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柳的头像

沙柳

鲁迅文学院学员

小说
202511/02
分享

旱 灾


一九九一年的陕北,干旱得连黄土都要冒出烟来。

杨建国蹲在自家地头,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撮土,轻轻一搓,细碎的黄土便从他指缝间簌簌落下。他抬头望了望天,天空蓝得刺眼,没有一丝云彩。已经三个月没下一滴雨了,地里的玉米苗蔫头耷脑,叶子卷曲发黄,像被火烤过一样。

"爹,咱家的井快见底了。"十六岁的杨志强从身后走来,肩膀上挑着两个空水桶,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往下淌,在干裂的黄土上砸出几个深色的小点。

杨建国没说话,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膝盖处两个补丁格外显眼。放眼望去,整个杨家沟村的田地都像被烤焦了一样,远处的山峁上,几棵老槐树孤零零地立着,叶子早就掉光了。

"回吧。"杨建国说,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碰见了村支书马德福。马德福比杨建国大几岁,脸上皱纹更深,背也更驼,但眼睛里总闪着精明的光。

"建国啊,"马德福拦住他们,"县里通知了,今年粮食收购任务还得完成。"

杨建国只觉得一股火气直冲脑门:"马支书,您看看这地!连草都不长了,哪来的粮食交任务?"

马德福摇摇头:"这是政策,谁家都不能例外。再说了,老祖宗在这片土地上活了几百年,哪年没点灾?挺过去就是了。"

杨建国没再说话,拉着儿子绕过马德福往家走。身后传来马德福的叹息声:"唉,年轻人啊..."

杨家的小院是用黄土夯成的围墙围起来的,三孔窑洞黑黢黢地张着嘴。杨建国的婆姨王秀兰正在院子里晒野菜,见他们回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

"井里还有水吗?"她问,眼睛却已经看到了空桶。

杨志强摇摇头:"就剩个底儿了,舀上来全是泥汤子。"

王秀兰擦了擦手,从窑洞里端出半碗浑浊的水:"先喝点,我煮了苦菜汤,一会儿就能吃。"

杨建国接过碗,看着水里漂浮的泥沙,喉咙动了动,却没喝,递给了儿子。杨志强刚要推辞,窑洞里传来小女儿的哭声。

"花儿醒了。"王秀兰说着转身进了窑洞。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就着一盏煤油灯喝苦菜汤。五岁的杨花儿捧着碗,小脸皱成一团:"娘,苦..."

"乖,喝了就不饿了。"王秀兰轻声哄着,自己的碗却几乎没动。

杨建国突然放下碗:"我决定了,明天带志强去省城。"

王秀兰的手一抖,碗里的汤洒了几滴在炕桌上:"去省城干啥?"

"打工。"杨建国咬着牙说,"再这样下去,全家都得饿死。志强十六了,该出去见见世面了。"

窑洞里一阵沉默,只有煤油灯芯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听说...听说城里现在搞建设,要人。"杨建国继续说,更像是在说服自己,"一天能挣好几块钱呢。"

王秀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可城里那么远,你们..."

"娘,我去。"杨志强突然开口,声音比他爹还坚决,"我长大了,能干活。挣了钱就给花儿买白面馍馍吃。"

杨花儿听到"白面馍馍",眼睛一下子亮了:"哥,真的吗?"

杨建国摸了摸女儿枯黄的头发,没说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杨建国和杨志强就背着简单的行李出发了。王秀兰把家里最后一点玉米面烙成了饼,塞进他们的包袱里。杨花儿还在睡梦中,不知道父兄要离开很久很久。

走到村口时,马德福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建国,真要走?"

杨建国点点头:"不走不行了。"

马德福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拿着,路上买点吃的。"

杨建国打开一看,是几张皱巴巴的粮票和两块钱。他刚要推辞,马德福摆摆手:"就当借你的,等年景好了再还。"

去省城的路漫长而艰辛。他们先走了二十里山路到镇上,再挤上一辆破旧的长途汽车。车上人挨人,汗臭味、烟味和不知名的气味混合在一起,熏得杨志强直想吐。

"忍着点。"杨建国低声说,"这才刚开始。"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才到达省城。走出车站,杨志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一切都那么新奇。

"爹,那楼有多高啊?"他指着远处一栋正在建设中的大楼问。

杨建国摇摇头:"不知道,总有十几层吧。"

他们在建筑工地找到了活计。杨建国有力气,被分去搬砖;杨志强年纪小,负责给工人们送水送饭。工头是个精瘦的南方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经常骂人,但工钱给得还算及时。

一个月后,杨建国领到了第一笔工资——六十八块钱。他数了三遍,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衣袋里。

"爹,咱们什么时候回家?"晚上,在工棚里,杨志强小声问。

杨建国望着漏风的棚顶:"等攒够了钱,买得起粮食的时候。"

工地上有个技术员叫李明,是从南方来的大学生,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他经常在休息时看书,有时还会给工人们讲外面的世界。

一天下工后,李明叫住了杨志强:"小伙子,想不想学认字?"

杨志强愣住了:"...我都十六了..."

"十六怎么了?我爷爷六十岁才开始学认字呢。"李明笑着说,"晚上来我宿舍,我教你。"

从此,每天晚饭后,杨志强都会去找李明学习。他学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能写自己的名字了,还能认一些简单的字。杨建国看在眼里,心里既高兴又酸楚——在杨家沟,像志强这么大的孩子早该说亲了,可家里穷,连彩礼都凑不齐。

"李技术员,"有一天杨建国忍不住问李明,"你们南方,现在都搞什么营生?"

李明推了推眼镜:"改革开放啊,农民可以承包土地,自己决定种什么。还有乡镇企业,做加工,做贸易,路子多着呢。"

"...不怕犯错误?"杨建国小心翼翼地问。

李明笑了:"现在政策变了,鼓励大家致富。邓小平同志说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杨建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掀起了波澜。

转眼到了年底,工地停工放假。杨建国父子带着攒下的三百多块钱,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杨志强兴奋地说个不停:"爹,李老师说我们陕北也可以种果树,还可以搞温室大棚,那样就不怕旱了..."

杨建国大部分时间沉默着,只是偶尔""一声。他的心思已经飞回了杨家沟,飞回了那片干渴的土地。

当他们翻过最后一道山梁,看到杨家沟时,两个人都愣住了——村子里多了几座新坟,田野更加荒芜,连往日里最顽强的野草都枯死了。

王秀兰见到他们,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你们可算回来了...村里饿死了三个老人...花儿差点也..."

杨建国一把抱起瘦得皮包骨的小女儿,心如刀绞。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一早,杨建国就去找了马德福。

"马支书,我想承包村东头那片荒地。"他开门见山地说。

马德福正在抽旱烟,闻言呛了一口:"啥?你疯了吧?那地连草都不长!"

"我想试试新法子。"杨建国把从李明那里听来的方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打深井、铺地膜、种耐旱作物...

马德福连连摇头:"胡闹!老祖宗的法子传了几百年,你一个泥腿子还想改?"

"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杨建国突然提高了嗓门,"您看看村里都成啥样了!再这样下去,杨家沟就没人了!"

两人的争吵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有人嘲笑杨建国异想天开,也有人默默听着,眼里闪着希望的光。

最后,马德福勉强同意了:"行,你要折腾就折腾吧。但丑话说前头,公粮任务一粒不能少!"

杨建国带着杨志强和几个愿意帮忙的年轻人,开始在那片荒地上劳作。他们先打了一口深井,果然在十几米深处找到了水。然后按照李明的指导,铺上了塑料地膜,种上了从县里买来的新品种土豆。

村里人都来看热闹,有人摇头,有人嗤笑。马德福背着手转了一圈,冷笑道:"花这些冤枉钱,等着赔掉裤子吧!"

但杨建国不为所动。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着那些幼苗。杨志强也整天泡在地里,把从李明那里学来的知识都用上了。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片荒地上,绿油油的土豆苗茁壮成长,在一片枯黄的田野中格外显眼。村民们开始窃窃私语,有人偷偷来请教方法。

然而,就在土豆即将开花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毁掉了一切。鸡蛋大的冰雹砸下来,把地膜打得千疮百孔,嫩绿的苗株被打得七零八落。

杨建国跪在地里,捧起一把被打烂的叶子,整个人都在发抖。身后传来马德福的声音:"我说什么来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那天晚上,杨建国一个人坐在田埂上,直到天亮。他想起离家的那天,想起省城的高楼,想起李明说的话...难道真的没有出路吗?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辆吉普车开进了村子。从车上下来的,竟然是李明。

"杨大哥!"李明快步走过来,"我调来县里工作了,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

原来,李明被派到县农业局,负责扶贫项目。他听说了杨家沟的情况,特意赶来帮忙。

"别灰心,"李明查看了受灾的田地后说,"我们可以申请救灾资金,建温室大棚,那样就不怕冰雹了。"

"...温室?"杨建国结结巴巴地问。

"对,就是给庄稼盖房子!"李明笑着说,"咱们陕北光照充足,搞温室种植再合适不过了。"

在李明的帮助下,杨建国重新振作起来。他们召集村民开会,讲解温室种植的好处。起初,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只有几户年轻人愿意尝试。

"建一个温室要多少钱?"有人问。

"政府有补贴,自己出一部分就行。"李明解释道,"种反季节蔬菜,运到城里卖,一季就能回本。"

马德福坐在角落里,阴沉着脸不说话。最后,他站起来:"要搞你们搞,我是不掺和这些新鲜玩意儿。"

第一批五个温室建起来了,杨建国和另外四户人家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按照李明的指导,种上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杨志强负责记录温度、湿度,像个小技术员一样认真。

三个月后,第一批西红柿成熟了。红彤彤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当装满蔬菜的拖拉机开往县城时,全村人都出来看热闹。

那天晚上,杨建国从县城回来,从怀里掏出一沓钞票。王秀兰数了又数,整整两百块!相当于以前半年的收入!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村。第二天,又有十几户人家来找杨建国,要求加入温室种植。

马德福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

秋去冬来,杨家沟的田野上,一排排温室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杨建国被推选为负责人。他们不仅种蔬菜,还开始尝试种植果树和中药材。

腊月二十三,小年前一天,一辆小轿车开进了村子。县领导来视察扶贫成果,马德福作为村支书陪同。

"老马啊,你们村这变化不小嘛!"领导拍着马德福的肩膀说。

马德福看了看远处正在温室里忙碌的杨建国,突然笑了:"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加上村民们敢想敢干..."

那天晚上,马德福破天荒地拎着一瓶酒来到杨建国家。

 

"建国啊,"他给杨建国斟满酒,"我老了,思想跟不上趟了。明年村支书换届,我想推荐你..."

杨建国愣住了,酒碗举在半空中,不知如何接话。

窑洞外,寒风呼啸,但屋里暖意融融。杨花儿趴在炕桌上写字,杨志强正在看一本农业技术的书,王秀兰在灶台前忙碌着,锅里炖肉的香气弥漫在整个窑洞里。

远处,新年的鞭炮声隐约可闻,仿佛在预告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