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31
分享

历史故事 王陵母墓草报汉春

清代诗人袁希颜在其《王陵母墓》一诗中赞叹曰:

“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

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

这诗中讲的便是汉初右丞相王陵之母舍生取义,告诫儿子王陵投奔明主汉王刘邦的故事。

话说汉元年(公元前206年)秋,汉王刘邦按捺不住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采纳大将军韩信的计谋,经过周密策划,突然兵出陈仓,平定了三秦之地。第二年,刘邦又亲率大军东出函谷关攻略中原,一举征服河南国与韩国,占据了中原东部黄河南北两岸的大片土地,此后,刘邦便驻扎于洛阳,休整部队,考虑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就在这时,刘邦的沛县同乡王陵率部下前来洛阳投靠刘邦,刘邦见了久别的王陵十分惊喜,遂问起王陵别后的情况。因为王陵的母亲知书达理,性格刚强,王陵幼时丧父,是母亲独自将王陵抚养成人,刘邦因此对王陵的母亲十分敬重。

二人入座之后,刘邦十分关切地接连问王陵道:“兄弟,老夫人身体可好?今日是否与你一起前来?现在安顿于在何处?我理当马上拜见老夫人!”

不料,王陵听了刘邦的问询,不禁潸然泪下,以衣袖拭泪哽咽着对刘邦说道:“唉,罪过啊,我悔不该当初心胸狭隘,为一己之私没有跟随大哥入关,竟害了可怜的老母矣!”

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忙向王陵问起事情的经过。

原来,王陵与刘邦在沛县共同起兵反秦,但是,出身贵族且心性高傲的王陵很是瞧不起刘邦,早就有意与其分道扬镳。这一时期,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起义军西征关中屡屡受挫,队伍几经辗转,不知究竟从何处突破秦军的防线进入关中,而项羽的起义大军在取得巨鹿之战大捷之后,正沿着黄河迅速向函谷关进军,刘邦为此焦虑不安。

见此情形,王陵对自己的下属将领说道:“刘季乃一沛县泗水亭长,言语粗鲁,无甚文化,土里土气,能有多大作为?如今他带领起义军进攻大梁,荥阳,洛阳接连受挫,照此下去绝无可能先于项羽进入关中,跟着他干不成什么大事,不如我等另立山头,称霸一方,共享荣华富贵!”

“喏,但凭将军决断!”王陵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属下将领的一致赞同,于是,王陵一边随刘邦西行,一边暗暗寻找适宜驻军的地方。

刘邦率西征队伍途经南阳盆地时,王陵见这地方水草丰茂,适宜农耕和驻军,便不辞而别离开了刘邦,带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在南阳一带驻扎下来,为了保存实力,王陵采取中立态度,坐观刘邦与项羽相争。

然而,王陵没有料到,沛公刘邦不久便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遇见了久违的好友张良,在张良提议下,起义军改变行军路线,自南向北一路上破武关,攻峣关,战于蓝田,消灭了秦军最后的抵抗力量,进抵秦都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此后,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在巴蜀之地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训练军队,然后突然兵出汉中,暗度陈仓,仅数月时间便迅速平定了三秦之地,紧接着,刘邦率汉军出函谷关,攻城略地,扩大势力范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大幕。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与刘邦相持不下的楚霸王项羽得知王陵有勇有谋,且已与刘邦分道扬镳,在南阳一带保持中立,便打算把王陵招到自己帐下为将,与汉军作战。

按照常理,项羽完全可以派使臣前往南阳面见王陵,陈说利害,诱之以高官厚禄,劝其效力于楚国。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项羽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王陵的母亲自沛县接入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楚军营地,以礼相待,请王母劝说儿子王陵归顺楚国。

项羽的这一要求当即遭到王母的断然拒绝,她对项羽说道:“大王岂不闻: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吾儿或跟随刘邦或拥兵自立,由他决定,老身哪里能替他做主?我劝大王还是免了这个念头吧!”

项羽听了王母所言,心中十分不悦,但仍不愿就此放弃,他听说王陵极为孝道,对母亲尊敬有加,唯命是听,于是,便派人赴南阳告知王陵,来彭城面见母亲,意图胁迫王陵归顺楚国。

王陵是个大孝子,听到母亲被项羽“请”入楚营的消息,马上明白母亲实际上是被项羽软禁为人质,急切之下,王陵不顾一切地欲立刻亲往彭城探望母亲。

王陵手下将领急忙劝阻道:“将军不可亲往,霸王项羽刚愎自用,心狠手辣,如今他扣留老夫人于彭城,请将军前往晤面,分明是个圈套,若将军进入楚营不答应项羽的要求,只怕是与老夫人皆有性命之虞!”

王陵听了下属的劝说,觉得有理,便急忙派出使者赴彭城探视母亲,问明情况。项羽见王陵没有亲自前来,很是失望,便告诉使者回去转告王陵,尽快率军前来归顺楚国,以便与母亲团聚。

性情刚烈的王陵母看到项羽如此霸道,仍然不打算放过儿子,心中主意已决。她见王陵的使者准备返回南阳,便对项羽说道:“既然使者就要回去见我儿王陵,老身便送他一送。”于是,王陵母便陪着使者走出营帐。

王母看看左右无人,拉着使者的手含泪嘱托道:“我知陵儿是个孝子,他必听我言。请使者大人回去告诉陵儿,项羽为人残暴,心胸狭隘,终难成大器。汉王刘邦贤德仁义,深得民心,必能击败项羽,成就大业,让陵儿切勿再三心二意,犹豫不决,因老身在彭城便前来归附项羽。就当老身已死,让他率军速去洛阳投奔汉王刘邦,辅佐汉王争霸天下,光宗耀祖,庇荫后世!”

使者听了王母所言施礼说道:“诺,在下一定把老夫人的话如实告诉将军,还望老夫人保重!”

谁知,就在使者转身上马车的时候,王母突然伸手抽出使者身上所佩宝剑,说了声:“我的陵儿,母亲去也!”便自刎而死。

项羽见王母竟以自尽身死的方式彻底断绝了王陵归楚的最后希望,不禁恼羞成怒,残忍地下令将王母的遗体投入沸腾的油锅内烹煮,以泄心头之恨。

王陵听到使者归来诉说母亲死去的情形,犹如五雷轰顶,禁不住跪地大哭一场,深深悔恨自己当初因为个人成见而背离刘邦的错误举动,王陵看到项羽如此残暴无情,连母亲的遗体都不肯放过,从此对项羽彻底绝望并深恶痛绝,发誓为母亲报仇雪恨,不久,王陵便按照母亲的生前遗愿,带领自己的全部人马离开南阳前来洛阳投奔刘邦。

汉王刘邦听了王陵的遭遇,也不禁唏嘘叹息,为王母的大义刚烈之举感动得流下了泪水,遂加以好言抚慰,任王陵为汉军将领,带兵作战。

王陵牢记母亲的生前嘱托,对刘邦忠心耿耿,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大汉开国之后,汉高帝刘邦论功行赏,封王陵为“安国侯”,享食邑五千户,位列开国功臣榜第十二位。

王母死后,当地百姓敬重这位德义高洁的老夫人,冒着杀头的风险,自发地将她的骸骨收殓埋葬于彭城之南不远的荒地里。

汉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王陵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彭城,身披麻衣出南门,大哭着跪行数里地来到母亲墓前长跪祭奠,其情其景令见者戚然泪下。

王陵母的高风亮节感动了世代后人,王母的陵墓历朝历代都有人祭扫修葺,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而王陵膝行至母亲墓前哭祭的这段路后来便起名叫“王陵路”。

王陵虽然曾经轻视和背离过刘邦,但是知人善任的刘邦却深知王陵的秉性,汉高帝刘邦不计前嫌,临终前嘱咐吕后,若是丞相萧何去世,由曹参继任,曹参去世后,即任命王陵为右丞相,但是王陵性格耿直,不善变通,任陈平为左丞相辅之(1)。

王陵果然不负汉高帝刘邦厚望,他秉承了母亲刚正不阿的品格,忠于汉室,直言敢谏,不畏生死,成为西汉开国初期的栋梁之臣。

这正是:

“夜台千古閟荒山,智母名高宇宙间。

不向楚庭先伏剑,王郎应自乞身还。

教子扶王不二心,几人回首愧缨簪。

当廷死诤遵慈训,始觉君侯孝最深!”(2)

注解:

(1)秦汉时期,尊崇右为上,所以右丞相位尊,左丞相为辅。

(2)此诗为明代诗人程敏政的《陵母墓》。缨簪,指缨和簪,古代显贵与高官的冠饰,意思是说,与王陵母的高风亮节想比,一些官员应愧对自己的高位和官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