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2
分享

丛林深处,一个敞开的洞口

几年前,我带着儿子同友人一起去参观了织机洞。今又想起织机洞。

那天正值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坐在越野车上,离牟西行,从平原到丘陵再到山区。过了土坡爬山坡,一路有惊无险。

在乡道上拐弯抹角,终于在一片树林中找到了织机洞。

从大路上下来,前行约百米,有一块石碑。碑文是织机洞的简介。旁边除了一辆摩托车,一个人影儿都没有。

四周一片寂静,好像连鸟儿都不敢叫了。山不高,却连绵不断。那条大路仿佛是把迎面的山劈开了一道口,山势直立,如同一扇门。路沿着山脚看不见拐到哪里去了。树木繁盛,不知是天然所生还是人工栽植,密密匝匝,又细又高,显得朝气蓬勃。环顾四周,没有看见什么古老苍劲之木。谁能想到这里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地方。

树林里有很多野菜,可惜没带铲,要不然挖一些回去蒸着吃,味道一定很美。这才是真正的野味。古人在这里一定有很多食物来源,野味十足。野菜、野果、野鸡、野兔……

这里平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看不见村庄,也见不到人。林间纵横的柏油马路静静的,隐在林荫中。我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眼前浮现出蓬头乱发的古代猿人,穿着经过缝制的粗衣兽皮,在林间穿梭忙碌,捕猎采摘。

远望织机洞,洞口敞开,很宽阔,没有什么遮挡。沿着脚踩出来的狭窄土路往上攀爬,看到洞口下面有个早已废弃的土井,井沿长满杂草。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路面没有平整的台阶,更没有栏杆。陡峭的地方还打滑,有一定风险。不知古人是怎么上来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防卫。万一有野兽往上爬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井里,或者干脆将它们打落井里。猜想而已,不知究竟何用。

大家互相帮扶推拉着爬上去,发现洞里更宽敞。织机洞的洞口高5米,深19.6米,宽12.9米。洞穴口宽12—15米,进深21米以上。洞内面积达300余平方米,洞内堆积了24米厚的文化层,可分为24层,发现用火痕迹17处‌‌。简介中说,原洞深40米,现存约22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看来,织机洞也曾遭到过破坏。这么大的洞穴,不知当时住了多少人。里面比较干净,已不见居住的痕迹。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个洞的?想必他们当初一定是既惊奇又惊喜!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更像是人类的巧夺天工,有点类似窑洞了。洞内地势高低不平,像楼中楼。怪不得有人称它整体上呈开放性石厦状。洞口向阳,洞内采光很好。洞前有一大块盆地样平地,据说是古河床,现在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知远古时代这里是什么样子,应该是水草丰美吧。

织机洞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一位美丽智慧的仙女因见下界众生生活困苦,便从天上带来一架织布机到凡间,放在这个山洞内教民缝制衣服,这座山洞因此得名织机洞‌‌。现在当地有条路叫织机路。

也许,这片美丽神奇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织女下凡的地方,仙女们可以在河中洗澡,再到洞里休息,更衣。

织机洞距今约3一4万年,这里地层堆积复杂深厚,土里夹杂着石块,有人怀疑是洪水淤积所致。洞里至今仍有燃烧过的灰烬。织机洞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在荥阳市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动物化石和陶器残片。1990年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多处用火遗迹。出土石制品六千余件,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不过,具体数量说法不一。化石包括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石器有砸击石锤、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和雕刻器等,原料主要为石英和燧石。其风格、制作技术及其组合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织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城南20公里的崔庙镇王宗店村北500米,于嵩山北麓浅山丘陵地带,为旧石器时代中晓期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我园北方地区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遗址的最重大发现,有“中园第二洞”之称,改变了中原地区长期缺乏古人类遗址的局面,对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我国旧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为旧石器考古提供了珍贵资料,又为豫中地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被誉为“河南第一洞”。该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初发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不禁想起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相茹的《六堆寓遗址探秘,聆听太行山中的远古回响》。六堆寓遗址是河南省一个距今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有原始人类居住的山洞和古老地坑等,出土了大量动植物化石、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旧石器时代文物。

正如作者所说,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六堆寓遗址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有资料显示,1958年,村民在这里捡到龙骨化石;1973年,有人从山洞里刨出一把石斧;1996年,它被列为博爱县级文保;2008年,升格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河南省六位文物专家签字同意推荐六堆寓旧石器文化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古人类遗址外,其他还有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胡林人,昌平县雪山村人和夏家店文化等。随着越来越多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发掘,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程日渐清晰。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不知当时有人类活动的地方究竟有多少,他们在洞穴中生活了多少年,为什么搬走,搬到哪里,这些问题怎么说得清。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文明,仅靠实物说话,像哑巴一样,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织机洞只是这众多疑团中的一个。

中华大地上,人类在那个没有交通、缺乏交流的时代,前进的步伐何其相似。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大多生活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居住在洞穴中躲避恶劣气候和野兽袭击,因为他们还不会建造房子。那时的人口数量估计不会太多,寿命也不可能太长。当时的生存条件危机四伏,能自然生恐怕难自然死。

谁能想到,从星星点点的古人类遗址竟发展到如今的燎原之势。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其间分分合合,争争斗斗,充满血腥。和平与发展是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人类的斗争不是来自自然,便是内部纷争,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好像从未停止过。想想远古人类是怎么过来的,还有什么可争可斗的?为什么人类生活总不能平静安宁?为什么总有恶人恶势力兴风作浪?私欲生恶,恶生动荡。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人生路,我们得不断求索,可总有想不明白的东西。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使命。

织机洞遗址不禁让我浮想联翩,留在洞穴中或埋入地下的文物,保存时间相对比较久远。走出洞穴,把家搬到地面。地面上拆了建,建了拆,不断变迁。即使不拆不建,自然的力量也能将其破坏侵蚀殆尽。留下的过时器物,难以长久保存,除非收藏于博物馆。如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和仰韶文化等,很多都是陪葬品。多少遗址最后只剩下干枯的河床或残缺的土墙。好在后来有了文字,文人们让历史在典籍中代代相传。

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像织机洞这样的遗址没有被发现,追寻前人的脚步是无数文人学士的使命和担当。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考古开始感兴趣,觉得有趣且有意义,它不知已揭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文物多藏于民间,发现于民间,被不懂的人踢来踢去,直到遇见懂的人。

看见织机润是一种震撼,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是看到了自己的昨天。

想起织机洞,心潮澎湃,一股辛酸涌上心头。默默的织机洞,上下几万年,几易其主。日夜敞开的洞口,不知在迷惘着什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