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金星的头像

王金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9
分享

还乡

寒风裹着细雨,纷纷扬扬,生硬地打在脸上,冷飕飕的像一根根针深深地刺入骨缝。我习惯性地看看手环,上面显示3摄氏度,“原来气温这么低下?”我在心中嘀咕了一句后,仍旧埋头拖着行李箱冒雨朝地铁口走去,一个人孤单单地踏上了回乡的路。

走在路上,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想当初,离开家乡出来,因父亲在外工作,是母亲一个人送我。记得母亲帮我挑着行李,从家里出发,越过一片稻田,跨过一座小桥,翻过一座山头,穿过一条长街,步行六七华里,到达镇上的汽车站。尽管是寒冷的冬天,行李却压得母亲还是出了一身的汗水,走得气喘吁吁。中途,我几次提出自己来挑行李,都被母亲拒绝,母亲说:“你出去参加工作是好事,是我们全家人的福气。挑担子,你没挑习惯,还是我来挑,心里踏实。”停了一会,母亲又说:“你还只有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外,饭,一定得吃饱。”“在外工作只管安安心,将工作干好”……,一边走,母亲一边教导我,洒下一路的叮咛,我们一前一后就这样走着,不知不觉到了车站,母亲还在不停地说道。此时,我一点也不嫌弃母亲的唠叨,离别之际,反而还多想再听听母亲亲切的话语,感觉这种叮嘱,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我的心扉,给了我面对未来的信心,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那时从家乡到衡阳方向的汽车很少,一天只有一趟从县城开来的过路车。由于车少人多,上车只得霸蛮去挤,我在母亲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挤上了开往衡阳的客车。坐定后,我从窗口回头一望,只见母亲还站在马路边朝我挥手。车子开出好远了,母亲还站在那里,迎着北风,迟迟不肯离去。望着母亲被风吹得飘洒、凌乱的头发,及渐渐远去的单瘦身影,一行热泪从我的眼眶中滚落而出。

这情这景,过去几十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所幸的是,一个退休的人,父母双亲都还健康地活着,回到家还能叫上一声“爸爸”“妈妈”,这也许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父母在,我们就是小孩,心也永远都是年轻的。

这次回乡与往常不同,平常都是急急地去,匆匆地来,这次是离开职场退休还乡,也就是告老还乡,可以如释重负,慢悠悠、晃荡荡,不急不忙,没时间概念,悠然自得地回去,故而,我选择了坐绿皮火车。

坐绿皮火车优点很多,可以让你随着这慢悠悠的车速,一边欣赏沿途风景,还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文学创作方面遇到的问题及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事情。我的许多诗词就在这车上诞生的,还特定为绿皮火车作了“绿皮火车平稳好,旅客出行少不了”的诗词予以赞美,一些读者在我发表的诗词后面留言,称我为“火车上的诗人”。我知道这是一种戏称,但我每次坐火车,还得照样吟上一二首。吟诗诵词,不是我的强行,纯属业余爱好,严格地说还没入门,但我一有空闲,还是喜欢琢磨,享受这种摇头晃脑、咬字断句的味道,由此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但这次选择坐绿皮火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我参加工作时就是从衡阳坐的火车,在一路“咣当、咣当”的声音陪伴下,火车将我拖到了湘南的一座煤矿,在那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20年时光。与我一道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王欢喜,我们是在衡阳火车站分的手。当时,他在楼上候车,我在地上一层候车,我送他上二楼,在楼梯间互相挥手道别时的情景,虽几十年过去,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得知,他在上海读了本科,回到湖南长沙工作,几年后攻读博士,一毕业就去了上海发展,现是医院有名的骨科医师。

人生,说白了就是在世上画了一道圈,从哪里来就要回到哪里去,当你结束职业生涯,就要打起背包,回到你该去的地方,心安处即归途,就是这一道理。因此,坐着火车还乡,与坐着火车参加工作,是不是如出一辙,意义不言而寓。

这次例外,没在火车上作诗,我觉得用那几句话来概括我此时还乡的心情是不是太轻薄了,觉得不足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还是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记录、表白、感怀为好。正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时,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他得知我出版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要买几本去看看,我说:“好啊,你这是送给我的最好礼物”,他一时不理解,我说我正在还乡的路上,接到你这订购书籍的电话,是不是送给我的礼物,他听后恍然大悟,接着“哈哈”笑了两声,说道:“这礼物是轻的,我们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论你身在何处,我们兄弟感情永在,想念永在。”放下电话,一阵暖意涌上心头,不争气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我忙将视线转向了窗外,一闪而过的田野、村庄、河流,扑面而来,如幻灯般闪现,“这世上,还是讲感情、重义气的人多啊!”这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脱口而出。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当我辛勤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金十年》出版时,正是我离开职场之时,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我捧着从北京寄来的散发油墨芳香的样书,就像产妇怀抱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忘记了怀孕时的不适、生产时的痛苦,有的只是开心、愉悦和激动。这部书,是我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花开》的姊妹篇,《月亮花开》描写的是煤矿女人的情感历程,而《黄金十年》描写的是煤矿汉子们的爱恨情仇,两部书合起来,刚好将煤矿人的执着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以文学的形式向外界展示,向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煤矿、理解煤矿,从而更好地支持煤矿,让煤矿也能在新时代展现新形象、有着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良好的愿望,当然得有读者来支撑,这个读者群就是咱们煤矿广大干群,职工家属,以及关心支持煤矿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在手机微信上,先编辑一段亲切的话语,依次给自认为关系较好的领导、朋友、老乡、同学等发去了信息,然后,就像做错了事等待父母及领导批评一样,期待又不敢过多奢望的回复,我甚至连看微信的信心都没有。但,现实得总要面对,当我再次打开微信时,手机上显示了一些回复留言,“祝贺大作问世”“有机会拜读”“向领导汇报”“真心的希望”等等,读着留言,不论对方出于何心,我都小心翼翼地怀着感恩的心逐一回复。所幸的是,大部分的信息都回复了,有些留言情真意切,令我感动不已。可也有些平常往来亲密,自我感觉不错的人却当作没看到信息一样,视而不闻,也有的事前说得信誓旦旦,事后以各种理由、说词推脱,等等。一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走茶凉的滋味,漫上心来,一时无语。

回到家乡,父老乡亲以博大的胸怀,热情地接纳了我。院内叔侄,左邻右舍,儿时发小,都非常关心地问寒嘘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面对熟悉亲切的父老乡亲,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我对乡亲们说:“我十几岁离开家乡外出参加工作,一眨眼几十年过去。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人世苦短,岁月沧桑啊!”

村党总支书记得知我回来了,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我多参与村里活动,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还抽出时间陪同我参观了村委会办公楼、农家书屋,新建的王家宗祠、活动中心,边走边说,乡村是个大舞台,大有作为,未来可期。

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想起一路迤逦行来,心情极不平静,刚好家门前的桃花盛开,望着散发沁人心脾芳香的桃花,“门前桃花香,院内飘芬芳。四季春色美,世代福寿疆”的诗句涌上心头,顿觉心情豁然开朗,家乡才是游子的根。

2025年3月20日作于家乡白塘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