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事成的头像

万事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5
分享

乡村记忆:养蚕

“沙沙沙、沙沙沙”,下雨了?昨天晚上睡觉时天不是晴的好好的,咋下雨了呢?我抬头望向窗外,月光如水银般覆盖大地,夜如白昼,清冷而恬静,外面根本没有下雨,将目光收回屋里,顿时豁然开朗:原来那“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来自屋角木架上那一个个的竹编圆簸箕。圆簸箕里全是密密麻麻的蚕宝宝,身段白嫩而柔软,都乖巧地趴在碧绿肥厚的桑叶边,昂着小脑袋,大口大口地快速啃食着鲜嫩多汁的桑叶,那“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正是它们在啃食桑叶时发出的,这是多么好听的声音,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多么乖巧、可爱的蚕宝宝它们寄托了庄稼人们殷切的希望!我不由自主地伸手想去抚摸一下蚕宝宝,结果胳膊一伸便一下子惊醒过来,原来是做了一场梦,坐在床上,我仔细回想刚才的梦境,猛然顿悟:这哪是梦?这分明就是我非常熟悉的小时候家里养蚕的情景啊!一家人一年忙忙碌碌养蚕的真实场景!望着窗外灯火珊阑的夜景,身处繁华、热闹城市的我,突然间感到非常孤独,陷入无尽的沉思,回忆将我拉进那早已流逝的农耕岁月、我儿时和家人一起繁忙而温馨的乡间养蚕生活……

“男采桑,女养蚕,四五十天就见钱。”“养的一季蚕,可抵半年粮。”这一条条脍炙人口、经典实用的“养蚕”谚语说明了“养蚕业”在农耕社会的重要程度,而乡村就是农耕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养蚕”业得天独厚的天地。

在我的故乡,“养蚕”和养猪养鸡一样,是农耕家庭的“副业”,也叫“多种经营”,是乡亲们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喂猪养鸡等“副业”而言,“养蚕”投入成本低、技术也不复杂,况且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因而更是受到乡亲们的喜爱和欢迎,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植桑养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政府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养蚕”的思潮下,一部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尝到甜头的胆大村民率先搞起了“栽桑养蚕”,收获颇丰,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许多农户不甘落后,也开始栽植桑树、修建蚕室、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养蚕”业。

“门前屋后好栽桑,养起蚕来不用忙。”这句谚语说的太好了。要想“养蚕”,必须准备好蚕儿赖以生存的粮食——桑叶,必须得有大量的优质桑树,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养蚕”提供桑叶。这个可难不住勤劳的乡亲们,说干就干,立即行动:在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见缝插针地栽植桑树、在菜园子边上栽植桑树、在庄稼地的坎边地沿栽植桑树,还在河边沙滩地里搞密植桑园(桑园不怕水淹,沙滩地栽桑树完全是地尽其用。)

除了大量栽植桑树外,乡亲们对自家地里的老桑树和坡地里的野桑树进行了嫁接改良,桑树的生命力强,不怕旱、也不怕涝,只要施肥、防虫等管理方法、措施得当,长势就非常旺盛:当年春季嫁接或者栽植的桑树当年就可采摘桑叶来养蚕。

“要想蚕茧多,桑叶不能少。”乡亲们深悟这个道理:下大功夫栽植新桑树、嫁接改造老桑树,只有产出大量优质桑叶,才能好好养蚕、才能多收蚕茧。这一点,勤劳、智慧的乡亲们完全做到了。一到春天,故乡那沟沟梁梁、小河两岸和农户的房前屋后全是一片片长势旺盛茂盛的桑树,那一树树碧绿、鲜嫩、肥大的桑叶就像丰收的庄稼,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向大自然展示着自己柔美洒脱的舞姿,这可让让乡亲们心里乐开了花:好啊、好啊,蚕宝宝有“粮食”了,我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来“养蚕”了!

我们家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养蚕”的。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在风雪刺骨的头年冬季,父亲就每天早出晚归地扛着那把沉重、锋利的老铁镐出门干活,陆续挖了上千个个鱼鳞坑。

“下几场大雪冻上一冬天,土质既疏松又潮湿,春季就可以好好地栽植桑苗了”望着那一排排的鱼鳞坑,父亲自言自语着。

“雨水”一过,天气依旧寒冷,可是父亲扛起老锄头、背起刚刚购买的优质桑苗,开始上山栽植,早出晚归,几天功夫,一个个鱼鳞坑里全是端端正正的桑苗。紧接着,父亲花钱请了一个嫁接桑树技术娴熟的技术员,和他一起将我们家所有的老桑树、野桑树全部进行了嫁接改良。

养蚕其实不需要多么苛刻条件:一两间通风透气的干净屋子,几十个竹编圆簸箕、几个手工制作放置圆簸箕的木架子、一张大晒席(蚕宝宝四眠起来使用)基本就可以了。

在我那个虽然偏僻、却山清水秀的故乡,气候温和,桑树长势旺盛,乡亲们勤劳而质朴,养蚕一年可以养三季:春蚕、夏蚕和秋蚕。

刚开始,由于没有多少经验,为了保险期间,母亲只定买了半张蚕种来养(没有养殖技术和经验,养多了,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就当搞实验,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吧。我们那里养蚕多少是按照“张”计算的,一户农家一季养半张、一张或者两三蚕,当然了,具体养多少蚕那是要根据农户家桑叶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少、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强弱以及蚕室的大小决定的。在我的故乡,那时候一户人家养蚕一季一般最少是半张,再少就没有啥收益了,忙活半天,耽误了功夫、时间划不来,大多数人家每季养一两张,最厉害的人家最多养三张,再多就不行了:一是家里的桑叶不够吃,二是劳动力有限,而养蚕是越到最后阶段越忙碌:时间紧、任务重,一家人就是不睡觉地干,也是根本忙不过来。

每季养蚕前,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对蚕室进行彻底环境卫生大清理、消毒;对蚕架、圆簸箕、大晒席进行全方位的清洗、太阳暴晒、消毒处理等,这些工作必须扎实、认真地进行,不得有半点马虎和敷衍,否则就会对后期养蚕埋下隐患。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终于到了:冰雪融化了,明媚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气候一天天暖和起来。春雨降临了,淅淅沥沥地飘散着。雨过天晴,小草发芽了,桑树也露出来嫩嫩的芽儿,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然后变成淡绿的小片桑叶,温暖的阳光、淅淅沥沥的春雨,促使它们长成了肥嫩多汁、营养丰富的桑叶。在那和煦的春光中,那碧绿、生机勃勃的桑树看着就叫人心情舒畅:多好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乡亲们开始春耕春播了,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养蚕了。

第一次养蚕,既让人好奇、高兴(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又让人担惊受怕(害怕养失败了)。由于只养了半张蚕,劳动量并不大,母亲一有空闲时间就去技术好、经验丰富、关系要好的邻居家学习养蚕技术:如何孵化?如何给蚕宝宝消毒?如何给蚕宝宝换砂(砂:蚕宝宝的粪便)?如何给蚕宝宝喂桑叶?多长时间喂一次?如何防治蚕宝宝生病等等。母亲是一边学习、一边干,学以致用,很快就掌握了整套养蚕技术。虽然是第一次养蚕,技术、设施都不成熟,处于实验阶段,但是由于母亲精心照料,家人积极参与劳动,春蚕养殖还是挺不错的,蚕儿顺顺利利变老上梢做蚕茧了,最后我们收获了一大口袋白花花、光洁喜人的蚕茧,第一次的养蚕成功让我们全家高兴了好一阵子,自信心大增。

“要想养好蚕宝宝,消毒要好食要饱。”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养蚕技术和经验,再加上春蚕养殖的成功,我们家养蚕热情高涨,尤其是母亲,更是信心饱满、一副大干特干的劲头,因此夏蚕我们家就直接养了一张半、春蚕的三倍。当然了,家里养蚕的主要劳动力依然是母亲,从头到尾全靠母亲张罗(父亲只要种庄稼),她又是技术骨干,我们只能给母亲打下手:背着背篓去地里采摘桑叶、将桑叶晾干水分装进干净的大塑料袋里、和母亲一起换蚕沙、给蚕宝宝喂桑叶、用生石灰消毒、打扫蚕室卫生等等。

“养蚕”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细致活路,费功夫、费精力,全靠人勤快和细心,全程都得精耕细作,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好:养殖前蚕室、簸箕、竹席、木架等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如何提高蚕种的孵化率;头眠、二眠、三眠、四眠每个阶段如何喂养?如何消毒、防病、蚕宝宝老了及时上稍网(蚕宝宝老了结茧的地方)结茧等等,每一个环境都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好导致失败,因此,养蚕的整个过程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和马虎。

我们家的桑树分布在三个地方:承包地狮子岩、庙儿沟梁,这两个地方离家相对较远些;另外就是河滩地密植桑园。此外,房背后的自留地、菜园子和河沟边上也有一些老桑树,虽然比较零星,但是每棵树都比较粗壮,经过嫁接改良后,桑树焕发了二次生命,长势旺盛,枝繁叶茂,碧绿喜人。

头眠、二眠的蚕宝宝比较小,吃的桑叶也不多,拉的粪便也少,因此劳动力并不大。但是到了三眠,蚕宝宝就长大了不少,吃的桑叶就多了,劳动量就大了,尤其是四眠后,蚕宝宝完全长大了:长溜溜、白花花、肥嘟嘟的,非常可爱,除了休眠,就是吃。这时候的蚕宝宝呀,食量大的惊人,似乎比家里的老黑牛还能吃,一天一夜满满两大背篓桑叶吃的干干净净,它们一个个昂着小脑袋,张着锯齿般的小嘴,“沙沙沙、沙沙沙”地嚼嚼着,白天黑夜不停地吃呀、吃呀,永无止境,好像永远吃不饱似的。这可苦了我们这些采摘桑叶的“小长工”了:每天早晨眼睛一睁就得赶紧起床,饭都顾不上吃,就和父亲立即背起大背篓、大口袋踩着露水上山去采摘桑叶。

采摘桑叶看似个轻巧的手脚活路:不用背、不用抗的,实际不是这回事:非常琐碎、单调而无聊,一片叶一片叶地不停地采摘,机械性地重复着千百个相同的动作。采摘的每片桑叶都需要目光极速扫射、并作出相应的处理,确保桑叶叶片完整、干净,无灰尘杂质和虫子虫卵飞蛾等。

长年累月耕种庄稼的父亲双手宽大结实,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粗壮的手指结实有力,指甲又厚实坚硬,采摘桑叶时,他左右两手同时行动,大拇指和食指快速掐住桑叶的把子,稍稍用力,“噌”地一下就掐断了。“噌噌噌”,父亲的双手不断地移动,一片片碧绿、鲜嫩的桑叶就纷纷淋淋落入桑树下干净的背篓中。相比较父亲,我采摘桑叶的速度很慢,首先是我的手指柔嫩无力,指甲也不坚实,更是掐不断那韧劲十足的桑叶把子,只能手持剪刀来剪桑叶:将背篓放在桑树下,左手拿住桑树枝条,右手用剪刀“嚓嚓嚓”地剪,桑叶就慢慢飘落在背篓里。

早晨采摘的桑叶大多数有露水,回家后必须晾干露水后才可以喂蚕,否则蚕宝宝吃了带露水的桑叶就会生病。蚕宝宝是一种非常喜爱洁净的物种:吃的桑叶要干净,其居住的蚕室、簸箕也要干净,房间还要通风透气,温度要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因此养殖夏蚕要提前做好高温时的降温措施,比如加快蚕室通风换气等,而养殖秋蚕时做好保温工作,比如生活提高蚕室房间温度等。

要想蚕宝宝长的好,就得让它们多吃新鲜的桑叶,当天采摘的桑叶当天喂养,尽量不让蚕宝宝吃放置了几天的桑叶:放蔫的桑叶不仅变质,口感不好,蚕宝宝不爱食用,还可能使蚕宝宝生病。因此,我们家每天都得采摘桑叶。如果感觉第二天要下雨,头天下午还得再采摘一次,将刚刚采摘的桑叶装在一个密闭、干净的大塑料袋里,放在干净、阴凉的地方,需要的时候,打开袋子,直接喂蚕,这样存放的桑叶不得超过两天,最好两天之内给蚕宝宝喂完。

遇到连续下雨的天气,仅存的一点桑叶就不够蚕宝宝吃了,就得冒雨去采摘桑叶,回家后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晾干后方可喂蚕。有时候,桑叶还没有完全晾干,眼看蚕宝宝没有吃的了,这时候就需要全家老少齐上阵、齐动手,拿起干净、干燥的毛巾,一片一片地擦拭桑叶上的雨水,确保蚕宝宝及时吃上干净、鲜嫩的桑叶,健健康康的成长。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任何时候,千万千万不能给蚕宝宝喂带露水或者雨水的桑叶,更不能给它们喂不干净、发黄发黑的桑叶,预防蚕宝宝生病,是养蚕最为关键的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

幸亏母亲计划得当:采摘桑叶时,让我们采取“先远后近、先难后易”的方法,使我们的劳动力和劳动强度保持在均匀状态,而不是刚开始轻松、后期忙的犹如陀螺而不知所措:具体措施就是刚开始,蚕宝宝小,食量小,桑叶用量小,我和父亲就去距离较远的狮子岩、庙儿沟梁采摘桑叶,先去采摘那些桑叶稀疏、不好采摘的桑树,这样虽然每次花费的时间长、采摘的桑叶少,但是还能够满足蚕宝宝的需要。真正到了蚕宝宝食量大增、急需大量桑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就近采摘那些枝繁叶茂的桑树了,这样既减轻了我们采摘桑叶的劳动强度,又保证了桑叶的充足供给,使蚕宝宝每天都吃的饱饱的,安安稳稳地长大。

刚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非常小、小蚂蚁似的,非常娇嫩,需要小心呵护,要选择最新鲜、最柔嫩的桑叶,用消过毒的干净剪刀剪成细细的短条儿,轻轻地撒小簸箕里喂养它们,每次投放桑叶不能过多,等它们吃完了再去投喂。每天要定时给蚕宝宝换取蚕沙,使蚕宝宝始终处于干净、干燥的环境中,并定期给蚕宝宝消毒,这些活路,母亲现在已经干的很熟练了。

随着蚕宝宝的不断长大,需要给它们不断地扩展“房间”:增加圆簸箕,控制好每个圆簸箕里蚕宝宝的数量和密度,尽力做到“小蚕不碰身、大蚕不重叠”,使每条蚕宝宝都有足够大的生长空间。蚕宝宝长大了,就可以给它们喂整片整片的桑叶了,这时候它们的食量很大的,吃桑叶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一定要喂饱,千万不敢饿着,蚕宝宝吃的快、吃的多,就长的快嘛!”这是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多操点心,多出点力气怕啥!”

蚕宝宝在三眠前,我们虽然每天采摘桑叶、每天换砂、喂养,但是劳动量还不太大,不算太忙。但是三眠起来后,蚕宝宝食量大增,抽条儿长,眼看着不断长大,我们需要不断地给它们投喂桑叶、换砂。四眠过后,蚕宝宝进入壮年期,身体完全成型,一只只又白又胖的,这时候的蚕宝宝,食量极大,似乎比老黄牛都能吃,这时候就是养蚕最繁忙的时期,全家人一天到晚几乎都是围着蚕宝宝转:每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我就和父亲早早起床,脸也不洗、饭也不吃,一人背一个大背篓去采摘桑叶;母亲和姐姐则一簸箕一簸箕地给蚕宝宝换砂、扩容,投喂桑叶、增加圆簸箕,使蚕宝宝有更大的生长空间;定期消毒,确保蚕宝宝健康成长。

老话说的好:一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吃什么饭?吃多少饭命中注定,这不是危言所听,也不是什么玄学。蚕宝宝也一样,它一定要长大成型,吃够桑叶长到老,才会上梢网做蚕茧,少一天都不行,多了也不吃。当蚕宝宝浑身透亮圆润、静静地卧在那里一动不动,不再吃桑叶的时候,就说明蚕宝宝老了,可以上稍网做蚕茧了。这个时候,养蚕最繁忙、最艰巨的日子到了:我们几乎是全家齐上阵,围在圆簸箕前,一个个睁大眼睛像雷达似的在圆簸箕里来来回回反复扫射,要在那密密麻麻的蚕宝宝中,将那一只只浑身透亮、不再吃桑叶的老蚕宝宝一只只挑选出来,再轻轻地放在父母亲提前准备好的梢网上,让蚕宝宝慢慢地结茧。这是一项非常耗时且费精力的活计,几乎每间隔两个小时,都要将所有的蚕宝宝扫射、搜索一遍,将完全成熟的蚕宝宝挑选出来,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梢网上结茧,这项活计那是急不得、也慢不得,早不行、也不能晚。捉早了,哪怕捉早一点点,由于蚕宝宝没有吃够桑叶、没有完全变老,即使把它们捉放在梢网上,它们爬来爬去,老是不结茧,直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结茧,但是,这样的蚕做的蚕茧质量不好、买不上还价钱;捉晚了,蚕宝宝就会在圆簸箕里结茧,那里不是蚕宝宝结茧的地方,做的蚕茧肯定不好,此外还会影响没有成熟蚕宝宝的喂养和生长,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必须是恰到好处。

我们家让蚕宝宝做茧的梢网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根本不需要花钱去购买。父亲制作的梢网虽然简陋,但是很实用:经济、实惠、好用。父亲制作梢网的材料一般有三种:成熟后脱去种子的油菜枝干、柏树枝桠和枝叶茂盛的小竹子。这些材料都是父亲提前准备好的:一捆捆收拾的干干净净、捆扎的结结实实,通过太阳暴晒杀菌,然后再竖着一捆挨着一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干净、通风、干燥的屋子里存放备用。

捉上梢网的蚕宝宝慢慢地爬行着,一旦找到合适的位置,很快就会停下来吐丝作茧了:以自己为中心,昂着脑袋不停地吐丝,将自己网在蚕茧里。刚开始,蚕茧非常薄,像网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蚕宝宝在吐丝做茧,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蚕茧厚度的不断增加,蚕宝宝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一般而言,自从蚕宝宝被捉上梢网开始吐丝做茧,大约七八天时间,蚕茧就算做好了:稍网上全是白花花的蚕茧,洁白而圆润,放在手中,很有质地,感觉很好:轻轻的、暖暖的。这时候,就可以采摘蚕茧了,将洁白喜人的蚕茧装进干净的袋子里,背到收购蚕茧的供销社就可以换钱了。

我记得:我们家里养蚕,最好的时候,一张蚕可产四十多斤优质蚕茧,当时一斤蚕茧的收购价是七八元钱。一张蚕养成功了,就能挣三百多元钱,那时候,在小饭馆吃一大碗面皮才花一元钱,对山区农户人家而言,这也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

捏着一踏子硬铮铮的票子,母亲心里很兴奋,辛勤劳作总算得到了好的回报,养蚕的干劲更大了。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养蚕虽然收益还算不错,但是想扩大养蚕规模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两大要素:一是拥有大量的优质桑树,优质桑叶的产量足够多;二是家庭劳动力充足(主要是养蚕技术人员),缺一不可。而乡村庄稼人,每户的承包地只有那么多,自留地也非常少,这些土地主要用来种植庄稼、收粮食的,是主业,一家老老小小的吃喝拉撒全靠这点土地。而栽植桑树养蚕是副业,副业肯定得给主业让路,因而每户人家的桑树都栽植在地边坎沿的、边边角角的,而且数量都不会太多。还有,每家的劳动力就那么一点,还要耕种庄稼。最重要的一点,养蚕虽然收益高,风险也高,养蚕的整个过程虽然较短,但是养殖的环节很多:从养殖前的准备工作:蚕室、养蚕设施的卫生清洁、消毒;到蚕卵孵化、到小蚕大蚕的喂养、换砂、扩盘、消毒、防病等诸多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严格把控,精心喂养,不得有一丝懈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季养蚕的失败,因此乡亲们一般都养的少,仅仅把养蚕作为一种副业对待,既要期待收益,又要预防风险,将养蚕控制到自己承受的范围内:养成功了,增加一些收入,日子过的滋润些;就算养失败了,大不了就是损失一点蚕种钱,消耗一些桑叶,人多出了一些力气、多费了一些精力而已,没关系的,勤劳质朴的乡亲们非常坚韧:胜不骄、败不馁,不管养蚕结果如何,一到养蚕的季节,立即准备好养蚕的家当,又从头再来,继续养。

我们家都是一年养三季蚕,刚开始,蚕宝宝养的很好,顺顺当当的,结的蚕茧也洁白喜人,产量也不错,收购的价格也好,全家人都挺高兴的。但是不管干啥事情,都会充满艰难曲折可无数困难的,老天爷不可能叫你干啥事情一直一帆风顺的。我们家夏蚕养的也不错,但是秋蚕就不行了:蚕茧数量和质量明显就下降了。

第二年的春蚕就更不行了,虽然养殖上我们尽心尽力,蚕宝宝养殖的数量和头年夏蚕的一样多,但是收益却只有夏蚕的一半,而夏蚕由于得了一种怪病病大量死亡导致养殖彻底失败、分文未得。失败了就得及时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以免下次重蹈覆辙,为此,这年的秋蚕不得不停养,这对我们家而已,是个不小的打击。

那些年,在我们那个偏僻的故乡,很少有外出打工谋取生活的情况,家家户户基本都是靠种地为生、再搞点副业来生活。我们家里就是这样:种地为生,解决家里的吃饭问题。再养点猪、养点蚕增加一些收入,好对付家里的日常开销。

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个都在上学,开支很大,还有看病买药、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农业税和红白事等人情往来礼金的支出,家里进的少、出的多。家庭的开支像个饥饿的魔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为数不多的家庭收入,拙荆见肘的家庭现状让当家的母亲非常头疼,不得不加强“开源节流”的力度:多耕种庄稼,扩大养蚕、养猪规模等等。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家庭收入;在家庭开支方面,则坚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节约每一个铜板、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倔犟的母亲不服输,暗暗下定决心:养蚕还得继续搞,不但不能停止、还得增加养殖规模。为此母亲又花时间去乡政府的蚕技站里学习技术,虚心请教,将整个养蚕技术从头到尾又认认真真学习了一遍、尤其是蚕宝宝的消毒和疾病的防治,这是养蚕最重要的环节,一点要慎重、小心对待才成。上次养蚕失败,就是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教训深刻,不得不防啊!

整顿刀枪、再次上阵,经过半年的沉寂和精心准备,当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临时,我们家又忙碌了起来:重整旗鼓,开始了春蚕的养殖……

“蚕宝宝,丝丝绕,金线银线满家跑。”不管咋说,养蚕都是一项不错的产业,是乡亲们难得的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那些年里,虽然我们家的养蚕受到养殖技术、市场价格变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收益也时高时低,但是总体而言,收入还算可以,因此我们家的“养蚕”副业再也没有中断:成功时总结经验、失败时吸取教训,就是一个字:“干”!

每到春天,当那生机勃勃的桑树再次绽放出无数嫩绿的桑叶时,我们又开始养蚕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