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桂岩山虽不高,仅200余米,却因山上有一块凸出裸露着的桂色岩石而得名。
桂岩山地处隘顽湾衅的温岭市城南镇长沙村。系北雁荡山余脉,北接莞山、鸡姆尖山,东南连台头山、大斗山。
《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桂岩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长沙之北,山椒平衍,可百余亩,旧有凌云庵,其南有岐头山,与骊洋(大闾洋)对,今隘顽所置烽堠其上。
历史上戚继光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中陆地的最后一捷“长沙大捷”就是发生在桂岩山下。
孩提时,曾目睹高年级的学长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展爬桂岩山比赛。他们手举红旗,分别从东边的馒头山岭和西边的西山岭开始,沿着通往山顶的崎岖山路向桂岩山顶行进。一路上,大家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共同向着目的地冲刺,最终将红旗插在山顶。
站在小学操场上,看着学长们登顶后挥舞着红旗,当时的我也跃跃欲试,可惜年纪尚小,只得望山兴叹。登顶桂岩山也成为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今年上半年,我曾三次登上桂岩山。3月初,因全国第五次文物普查,镇文化站干部让我陪同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上桂岩山考察烽火台遗迹。4月9日,由于中央电视台新媒体中心《戚继光电视纪录片》将到温岭拍摄戚继光台州抗倭场景的需要,受市历史研究会老同志邀请再上桂岩山踏勘。5月14日,央视拍摄团队编导来温岭考察,我第三次登上了桂岩山。
我们村的村民一般都将桂岩山称为“乌岩山”,其山巅称之为“乌岩山尖”,可能是方言读音相近之故。
桂岩山半山腰有一块斜依着的岩石,石下有一洞窟,村民称为“大虫窝”。据老辈人说,山上常有老虎(大虫)出没,且住于此洞窟中。所以每当村中有小孩子玩皮哭闹时,大人常以不听话将送“大虫窝”喂大虫来吓唬。
桂岩山既成为长沙村村民挡风遮面的天然屏障,也养育了山下的村民,是长沙2000余村民繁衍生息之地。
爬上桂岩山顶,山巅平缓,足有800余平方米。站在桂岩山巅,感受鹤立鸡群的荣耀,突然一声长吼,惊起山间的小鸟向更高的远处飞去。站在桂岩山巅,告别喧嚣的世俗,深吸一口清新爽朗的空气,眺望远处飘来的云雨,享受生活的惬意。
环视桂岩山,不同的方向有着不一样的景致。往北远眺能看到石桥头、箬横、滨海、松门、东浦农场、温岭经济开发区等地,一马平川的江南水乡一览无余。转向东边望去,理书院村的中柱、南边自然村就在眼前。虽然山上的村民均已迁至观岙、大闾等地,村庄有些冷清,石屋大多老旧,只留住着几位年老体弱的村民,但村庄中的菜园、果木等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变迁。
俯瞰南边,海天一色,白浪滔滔,耸立在海上的灯塔就在眼前,大风车在悠然转动着,乘风破浪的货轮、渔船清晰可见,石塘镇箬山、玉环市披山岛尽收眼底。担屿涂围垦工程像一道钢铁长城横卧在大斗山和犁头山之间,大堤内昔日潮起潮落的滩涂已变成一块块井字型农田,也让人们浮现当年的古战场肃杀严酷,U字型的隘顽湾内的大东公路似一条白练在山间伸展。
往西笔架山、大雷山、饭蔽尖、大闾山遥相望,新潮霸气的台州市域铁路S1线城南站、沿海高速温岭南互通、S1线机修场和日新月异的城南新城历历在目,岭南佳苑、城南首府住宅小区高楼耸立,甬莞高速、226省道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如梭子般来回穿动。S1轻轨城南站的高架上,时隔8分钟的列车似长龙般向着台州城区飞奔。
收眼回来,山下的长沙新村内一排排的楼房整齐有序,环境优美。元代的长沙塘和明清时的中央塘、外塘,就在眼下,土地平旷,河塘棋布。
桂岩山上的烽火台遗址记载了当年无情厮杀的抗倭历史,也告示人们不要忘记戚继光那段保境安民的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2019年,长沙村在村东边的前岭至后岭之间修建了一条800余米的上山漫步道,供村民及周边群众休闲健身。据了解,该村计划将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建造一个抗倭遗址公园,将漫步道延伸至桂岩山巅,并在桂岩山顶复建峰火台遗址,以供人们凭吊怀古,缅怀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风功丰绩,祈求人间少些祸害和杀戮,祝愿祖国更加强大昌盛和人民多些幸福和安宁。
现在,当人们驾车经过甬莞高速、226省道长沙村段时,就可以一睹桂岩山的雄姿。
随着台州市域铁路S1线、台州1号公路连接线和城南镇中心城区的建成,桂岩山将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