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素娥的头像

王素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26
分享

七零后

/燕是个七零后,精打细算。都说七零后的农村孩子是吃苦耐劳受累的一代,白手起家的一代。从小跟着大人干农活,吃的苦受的累无法言说。本该快乐玩耍的童年过成了不停旋转的小陀螺,家里、学校连轴转。

终于有一天,她跳出了农门,走出了沙乡,有了体面的工作。结婚时,因为双方家里都穷,随便选一间房子就办事了,更别说钱了。夏天,燕的新房蒸笼似的进不去,只好睡在晒了一天的露天平台上。上凉下热,很不舒服,何况燕还怀着孕。为此,她暗暗发誓,决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没房住。

燕勤俭持家,省吃俭用。不追求吃名吃、穿名牌、看名胜。最大的享受是读书,买不起就借。就算是心灵鸡汤,也有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钱一点点攒起来,积沙成塔。给自己买房,给孩子买房,双方老人也跟着住。

房子买了一套又一套,越买越大,楼层越来越高,房贷也越来越多。每次买房之后都得勒紧裤腰带过几年紧日子。不过,这点苦算什么,比起饥荒和兵荒,不值一提,忍一忍兴许就过去了。趁着年轻能扛事,把该办的大事提前准备好。房子终于够住了,心里的石头卸下了一大半,房价大跌带来的损失也无所谓了。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谁知道哪条路是捷径?买房如同做生意,有赔有赚很正常。不知不为过,又不是知道还走错。

看到大半生的奋斗成果,燕心里踏实,满足,有成就感。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便是人间三大乐事之一。读书学习让她足不出户也知天下大事。凭着这份坦荡,漫漫还款路,压力变成了动力。如果人生能够重来,燕说还会选择奋斗的模式。不求别人给予多少,只求理解与尊重。

照顾老的,更要照顾小的。大人吃饭可以凑合,吃再好,还不是多长赘肉和褶皱,弄不好吃出个三高,更是活受罪。孩子要长身体,得吃好,再穷不能穷孩子。

对燕来说,‌“食不过佳,充饥则可。”‌捡到篮里都是菜,洗干净做熟就行,经常不荤荤的也能过。瓜豆、咸菜也是菜。剩饭都舍不得扔,哪里还会挑食。逢着给孩子改善生活,才跟着解解馋。要不是为了孩子,可能瓦罐面也省了。

有时,听别人讲起他们的浪漫生活,燕会羡慕一阵子。他们没有房贷车贷,想玩就玩,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买就买。年纪轻轻就躺平了。燕在直播间看见一个女人,天天趴在那里变态似的狂买衣服,一连买了几十件,还打趣说:“一天换两件。”这些衣服等于换了一下仓库。真是花钱不眨眼,没见过这么能花钱的主儿。原来财富自由就是这个样子。燕买一件得顾虑半天。有钱人天天像下馆子,开豪车,跑这跑那,妄图吃遍天下美食。饭桌上顿顿不离肉,餐餐几菜几汤,色香味俱全。逛超市,一买就是几百块,大包小包往家拎。跟着厨师,看着菜谱学烹饪,尽情享受美好生活。这日子,恐怕神仙都羡慕。

一个半辈子都走不出房贷的人,天天负重前行,像蜗牛,慢慢地往前爬,身上总背着一个卸不掉的房子,一生被房子拖景。

屋漏偏遇连阴雨。燕身体不好,出行不便,幸亏有外卖。瓦罐面里有肉丁和鹌鹑蛋,配料齐全,汤汁浓郁,营养丰富。燕最看好这一家,老板实在,量大实惠,好吃不贵,送到家门囗。孩子喜欢,燕也喜欢。买一份,孩子能吃两顿。

外卖小哥一来,燕就让孩子去取。蒸在家准备两个大碗,一个盛汤,一个盛面。孩子吃面,燕用汤下面条。这样一碗变成三碗,都尝了鲜,一点儿不浪费。孩子让她尝尝,她总说不爱吃,味太重。可她看到别人吃了几口就扔掉的面,就流口水,多少不舍直往肚里咽。

天长日久,外卖小哥成了熟人。他问小孩:“你家几口人,为啥总买一份?”

小孩得意又调皮,说:“三口,我吃面,爸妈喝汤。”

“啊?一份三个人吃?”小哥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对呀,他们用汤下面条。”

以后再送时,小哥特意嘱咐师傅多加点汤。

后来,孩子长大了,上班了。燕老了,没有房贷了,腰板终于可以直起来了。燕真正吃上了瓦罐面。不过,那汤汁依然舍不得扔,留着再下一顿面条。

燕一生粗茶淡饭,‌“五谷为养,五果为益”,‌把清淡的饮食习惯代代传扬。‌有人说,食淡能知味,心清可悟真‌。燕算是看明白了,穷有穷病,富有富病。饿死人的时代走了,吃坏人的时代来了。‌“饮食不节,杀人顷刻‌。”一头栽倒,不死也残的大有人在。不是耸人听闻,想想是不是人人自危,心惊胆战。多少人能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营养过剩,垃圾毒素超标,亚健康的身体多次发出警报。

人生百年,不少人患上轻重不同的富贵病。轻的头痛头晕,失眠痴呆;稍重的歪歪斜斜,晃晃悠悠;严重的成了傻子或植物人。有的几分钟就撒手人寰,有的吃进去再花钱减下来,有的人这不敢吃那不敢吃。

燕是受苦的,又是幸运的,她是把富日子穷过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