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夏绿,玫瑰般,被一萌初露的秋色滋养着,亦如待嫁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喜悦。听袭秋风的千呼万唤,在这清爽的季节,我决定整理一下心灵的行装,去拜访一趟索伦。
所称的索伦,是个小镇,幅员不大,蒙东居北,是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故事的地方,位于我所在老家塞外红城北方的北方。
这次去索伦,对我来说,足算是一次远行。当满城绿荫的华盖,还未随季节的更迭,撤去锦丽金顶的时候,节气已渐入中秋。但这对于塞北蒙疆来说,地里的苞米尚在抽穗,还有些时日,才逢冷秋。
繁茂的山野,青碧如洗,蝶恋的花海,活跃在大自然的舞台,群芳竞艳。恰巧,赶上周末,有幸北上,去索伦赴宴,也是想领略一下心海中,那久违的乡音和原乡的变化。
去的时候,乘坐的是关外亦不多见的绿皮火车,好多年前,曾令人心动的那种。车厢的内饰,美观了许多,座椅也换成了软包,但行进时,时而发出的咣铛咣铛的声响,听惯了,像一串耳边摇曳的驼铃。
只为索伦海拔高度,坡状呈列,火车北行,是渐次爬高的,微有些负荷,从内燃机车头,在行进中的喘息,就能听出,然很平稳。车的奔驰,如同游动在大兴安岭上的绿龙,路过小站,尖锐的鸣叫,恰天地间,桀骜不驯的呼啸,怦盈山谷。
此季,旅行去乡村,正是瓜果梨桃鲜熟的好时节。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都有果树。一路上车窗外,不断飘入眼帘的农家小院,火红的沙果缀满树梢,竹架上的葡萄、豆角和黄瓜、柿子以及倭瓜都清晰可见,令人垂涎。
车抵达索伦站时,已近晌午。许是好久没出远门,停车时,车厢里的摇晃,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期,乘坐火车的猎奇感。
下了车,除了我们同车而来的亲友团,并没有多少旅客,这趟车的终点是阿尔山市。检票口的查验,倒是蛮认真的。工装整齐的站务员,戴着口罩,一脸严肃地一个个扫码验证。站小,人少,可操作流程丝毫没有简化。
出了站台,踏上这承载无限记忆的热土,瞅着眼前北向的长街,熟悉又显陌生。站前的大模样没变,还是远处有一座桥,贯连街里。可街道宽了,道路两旁新添的楼房店铺,算是给小镇涂上了胭脂,有了新农村集镇热闹的气息。
时务造主,人不管在哪,无论何时何地,时光的限定,永远隔不断故乡的亲近。更抹不去,少儿时,存留的点点记忆。
老垂柳?我远远瞥见了小桥河畔的老垂柳,岁月风霜的洗礼,枝条翠摆,容颜未老,依然老态龙钟地站在那,像耋耄之年的老者,翘盼游子的归来。数载光阴,身子骨依旧挺拔,像捋须的仙翁,伫立桥头。
这次来索伦,是赶赴表妹家孩子的婚事,见识一下,乡村摆宴大排档,是否是耳闻的那般阵势。
表妹家距车站咫尺,前行不远便到了。我们从她店铺的楼后进入,通长的,两个搭好的红色大棚房,已高高束起。棚内两厢陈列,一字排开的桌椅,能容纳五十桌坐席。
胡同口,六口大铁锅冒着腾腾热气,做菜、切墩、落忙的脚步穿梭,一摞摞锅碗瓢盆交响,呈现一片忙碌场景。我从灶间穿过,注意到掌勺的大师父,竟是位清秀的女将,这令我倍感惊讶。就见她双手攥着特制的大铁锹,在铁锅内,用力翻腾着菜肴,草原手把肉的香味,已随微风的袭来,不时飘入鼻息,一切为即将开宴的大席,做着充足的准备。
这只是正宴的前奏,表弟说:“昨天都吃几悠了,这是今天中午的备餐,准备了二十桌,晚宴是五十桌,明天中午的正宴,预备了七十桌”。我滴天哪,这乡村办事的宴席文化,太讲究了,真是不可小窥。
开饭时,正值晌午。天高云淡,云朵也不知躲哪赴宴去了,惹得太阳怕我们吃不好似的,直勾勾的瞄着宴席中的我们,吃得汗流浃背。
乡下这宴席的排场,不得不服,呼呼上客,菜上的也快,十个菜,肉菜为主,都是热乎的,转眼功夫在大知宾的吆喝声中,均已上齐。酒水是管够,我不擅酒量,岂敢开怀畅饮。这菜的味道,色香味俱全,堪称美食,比城里的宴席冷拼,要实惠许多。
亲属多,久未见面,彼此聊不完的话题。老少辈一句句温暖的寒暄,缝合着亲情的无价。这相逢时的欢颜,是人间最动情的画卷。谈笑风生间,小时候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们,都已成年了。就连当年少儿的我,现在都也已过半百,大家笑谈着过去的往事。
吃罢午餐,用不着我们帮拾掇碗筷,我与同来的表弟商量,小声跟他说:“好久没来了,走,你也别迷觉了,咱俩去西面的药王峰看看”。他不太请愿,但拗不过我的硬劝,其实,他的身体有点小恙,不想去,可我毕竟当哥的,必须给足面子,只能乖乖应允。我带着他,履着当年记忆的小路,往西山的方向走去。
村舍间曾经的羊肠土道,现在都是水泥铺设,纵横连陌。房顶清一色蓝亮的彩钢镶嵌,只有一家院里,还见到一间土坯斑驳的老房子,但不是过去的草房。
药王峰是后命名的,小时候,放寒暑假,我会经常来索伦姑奶家住。这个药王峰就在姑奶家的西边,不太远,站在院里就能看到。因没上去过,远看并没见有多高多险。
辗转出村,过条横道,顺着斜修盘旋的山路,缓步上行。或许当地人看惯了,平常没事,很少光顾这,这大周六的,路上还真没见到有当地人来此。
小路,蒙在翠荫间,幽深幽静,遮蔽着炽热的阳光。如果夜晚在这里走,大抵会心惊胆战的。
药王峰看似不高,发觉越往上,坡越陡,我自认为脚力够可以了,然而向上攀登,走得竟很吃力。不过一根烟的功夫,还是到达了峰下。举目高望,眼前的药王峰山势奇伟,修有多级台阶。我边登边查,从下往上,二十一层,每层十二级,计二百四十三级台阶。
索伦盛产药材,我小时候来这,跟叔叔去索伦军马场路旁的太阳沟,挖过药材,桔梗、防风什么的都有。当年也是岁数小,不认识这些药材,只是瞄着叔叔给的样本,比照着挖。不过收获不大,一是山高酷热,费了半天劲,也没挖多少,二是总得一个劲地左顾右盼,搜索着行进。主要怕在这高山上,茂密的丛林间,串出来小蛇(长虫)和狼什么的,那多可怕呀。
建药王峰事由典故:索伦药王峰的神农雕像,是为纪念传说中,尝百草、奠定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的神农氏而建。
相传远古时期的神农氏,曾跋山涉水,来到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这片富饶土地,被这满山的珍稀药材所吸引,并尝遍山中百草,遴选药材。后人为缅怀其贡献,在群峰之中的药王峰上,修建了此雕像。
该雕像,不仅是对神农医药贡献的敬重与纪念,也与当地“药材福地”的称号相呼应。难怪家家小院门口,都统一建有用黄色铁栅栏围饰的药材园。
药王峰所在的索伦镇,中草药资源丰富,如苦参、防风、黄芩等百余种药材,均在此生长。山中的中草药博物馆,更陈列这些药草,延续着神农百草的故事。就像此刻,我俩攀上此峰,药王峰顶的绿意盎然,花草奇香,植被茂盛,芬芳馥郁。古树参天,层林尽染。况且此时在秋季,那妖娆的景色,清爽怡人。表弟站在栏杆边,对着群山,大声呼喊,郎朗的声音,在峰谷回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索伦就是这样,虽是一个镇的建制,但风景秀丽,山水多情,流传有许多传说,有其可考究的历史渊源。
“索伦”系满语,意为“狩猎的围场”。清朝康熙大帝曾北出关外,不知怎么巡到这边,饶有兴致地来到索伦这个地方狩猎,山野奇美,林草丰茂,若隐若现的云雾,环绕着群峰,就不退去。如此灵山圣水,令他龙颜大悦,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下令,将索伦设为皇家狩猎场,并派兵丁长期驻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就将此地设为索伦哈海土木局,民国五年(1916年),设为索伦宣抚局。
许是久未锻炼,登山真是件累人的事,我俩在山峰的半腰,坐下来,这块有缓台,很平阔,可躲在护栏的树荫下乘凉。这里当观景台,却是绝佳的瞭望角,我扶栏眺望镇区,小镇全貌尽览眼底。远处的一湾幽水,如玉带横郭,缠绵着潺潺从村旁流过。
从药王峰下来,没在附近做太多的逗留,去了亲属家拜访。晚上赴宴,五十桌的宴席,来了五十六桌的人,临时加桌椅,确实令我开了眼。坐席吃得很晚,乘着蒙蒙夜色,从表妹家往宾馆走。
夜幕下的索伦谷,山色如黛,月影朦胧,墨纱般的暗夜,笼盖着四野。走在街边,附近的民舍透出的亮光,似点点晚星,映照着小镇。路上行人稀少,乡村的宁静,托衬着这里的安澜。
初到异地,睡眠还是很轻,不过,或许乘车有些疲倦,沉沉一觉,睡得也还舒坦。待睁开眼,打开手机,已是凌晨四点五十分。
为不惊动亲友,我悄悄起床,走出房舍,来到宾馆的后窗边,凭窗远眺。东北面连绵的群山,在眼波的游移中,形若展开一轴巨幅水墨画,远山似蛟龙出海,蜿蜒匍匐在天地之间。在渐明渐亮的晨光中,显出巍峨的形色。
宾馆距索伦河不远,耳畔隐隐传入河水哗哗澎湃的涛声。远处高高的峰顶,神农氏的巨型雕塑,像一位巨神,守护着药王峰。
这边凌晨的气温,较乌市要凉一些,至少有4至5度的差距。不过还好,穿件半袖T恤衫,还是能出门的,尚未觉得有多冷。啾啾鸟鸣,在楼后的丛林间,各展歌喉,在晨曦中,清脆地唤醒着太阳的早起。
走在长街,轻风徐徐。秋日的凉爽,惬意而香岚。镇政府前的老街,铺设的水泥路,形若一条纤长的玉带,连着小镇的老区和车站,
路边的几栋老房子,还有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在缱绻的时光中,斑驳的记忆里,和着如波的云影,诉说着过去的斑斑历史。
时间的原因,没有去将军石和金界壕去看一看,在这个出现过成吉思汗圣旨金牌的小镇,我的目光,在老街存留的古迹中,梳理着索伦的历史和现代。
小时候,每逢清晨,我站在姑奶家的草房前,会长久驻足朝东观望,那缥缈的白雾,像一袭薄薄的清纱,围罩着东部高耸入云的群峰,总感觉,在这神秘的峰峦中,有神仙的存在。斗转星移间,守护着静静的索伦河谷。
回忆是心灵的守望,许多年过去了,索伦依昔的样子,像拾起的粒粒珍珠,弥足而珍贵。
在车站,我听见有钟声传来,忙抬眼寻找,是新建的站前钟楼,传出的声音。索伦车站,整体造型,箭楼是欧式风格,原是伪满洲国时期(1937年)修建的,虽历经了后期的改善,还依稀保留着昔日的影子。
这是个4等小站,每天两趟列车,下午回乌市的车,不到四点是不开门的。
站旁耳房边有棵老树,据站前的老人介绍说:“这棵树,这些年长得总是这么茂盛,郁郁葱葱的,可有历史哩,还是伪满洲国时期栽种的呢”。
等车的空,站前广场平台边,停下一辆小车,看样是附近的居民。从车上搬下来几个袋子,从袋里倒出新采摘的蘑菇,我们上前瞅了瞅,有榛蘑和白蘑,看着都挺新鲜,索伦也是盛产蘑菇的,今天雨水好,蘑菇也多,野生的,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索伦,北方瑰丽的小镇,徜徉故里,浓浓乡情恬淡心头,顾盼是不倦的牵挂,离开是不舍的别梦。醉了我,想起你。
走近索伦,看见青山脚下的袅袅炊烟,在蓝色的天幕下,惬意地飘荡。闻到了索伦的味道,那洁白的炊烟里,升腾着暖暖的亲情。索伦,你在北方的北方,我在秋天里与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