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路过文化路菜市场边的早餐店前时,看到老年和小孩正在排队等候购买糕干坯。女店主边搓粉、筛粉,制作糕干坯,边热情地招呼大家耐心等待,忙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一笼笼热气腾腾,飘着缕缕清香的糕干坯出炉了。原来是传统的七月半节已到了,真想不到人们还在延续着那七月半节食用糕干坯的习俗。
糕干坯原是一种节日点心,以米粉为主料,配以红糖或白糖蒸制成。糕干坯色泽灰黄,质地松软,口感粗粝,微甜柔韧而不黏牙,尤其老少皆宜食用的传统特色糕点。
记得童年时,它与桐子叶包一样,只有在七月半节才能享受到。不过有些人家在造房子上梁或嫁娶等喜庆日子时,也会做些糕干坯来招待客人。
每当七月半节快要临近时,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张罗着碾米粉,洗刷蒸笼,协商制作的主家,大家一起蒸炊糕干坯,迎接节日的到来。为了方便制作糕干坯,我家也特地请箍桶师傅做了一个糕干坯蒸具。
糕干坯的蒸制方法颇为讲究,主要是搭配好米粉的比例。一般用早米粉与糯米粉是1:2,如果想要柔软些,也可以3:7比例搭配;若是用粳米与糯米,则以4:6的比例搭配。在那没有碾粉机的时代,人们只得靠人工磨碾,就是将大米放在石磨上,用手推拉着石磨将大米磨成粉。后来,随着碾粉机的出现,石磨也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人们均拿着大米到碾米厂碾粉。
制作糕干坯时,首先将米粉放在用竹子编成的米背上,将温水倒入粉中,不过要掌握好水的份量,水过量了虽然是柔软,有韧性,但却少了那芳香。然后,用力地将米粉搓揉,搓成颗粒状。接着,放到米筛上筛选。经过一遍筛选后,再把竹筛上面的粗粒重新放到米背上搓揉成小颗粒。在筛好粉粒后,在糕干坯蒸的蒸格上蒙上一层湿润的纱布,再将筛好的米粉放入糕干坯蒸中,有条件的人家会在中间放上一层红糖,增加色泽和香甜度,真可谓是白里透红,既好看又甜密。
继尔,用手沿着蒸壁边沿把米粉轻轻地压下去,再用圆型的小木板将米粉铺平轻压,然后用薄刀片将米粉划成大小一致的条块状。最后糕干蒸放置在已烧开了水的锅中蒸炊。
等到蒸炊熟透,一缕缕糕香就扑鼻而来,让人嘴馋得迫不及待,吃到嘴里既柔软又香甜。即使放上好几天,也能食用,虽然干硬,但吃起来更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大米成了奢侈主食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糕干坯是一种享受,我也渴望着那七月半节的早日到来。不过家里有时也会制作一种以蕃莳粉为原料的糕干坯来调节口味,改善生活。制作蕃莳糕干坯与米粉的一样,只不过原料的不同而已,蒸成的糕干坯口感虽没有米粉的香甜,但也比较柔软。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制作了蕃莳粉为原料的糕干坯,当我一跨进家门,闻得那糕干坯的清香,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还没有嚼碎就又大口大口地吞下,结果堵在喉咙管内,透不出气来,最后,边拍打胸口,边喝着茶水溶化,才得以解除。
糕干坯还有一种派生品,也是用米粉为原料做成,俗称“方糕”,一般只是用于人们建房上梁和嫁娶等喜庆日子时,与寿桃馒头等一起制成糕桃福礼。它的制作更复杂,那米粉也更细腻,有的中间夹放着红糖,放于方型的木制蒸具中蒸炊,是糕干坯中的精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糕干坯也早已成为人们早点食品之一。如今的街头,尤其是菜市场门口等早点摊店都可见到糕干坯出售,有红色的,也是白色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发达的炊食业使人家很少自行制作糕干坯了,即便在乡下农村大多数人家也不愿自己麻烦炊糕干坯了,想吃就到街上买一点了事。不过现在的卖家都是以重量多少来秤卖的,做成的糕干坯水份重,吃起来柔软,但没有以往糕干坯那香甜。传统的糕干坯蒸炊技艺正逐渐失传。
糕干坯,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原糕干坯永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