化、水产养殖、果树栽培等一系列事业中。她们不仅专注于传统农业,还积极拓展多种经营模式,通过不懈的努力,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许多家庭都告别了简陋的土坯房,纷纷盖起了坚固美观的砖瓦房。自行车、手表等曾经奢侈的物品,成为家家户户的日常用品。更令人欣喜的是,生产队还购置了电视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乡的巨大变化和卓越成就,使其不仅成为全县瞩目的焦点,更在全省范围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齐殿云也在1964年荣获省市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69年,她作为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优秀代表,有幸参加国庆周年观礼活动。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她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70年,小乡因其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被中共吉林省委评定为“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此后,全省范围内随即掀起了“学大寨,赶小乡”的热潮。小乡人的感人事迹被收录进当年的小学课本,成为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动教材。

小乡人没有就此止步,齐殿云继续带领小乡人民修筑梯田。从1970年到1976年,小乡人民大力发扬大寨精神,凭借扁担和镐头削平山头、填平沟壑,修建了山塘水库,打造出小平原,还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小乡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1979年、1982年、1983年,齐殿云连续三年荣获“三八红旗手”称号。1976年,她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并当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一大代表。此时,齐殿云已身兼中共吉林省委委员、省妇联副主任、榆树县政协副主席等多项职务,成为榆树乃至吉林省的杰出典范。

齐殿云获得过邓小平的评价。1979年9月16日,邓小平在长春接见吉林省党政领导时曾提到榆树小乡,他指出:你们这里也有好的典型,像榆树的小乡,你们自己的典型更可贵。小乡的带头人就是齐殿云。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齐殿云从一线岗位退了下来。然而,她依旧心系小乡的建设与发展。她时常回到小乡,探访这片她热爱的故土。一旦发现生产队存在问题,她便会及时予以纠正,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2年11月30日,齐殿云与世长辞,享年83岁。她的离去让小乡人民悲痛不已。在葬礼上,榆树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高度赞扬了她的高尚品德,并号召广大党员向她学习。

怀着一种寻根的情结,今年6月初,在小乡村民的带领下,我走进当年八女奋战的白头沟。“白头沟,白头沟,小雨扒层皮,大雨冲溜沟,庄稼年年种,十年九不收。”为了治理水涝灾害,齐殿云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她带领7名妇女挽起裤脚,毫不退缩地踏入冰冷刺骨的冰碴中。她们挥舞着铁锹,抡起沉重的镐头,经过45天的艰苦奋战,成功挖出11条排水沟和45条顺水壕,实现了沟沟畅通。

如今,这里已然发展成为高产水田。举目望去,一片生机勃勃之象。每一块稻田恰似精心雕琢的棋盘,在这片土地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嫩绿的秧苗于微风中轻轻摇曳,仿若以它们娇柔的身姿,倾诉着齐殿云当年在此地缔造的辉煌历史与无上荣光。每一片叶子都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活力,仿佛在向世人展现那段不朽的传奇。

展览馆西面相邻的,是一处匠心打造的生态园林。沿着木质栈道拾级而上,仿佛步入了一个绿意盎然的世外桃源。古色古香的凉亭可供游人休憩小坐。山路四周被浓荫掩映,形成一片天然的森林氧吧。这里空气沁人心脾,偶尔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这声音在静谧中显得格外空灵,为这片宁静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恬淡。

走着走着,一座长达60米的索桥出现在眼前。记得多年前,桥面只是简单地用木板铺设而成,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走在上面着实令人提心吊胆。如今漫步在索桥上,双脚踩踏的是厚实坚硬的木板,双手紧握的是粗壮的铁索环链。随着脚步移动,索桥微微摇晃,既增添了几分乐趣与刺激,又让人感到兴奋与安心。

即将走出生态园之际,一方约几亩大小的水面跃入眼帘,这便是小乡人用心打造的水上游园项目。微风轻拂而过,河面漾起层层绿色的涟漪,波光粼粼,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为整个生态园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生态园的尽头,屹立着一排农家乐的房屋。出口处的仿古木门,不仅在外观上显得古朴典雅,而且在质感上也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在此处,人们不仅能够纵情欢歌、畅享美食,还能沐浴在轻柔的微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温柔轻抚。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不禁为小乡的文旅发展深深赞叹。

小乡和全市其他地方一样,连接村屯的都是水泥路,漫步其上,四周的景致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变迁。那些历经风雨的旧居,依旧顽强地保持着当年的古朴风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区一栋栋崭新而现代的小洋楼,它们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彰显着新时代的气息。这些整齐划一、美观实用的小楼,不仅外观上焕然一新,内部设施也堪称完备。小乡人过上了与城里人相差无几的富裕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笑容。

一位年届89岁高龄的老奶奶热情亲切地向我介绍,她已在小乡居住了20多年。她十分喜爱这里的自然环境,不仅衣食无忧,生活也很富足。她对这个小乡村怀有深厚的情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她的情思。

还有一位名叫阚强的小伙子,在光荣服完兵役后,转业到省城工作。此次,他怀揣着满满的成就感与对家乡的深切眷恋,回到养育自己的小乡屯举办婚礼。他动容地表示,自己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深受红色基因的滋养,无论身处何方,内心都充盈着强烈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每年春种秋收之际,他都会回到家乡帮父母劳作,感受家乡的温暖与亲情的呼唤。

离开小乡,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路上,沿途风景不断变换,耳畔风声轻轻低语,都无法阻止小乡那如梦似幻的景象在我脑海中频频闪现。那些与小乡有关的点点滴滴,宛如放映一部老电影,一幕接着一幕、一帧挨着一帧,清晰而生动地在我眼前一一掠过。

这座看似平凡却内蕴不凡的小乡,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一处所在,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精神灯塔。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拼搏的热血,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坚韧的劳动故事,使其成为了一座饱含红色基因的圣地。正是这种独特的基因,赋予了小乡非凡的魅力,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与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