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觅,知己难寻。古往今来,谁不叹息?
生活中,有家人和亲人的朝夕相伴,为什么心灵还会隐隐感到孤单?难道是自己不够强大,不够独立,不够自信?还是成长中缺少了什么,想必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吧。
冥冥中苦苦追寻一个人,可这个人总是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
为了找到这个人,我们百般挑剔,戴着放大镜去审视,不允许带有一点瑕疵,必须完全符合自己想要的标准。也许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是自己的影子,是另一个自我,是一个神话,云朵里的神话。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尴尬,想必很多人都遇到过。有的人相识满天下,表面上前呼后拥,如果遇到大难,不知几人能留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这样的知己之交一去不复返。哪朝哪代不是朋友多知己少?
相识相知相交,交情越深,责任越大,像套上了枷锁。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操心,为之劳苦,甚至为之两肋插刀。昔时羊左之交,更是展现了生死相托的知己情谊。
相传汉代左伯桃为助羊角哀完成使命,于风雪中脱衣赠粮后自戕。羊角哀功成后自尽殉友,二人合葬的"荆轲山"至今存世。
伯牙子期的琴音相知、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管仲鲍叔牙的贫贱不弃以及陈重雷义的胶漆之谊等,可歌可泣,令人感叹。“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哓,传为美谈。这样的交情,几人能够做到?
如今,商品经济时代,友情像是变了味,利益化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已成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
人生来本是孤独的,没有人天生就有朋友。朋友是后天交往的产物,不交往哪来的朋友。自闭孤僻不与人交往是不正常的,交往失败是正常。都说无官一身轻,有时无友也是一身轻。
千万不要随意对别人期望太高,不要盲目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以为你对别人全力以赴,掏心掏肺,别人也会对你真诚以特。除了亲人,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人免费负责任,无偿尽义务。作为朋友,两颗心不能离得太近,不然,早晚会被对方刺痛。有人说,每个人都像刺猬,离得越近越容易受伤。
其实也不难理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离得越近,了解越多,分歧越大。三观不合,迟早会卸下面具,暴发冲突。
中年以后,利用价值越来越小时,尽量不要开囗去求人。你把别人当回事,比你强的人不一定把你当回事。没有期望便不会有失望。
历史上,哪一个帝王对自己的功勋大臣大将能放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皇帝有知己吗?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来,多疑苛刻的人也难有知己。
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是明智之举,对任何人不可全抛一片心,留一半归自己。伤口愈合,总结教训,枷锁自然就卸掉了。
有人说,如果没有一个人请你吃饭,没有一个人约你唱歌跳舞,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是你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办大事了。几个人勉强保持一团和气,比孤独更累更无聊。全世界人都可能会伤害你背弃你,书籍不会。
无效的社交是浪费时间。三天两头请客送礼,有的随礼钱都捉襟见肘,影响家庭正常生活,还死要面子,讲排场。
一个人,如果到了中年还没遇到知己,那就不要费心思去找了。那人在路上,可能永远在路上。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余生也不会过于孤独。因为人生下半场,要做减法,不能再折腾了,经受不住打击,承受不了伤害,不要徒增烦恼,大气伤身,急火攻心。
不同频的人,真金也换不回真心。相处舒服的人才可能成为知已。永远不要对别人过于亲近,过于依赖,保持适当的距离,如同一场交易,彼此得到些许短暂的快乐就足够了。为了求生也好,打发光阴也好,说走就走,说分就分,一无牵挂。
与亲人家人相比,朋友似乎更像是合作伙伴。合得来就处,合不来就分,不必那么认真。苦心经营的一段关系,该放下也得放下。没有知己不等于没有朋友,知己是众多朋友中最不寻常的那个人。一个人若既无知己又无朋友,事不关己,全都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与外界的关系全部断舍离,这种人看似无忧无虑,实则是空虚抑郁。
亚里士多德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所以,对正常人来说,孤独只是无奈的选择,无可选择的选择。
知己,顾名思义,就是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心灵契合、精神共鸣的人。百度上说,知己是指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通常指情谊深厚的知心朋友或挚友,是友情的最高境界。也许,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完美人格,可遏不可求。遇到了是幸运,要好好珍惜。遇不到也不必失落,不去刻求。不能一厢情愿地去祈求别人成为自己的知己,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