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仁屿的头像

王仁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8
分享

辣椒飘香处是吾乡

在华夏大地的美食版图上,辣味宛如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各具特色的乐章。云贵川的辣属于麻辣型,吃一口舌尖跳动,如层次分明的交响乐;而赣鄱大地的干辣直上心头,似唢呐高腔,直冲云霄的炽烈中裹着土地的质朴。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赣南人,我对这方水土的味觉密码心领神会——辣,早已深深镌刻在基因里。

赣菜最大特色就是辣。“辣椒湿喉,芥末透头。”青菜中放点小米辣点缀,整盘菜就有了“精神”。辣椒干炒小鱼干或泥鳅干,这道将山川灵气与烟火智慧凝练而成的味觉图腾,当辣椒的炽烈遇上小鱼、泥鳅的鲜韧,便交织出“辣中藏鲜”的复杂层次。

而辣椒炒苦瓜,则是赣南名菜。这道菜,辣味有劲道,苦味有层次。外地客初次吃第一口皱眉,第三口停筷,第五口却已满盘见底,直呼“老板,再炒一盘!”这道匠心独具的菜,辣中有甘味,苦瓜能解毒,恰似人生“苦尽甘来”的隐喻。

赣菜的辣,是直抵灵魂的灼热,辣得有魂。外地客初尝赣菜,总用三个字形容:“辣!真辣!真是辣!”唇齿留香火辣味,孩童啃着卤鸡爪辣得直吸气却不肯吐骨,味蕾触动欲罢不能。老饕们念叨着“老三样”的酣畅淋漓(莲花血鸭、藜蒿炒腊肉、余干辣椒),想到“老三样”,味觉狂燃舌尖跳。当浙江友人赵博士在井冈山邂逅剁椒鱼头,那股穿透味蕾的灼烧感让她记忆经年;南昌拌粉的咸辣交织,更令她汗透衣衫,直呼“每个毛孔都在冒火”。这辣,是赣地儿女闯荡江湖的底气,是“江西小炒”横扫大江南北的战旗。

在赣南山区,辣椒是土地最慷慨的馈赠。家家户户的菜畦里,辣椒是主角,站C位,其他蔬菜可以不种,但辣椒不可不种。本地土辣椒貌不惊人,却个性十足,青转黄时辣度登峰造极,待到红透反而温婉几分。朝天椒则如叛逆少年,昂首向天,黄红相间的辣椒,辣得“痛彻心扉”,人送外号“变态辣”。

“吃红辣椒如初恋”,这份对辣椒的痴情,是江西人的本能。村子里至今还流传一句笑谈:“妈妈的乳汁里都有辣椒香”。虽是笑谈,却见真章。二、三岁的小孩对辣椒也情有独钟,锻炼成了“辣椒虫”。“离了辣椒不成菜”,若让家庭妇女炒菜不要放辣椒,十有八九个会遭白眼:“不放辣椒?那你来炒!”这声嗔怪里,包含“江西人炒菜的锅,里外都是辣味。”也藏着江西人对辣的虔诚信仰--辣椒,早已刻进骨子里,成了饮食习惯的图腾。

“来,这是今天刚摘的,给你家也尝尝鲜。”每逢第一拨新辣椒采摘时,左邻右舍提着新摘的辣椒互相馈赠,这延续千年的淳朴民风,恰似辣椒的炽烈,温暖而直率,也是邻里关系最好的见证。

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晒辣椒干,黄红辣椒混在一起,铺满竹匾,近看像画,远看像调色板。从山腰俯瞰看村子,晒的辣椒与金黄的稻谷,在白墙黛瓦间交织,又与小溪、石子路镶嵌在一起,恰如一幅美不胜收的“晒秋”图画,画中能感受到山村的丰收交响。

从前,家乡人种植辣椒不过是小打小闹、自给自足,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那零星的辣椒地,是生活里简单的点缀。如今,时代的大潮涌动,家乡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广袤的田野上,成亩成片的辣椒如红色的海洋般波澜壮阔,展现出勃勃生机;“辣椒工坊”里,精细化的深加工将辣椒产品送到城市乡村;一年一度的辣椒文化节更是盛大举行,将辣椒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以辣会友”的盛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宾客纷至沓来,共同感受辣椒的魅力。

有个浙江金华的战友来我家乡玩,刚到村口,就被那浓浓的辣椒香味给“包围”了。他一边揉着眼睛,一边笑着打趣:“你们江西人呐,就像这辣椒一样,热情得能把人眼睛‘辣’出眼泪,还实在得像那老黄牛,死心塌地。”哈哈,可不是嘛,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儿女,靠着这辣劲儿,广交朋友,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辣”样共富之路,就像坐上了致富的快车,一路欢歌,向着那美好的未来狂奔而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