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绕村庄,古树石板桥;白墙黑泥瓦,云雾房上飘。”这句诗意的描绘,勾勒出的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在那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石板桥如同一串串散落的珍珠,镶嵌在蜿蜒的溪流之上,连接着村庄与外界,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家乡的石板桥,没有雕梁画栋的繁复,没有曲桥流水的柔美,它们以最质朴、最原始的形态,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块石板,都经过岁月的打磨,显得厚重而沧桑。这些石板桥,有的由一块巨大的石板铺就,简约而稳固;有的则由两块、三块,甚至四块长条石拼接而成,虽看似简单,却透露出匠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们不像那些精雕细琢的桥梁,引人注目,却以它们独有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红卫水库上游的那座石桥。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地伫立在溪流之上,用坚实的身躯承载着过往与未来。它整个由正方形的石条构成,厚度达到了45厘米,长度更是达到了20米。在那个没有现代机械辅助的年代,如此庞大笨重的石条是如何被搬运至此,又如何被精准地放置,至今仍是个谜。每年涸水期,当水库的水位下降,这座石桥便会露出它的真容,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韧与不屈。站在桥上,望着脚下潺潺的溪水,我不禁遐想连篇,想象着那些先辈们是如何用血肉之躯,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家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号角下,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村中的路面被硬化,一座座小楼房拔地而起,家庭小轿车也越来越多。然而,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石板桥,或被拆除,或被掩埋,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旧貌换新颜,固然令人欣喜,但那份属于家乡特有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也因此而逐渐消散。每当想起这些,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惋惜。
王礼康家门前的石板桥,由5条约3米长的正方形青色石条构筑而成,给人以敦实沉稳之感。据村中老者所言,昔时国民党征召“壮丁”之际,一青年仓皇奔逃,不幸腿部中枪,万般无奈之下跃入此石桥下,借助茂密杂草得以隐蔽逃脱。然而,历经四十余载岁月变迁,我已无法忆起这位既不幸又侥幸的青年究竟是哪家的邻里。时至今日,这座石桥仍旧横跨小溪之上,其坚固程度足以承载汽车之重。桥身两侧滋生的青苔,既是岁月流转的痕迹,亦是世事变迁的见证者。
村中的石板桥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着实令人惋惜。但石板桥并未完全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在村子与外界联系的道路上,在偏僻的田野与河流之间,甚至在另几个自然村中,还能见到几座保存完好的石板桥。它们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等待着那些愿意倾听它们故事的人。每当踏上这些石板桥,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与归属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桥上嬉戏打闹、追逐玩耍。
记得小时候,石板桥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我们在上面走过、蹦跳过、玩耍过。坐在桥沿上,两只脚悬空晃动,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惬意与宁静。有时,我们还会和小伙伴们从桥上跳下去,把石板桥当作天然的游泳跳板。那时的我们,从未觉得石板桥有多么珍贵,也从未想过要去体会它所承受的风雨与艰辛。如今想来,那份纯真与无知,或许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石板桥不仅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与乐园,更是家乡精神的象征。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或炎热酷暑,它都坚守初心、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无论谁在它身上行走、停留或休憩,它都毫无怨言、宽容以待。这种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家乡人所追求的。我们如同石板桥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不抱怨不放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与艰辛。
如今,当我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望着那些残存的石板桥,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乡愁与感慨。它们不仅是我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更是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怀念与向往。愿家乡的石板桥能够永远留存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与记忆。让它们继续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我们的乡愁与梦想,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