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1
分享

登橛子山记

在山东济南长清县境内,有一奇山,山体怪石嶙峋,山巅有一巨大石柱突兀而起,如利剑指天,蔚为壮观,当地人因之为其取名曰“橛子山”。

晴日远望橛子山,但见陡峭挺拔,峥嵘多姿,蓝天作衬,更觉巍峨。若是淫雨之日,山顶云雾缭绕,石柱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恍如山在云雾中行走。若是冬季降雪之时,橛子山的身姿覆盖于皑皑白雪之下,更添神秘色彩,令人甚是向往。

橛子山之名与相邻的开山(也称“大西山”)颇有些关联。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著名现代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作为唯一乘客,自南京搭乘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的“济南号”邮政飞机前往北平,经过长清时,突然大雾弥漫,看不清航线,飞行员在降低高度飞行时,飞机撞上开山坠毁,徐志摩不幸遇难,时年三十五岁。

后来,人们在飞机坠毁地开山附近修建了徐志摩纪念公园,以寄托缅怀之情。

 徐志摩的墓地两次迁移,两次被毁,竟至于骸骨无存,后来,乡亲们在海宁的西山北麓白水泉边再次为徐志摩建起了墓地,墓中仅有一本《徐志摩年谱》。墓碑旁边的白石上,镌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令祭奠者扼腕唏嘘。

有人说橛子山即开山,也有的说橛子山与开山是两座山,不知孰是孰非?为解开这一疑团,余等曾驱车专程前往开山所在的开山村实地考察,结论是橛子山并非开山。

开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办事处的开山村东面,而橛子山则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办事处南桥村之南,开山之东北方向,开山村与南桥村相距约两公里,而开山与橛子山相距不足一公里。

也许正是因为两山距离如此之近,又因为橛子山山顶有高大石柱耸立,分外醒目,便于识别,且橛子山的“名气”要远大于开山,因此当年报道飞机失事者误把开山与橛子山当成了一座山,以至于有些资料中至今提到开山,都要这样注明:“开山,别名橛子山”,实则谬矣。 

橛子山自乾隆皇帝为其赐名便已有了名气。

据道光版《长清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二月,年逾七十的乾隆皇帝沿着“九省御道”(1)南下巡视经过长清,他见橛子山怪石嶙峋,山势峥嵘,山顶崖壁高低起伏,中间一座石柱格外高大,甚是奇特,便问随从:“此山名为何山?”

随从答道:“回皇上,当地百姓皆称此山为橛子山。”

乾隆听了皱起眉头,不满地说道:“如此峻峭奇异的山峰叫这名实在不雅。”

“请皇上为此山御赐新名。”机灵的随从躬身施礼说道。

乾隆抚着胡须沉吟片刻,说道:“朕观此山山顶上有石崖突起,状如笔架,就叫它‘笔架山’罢!”

“好名字,皇上圣明。奴才这就去传皇上的旨意,自今日起,此山就叫做笔架山!”随从答道。

或许是“笔架山”这名字过于文雅,充满书卷气,当地百姓叫着不习惯,又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山川众多,叫笔架山的山峰不下数十处,所以鲜有人把长清的橛子山称作笔架山,地图上至今仍标注为“橛山”。

橛子山以北的南桥村玉符河上有一座以橛子山命名的五孔石桥叫“橛山桥”,曾是连接济南通往泰安的重要桥梁,已有近百年历史,当地已将其列为不可移动保护文物。橛子山与橛山桥遥相呼应,仿佛是一对情侣在默默守望,如今,橛山桥的旁边已经建起宽敞平坦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橛山桥早已放下了承载人员车辆南来北往的交通重担。

橛子山虽不算高大,却与众不同,以其特殊之状,傲然耸立,俯瞰人间沧桑巨变,余虽因工作关系常驱车自山下经过,却从未在此停留观望,因而愈发地充满好奇之心,欲一探此山究竟。

庚寅年初夏的一个周末,是日,雨后初晴,阴霾尽扫,天气清爽,余邀约朋友数人,一起攀登橛子山。

山势甚陡峭,山中无路,余等数人边寻路,边登山,蜿蜒蛇行而上。或踏石棱,或踩凹坑,或拽茅草灌木,或牵手扶持,相互勉励,奋力向上。虽汗湿衣衫,气喘吁吁,然沿途却有鸟儿啁啾,野兔飞窜,山鸡出没,伴以苍松翠柏,山花烂漫,清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余等兴意盎然,并不觉枯燥乏累。

不觉间,已然登至峰顶,立于巨石之上,伸展双臂,畅快呼吸,极目远眺,壮美山川,尽收眼底。仰望苍穹,碧蓝如洗,无涯无际,苍鹰翱翔,临风盘旋;向南远眺,但见峰岚起伏,山势葱郁,如波涛万顷,波澜壮阔。引吭高呼,深谷回音,经久不息;俯瞰山脚下,京沪铁路,宛如长蛇,列车往来,风驰电掣;北面的工业园区内,可见各类工厂车间星罗棋布,精巧别致;山的东面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叫玉符河,此时正是有水的季节,河流如一条淡绿色的彩带绕山而过,蜿蜒向北注入黄河——蓝天,绿水,青山,沃野相映成趣,如一幅多彩的油画呈现在眼前。

余等不禁发自内心处感到宇宙之大,人之渺小,不约而同地高声吟咏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之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然山顶石柱突兀,陡然拔起,周围巨石相拱,无从攀援,令人望而却步。

余等数人在山颠盘桓良久,指点江山,赞美自然,抒发胸臆,情趣盎然。此时,暮色将临,天边现出一抹晚霞,夕阳自彩云中射出万道金光,绚烂无比,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令人惊叹。

余等尽情饱览大自然之美妙风光,仍觉意犹未尽,但天色向晚,金乌西坠,遂相互照应,在橛子山东侧另辟蹊径,鱼贯而下。

山侧草木更觉浓郁,草深及腰,有一条小路或隐或现,不知是何人踏出此路?人在草丛中穿行,脚下沃土松软,忽高忽低,如踩棉絮。余等正拨草前行,忽觉眼前豁然开朗,现出一方平地,一道清泉自山岩缝隙中流出,不绝如缕,泉水旁石壁上刻有三字:长仙泉。

此泉顺着人工刻凿的沟槽流入一盆状石坑内,虽天气炎热干燥,石盆中的泉水却是不曾枯竭,清凉甘冽,令人称奇,方知“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之说确有其实。

余等数人饮了清泉,又以泉水洗去脸上汗渍,顿觉神清气爽,疲惫尽消,正感叹宇宙之神奇造化,忽见一老翁荷锄而来。只见老翁面色黑红,身形矫健,精神矍铄,目光炯炯,上前问之,方知系看山护林之人。

询其养生之道,老人抚着颌下胡须朗声答曰:我今年七十有二,常年攀登此山,看护此林,饮此山泉,采撷药材,从无小恙。你们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常攀此山,常饮仙泉,定会身心康健,寿过百年。

余等数人听罢护林老翁之言,深感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心情舒畅,遂与老翁互道珍重,挥手作别,以目敬送老人渐行渐远,隐身于幽谷山林,暮色苍茫之中,于是,余等抖擞精神,寻路下山而去。

注(1):九省御道是清代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常走的一条官道,所以称“御道”。此路始建于顺治皇帝,康熙皇帝继续修建,至乾隆年间完工,因连接直隶(现河北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九省而得名。

后记:笔者攀登橛子山的第二年夏天,山顶的石柱因根基长年遭受侵蚀风化,不能承受石柱之重,终于在一场暴风雨中轰然崩塌,毁为碎石,仅留下石柱的基座隐约可见。从此橛子山再无石橛,令人惋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