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德平的头像

武德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2
分享

磨坊里的麦香

端午节过后不久,洛河两岸铺开一望无际的金色画卷,那是广阔无垠的麦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布谷鸟悠远的鸣叫声,在麦浪涌动的田野上空回荡,播报着丰收的喜悦。熟透的麦穗儿低垂着头,躬身向辛劳的耕耘者致以最深情的敬意。农人们不畏酷暑开始收割,忘了辘辘饥肠。

这天,玉兰大姐,一位充满热情与智慧的爱心人士,引领我们来到一个老磨坊,董家磨坊。刚刚运回一批老品种小偃六号新麦,是董家家庭农场的骄傲。

这种小麦产量低、收益少,如今已鲜有人种植,他们却连年选用,只为守住那份纯粹的味道。

走进磨坊,麦香扑面而来。董家磨坊的“农耕时代”品牌,是岁月与匠心的结晶。自磨的农家面粉,保留住小麦最原始的醇香;各色蒸烤馒头,形态各异,松软可口;自制挂面,根根细长,蕴含着满满的诚意与温情。

磨面机轰鸣,轻碾细磨,一颗颗饱满的麦粒化作了细腻的面粉,一个个“粮心”产品出笼,实现从田间地头到舌尖味蕾的跨越。

瞧!那些巧妇们扭动着身姿,经过揉、捏、醒、蒸等一系列匠心独运的经验操作,新蒸的麦面馒头,让磨坊飘散着浓浓的诱人气息,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这味道,承载着几代人的舌尖记忆,是大自然最质朴的味道,虽未经雕琢,却饱含深情。更让我醒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董家磨坊的门楣下,红底白字的横幅,在风中跃动,明亮而醒目:“自磨好面粉 暖心送馒头——致敬城市环卫工”,似乎隐含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玉兰姐轻声说,磨坊主人董建民,朝邑六合人。河南新乡发生水灾后,他毫不犹豫地送去价值一万多元的物资。洛南洪水肆虐后,他一下子买了八万多元的救灾物资,开半挂亲自送去。赵渡水患时,他立即买了床、被子、棉衣、水等安置物资,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救援。

这是百姓在危难时刻伸出的有力援手,而在平常日子里,他又将一份份一袋袋带着善意和体温的馒头,分批送到了街巷深处辛勤劳作的五百多名环卫工手中。

这些看似寻常的饭食,装进礼盒,竟成了一份独特的面子和恩赐。当我们捧起时,这份沉甸甸的馈赠,便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是平凡中的美好。

浮躁喧嚣的时代,董建民却始终坚守着近乎执拗的“减法”商道,摒弃了种植高产小麦的诱惑,独爱那产量低微、在市井无人问津的小偃六号小麦。因为,这麦筋道,能出那种麦香。

磨粉时,他在内心深处,严守两道戒律:零添加,让每一口馒头都饱含朴素的关怀;绝不提取珍贵的胚芽与麦芯,完整保留小麦的营养成分,重现记忆深处的麦香本真。

原本沉睡在麦子里最原始、最丰腴的养分魂魄,一分一毫,毫无流失地融进雪白的面粉。这分明是从时光深处的长河里打捞失落的初心,恰似一捧赤诚良心,纯净而滚烫。

磨坊门两边,有一幅木刻对联:“老酵传岁月麦韵悠长,磨辊转乾坤粉香四溢”,寥寥数语,却道尽了董建民内心深处根脉相连的蹉跎人生。

浓郁的麦香,如同精灵,从磨坊深处轻盈地飘逸而出,悄悄弥漫在街巷的角角落落,也融进了我的血脉中。

当麦香入心入脑,我忽然懂得,那些在磨盘下细碎成粉的,不仅是麦粒儿,更是光阴沉淀的珍珠,是平凡中永不褪色的匠心图腾。

2025年6月11日大荔·槐苑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