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尚明文的头像

尚明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0
分享

悲悯破轮回

湘西的山,总裹着层化不开的雾。四明山的褶皱里藏着个旱天潭坝,水绿得发沉,像块浸了百年的玉。附近的人都知道,这潭坝是双面镜 —— 天旱时能浇活千亩稻,天热时能泡凉半村人,可每隔两三年,镜面上总要浮起层化不开的悲戚:总会有个人,悄没声地沉下去。

老人们说,那是水鬼在等替身。

潭坝边住着老杨家,三代就一根独苗。小两口盼二胎盼得眼酸,膝下只有个叫毛毛的娃,刚满五岁,睫毛上总挂着山里的光。可这光,说暗就暗了。

那天毛毛突然蔫了,小脸白得像宣纸,鼻血顺着嘴角往下滴,染红了胸前的小兜兜。医院的诊断书像块冰,砸得陈家屋顶直颤:白血病。

"治不好的," 医生叹着气,"钱也像填无底洞。"

杨家的天,塌了一半。毛毛在医院里闻着消毒水味直哭,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说:"回家吧,我想跟狗剩他们去摘空心泡。" 大人们拗不过,抱着他回了山。

奇怪的是,回了家的毛毛像换了个人,每天追着蝴蝶跑,把裤脚蹭得全是泥,晚上趴在爷爷膝头,讲山里的风怎么吹,云怎么飘。谁也没提病的事,就像提了,这短暂的暖光就会灭。

直到七月的一个正午,日头毒得能晒化石头。陈家四处找毛毛吃饭,却见几个孩子慌得脸都白了:"毛毛... 毛毛掉潭坝里了!"

杨家的天,彻底塌了。

这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炸得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呆若木鸡。一秒钟后,孩子爸爸像离弦之箭一般,朝着前方飞奔而去,孩子妈妈、爷爷、奶奶则一边放声大哭,一边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拼命追赶。

十来分钟后,大家赶到了事发现场,只见已有附近的村民在河里打捞,但始终不见孩子的踪影。小男孩的父亲跑到岸边,来不及脱鞋,也来不及取出裤子口袋里的手机和劣质香烟,一边大喊 “我的儿啊”,一边纵身跳进潭坝里,边放声大哭,边拼命拍打着水面的浪花。

帮忙打捞的村民见此情形,担心再生意外,几个人连忙合力把他拉上了岸,好言好语地安抚劝阻:“你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稳住啊,你要是倒下了,这个家可就真的完了。放心,孩子的事,我们马上再下水去找,可别再干傻事了啊。”

安慰完小男孩的父亲,村民们一个个在岸边深呼吸几口,又纷纷扎进水里继续寻找。此时,一家人全部赶到潭坝岸边,他们的心情极度复杂,一方面为对小男孩疏于看管而深感自责,另一方面对主动救人的多位邻居感激涕零。在两位老人的带领下,一家人齐刷刷地跪在岸边,呼天抢地,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闻者无不动容,场面一片悲凉。

也许是小男孩肚子里进水太多,浮力增加;也许是冥冥之中听到了亲人肝肠寸断的呼唤,这一次,几个打捞的村民没费多大周折,就顺利地把小男孩打捞了上来。众人用尽了腹部按压和倒背吐水等急救方法,最后却不得不放弃,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小男孩已经无力回天了。

一家人抱着小男孩越来越冰凉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久久不愿松手。由于过度伤心,小男孩的妈妈和奶奶期间差点晕死过去,幸亏左邻右舍的村民帮忙救助,才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小男孩的离世,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一家人整整三天,每日以泪洗面,滴水未进。男人毕竟更为坚强和理智一些,他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不带头坚强起来,这个家还会出更大的乱子。于是,他一个个轮流做父母和妻子的思想工作,劝他们想开点,说孩子在世时,一家人并没有亏欠他,孩子带着绝症离去,或许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自从把孩子埋葬后,村民们注意到一件十分反常的事:孩子的爷爷奶奶,几乎每个月都会往 “旱天潭坝” 扔一只大公鸡。扔鸡之前,他们会把公鸡的双脚和翅膀捆住,让大公鸡自行淹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金鸡代命,水鬼放行,早投胎,早转世,早成人......”公鸡扑腾起的浪花里,隐约浮出张青白的脸。 村民们以为老两口因痛失孙子,精神失常了,怕进一步刺激他们,都不敢贸然询问。

直到有一天,一位好心的村民实在忍不住了,便将两位老人的反常行为悄悄告诉了他们的儿子儿媳,提醒他们多留意老人的行踪,以防不测。

儿子儿媳听后,并没有显得大惊小怪,反而淡淡地笑了。原来,并非两位老人精神不正常,而是他们想要打破 “旱天潭坝” 每隔两三年就要 “收人” 的魔咒。

“老两口太清楚痛失亲人的痛苦了,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人命固然珍贵,鸡命同样也是命,只不过人命比鸡命金贵得多。于是,他们自己琢磨出用鸡命换人命的办法,一是希望让自己的孙子早点投胎转世;二是不想再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事件发生,想让自己的孙子成为最后一个悲剧。”

“我们也不知道这办法有没有用,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事,就由着两位老人去做吧。”

消息传开,乡邻无不肃然起敬,对这对心怀悲悯、试图以微薄之力对抗无形诅咒的老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世事玄妙。自那以后,旱天潭坝竟真的再未吞噬过生命。更令人称奇的是,杨家那多年求而不得的二胎,竟在一年后悄然降临——一个九斤重的健康男婴降生,眉眼间,依稀有着亡兄的模样。

是老人“金鸡代命”的悲悯感动了天地?是乡邻自此倍加警惕?无人能确切道明。但旱天潭坝那萦绕多年的死亡阴影,确实在杨家老人以命换命的执着与悲悯中,悄然消散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