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南的群山环抱之中,宣恩这座小城静静伫立,如同一位守着古老秘密的土家老人。每当节气更迭,山风送来不同时令的气息,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莫过于那飘散在街头巷尾的苞谷粑的清香。这小小的三角食物,包裹的不仅是玉米与糯米的香甜,更是一方水土的节气密码,一个民族的味觉记忆,以及游子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乡愁。
立夏时节,宣恩的山野被一场场细雨洗得翠绿欲滴。农人弯腰在梯田间忙碌,而山坡上的苞谷苗已蹿至半人高,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窃窃私语。这时节,母亲们会带着孩子上山,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另一种美味做准备,采摘苞谷粑必不可少的粽叶。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记忆中,母亲总在立夏后领我去村后的山坡。粽叶刚舒展开不久,青翠欲滴,叶面宽大厚实,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母亲的手指在叶片间翻飞,专挑那些完整无缺、叶脉清晰的。“太嫩的包不住浆,太老的又失了香气”,她边采边教我辨认,土家话里这叫箬叶,是自然赐予苞谷粑最美的衣裳。
采回的箬叶需用山泉水浸泡一夜,使其柔韧。我常蹲在木盆边,看那些叶片在水中舒展,如同一尾尾绿色的游鱼。母亲说,立夏的箬叶有种特殊的清香,是其他时节所没有的,正如清明的水荞、冬至的糍粑,每种食物都有它命定的节气。
小满节气,苞谷秆上的穗子开始饱满,但籽粒尚嫩,指甲一掐便能渗出乳白的浆汁。这正是制作苞谷粑的最佳原料,不老不嫩,甜度恰到好处。清晨,母亲会挎着竹篮去地里掰回几穗嫩苞谷,颗粒如珍珠般排列,在晨光中泛着淡金色的光泽。
家里的石磨早已洗净待用。母亲将浸泡过的糯米与嫩苞谷粒混合,一勺勺倒入磨眼。我抢着推磨,却总因力气不足而气喘吁吁。“推磨——嘎磨——推个粑粑甜不过,接嘎嘎,嘎嘎不吃酸粑粑……”,母亲哼着古老的童谣,手臂有节奏地画着圆圈,乳白的浆汁从磨缝中缓缓流出,散发出清甜的香气。
磨浆是门技术活。水多了,粑粑会散;水少了,口感又显粗糙。母亲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添一瓢山泉水,让浆汁浓稠得恰到好处。磨好的浆需静置发酵,这时满屋都是苞谷与糯米交融的芬芳,引得邻居家的猫在门外徘徊不去。
芒种前后,天气渐热,却是包制粑粑的好时候。发酵好的浆汁微微鼓起小泡,母亲将箬叶折成精巧的漏斗状,舀入一勺浆汁,再利落地对折封口,一个完美的三角苞谷粑便诞生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尝试,却总包得歪歪扭扭,浆汁从叶缝渗出,惹得母亲笑骂浪费粮食。
蒸笼里,苞谷粑层层叠叠,灶膛中的柴火噼啪作响。约莫半小时后,揭开锅盖的瞬间,水汽裹挟着粽叶与苞谷的清香扑面而来,厨房顿时成了人间至味的天堂。剥开微微泛黄的箬叶,里面的苞谷粑晶莹剔透,黄白相间,如同镶嵌着碎金的玉石。
趁热咬上一口,软糯中带着微弹,苞谷的香甜与糯米的绵密在舌尖交织,尾调还有箬叶的草木清香。母亲总说,芒种时节的苞谷粑最好吃,因为“天气热了,发酵得快,味道更活”。这种对时令的精准把握,是土家人在漫长农耕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盛夏的大暑节气,另一种苞谷粑悄然登场,桐子叶苞谷粑。村后的山坡上,油桐树宽大的叶片在烈日下舒展,母亲带我去采摘,专挑那些宽大、光艳、细滑的叶片。桐叶有种特殊的香气,比箬叶更浓郁,做出的粑粑风味独特。
“记得童年时,桐子树在村后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每当春风一吹,白中带红的桐子花就开了,满树一簇一簇的,虽称不上姹紫嫣红,但挂在还未长叶的树枝上,却是格外的清新朴素。”母亲回忆道。如今桐树少了,桐叶粑粑也成了稀罕物,只有老一辈人还保留着这门手艺。
桐叶包制的苞谷粑需用文火慢蒸,让两种香气充分融合。蒸熟后的粑粑带着大地的气息,咬一口,仿佛吞下了整个盛夏的阳光。可惜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美食几近绝迹,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味道。
立秋是收获的季节,苞谷地里金黄的穗子低垂,宣恩人开始制作另一种美食,五谷糍粑。虽然名为糍粑,实则与苞谷粑一脉相承,只是原料更为丰富,糯米为主,加入高粱、小米、玉米等杂粮。
进入农历腊月,用五谷杂粮制作糍粑是恩施地区的传统习俗。糍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辅以高粱、小米、玉米等杂粮,浸泡后放入木甑蒸熟,并在石碓里捣成泥状揉捏成团,经压制、摊晾而成。这种糍粑象征着五谷丰登,是土家人对丰收的感恩。
母亲会将糍粑放入雕刻着“福”“喜”字样的印花模具中,压制成精美的图案。手工制作、印着各式花纹的圆形糍粑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是当地群众过年必备的传统食品。这些花纹不仅是装饰,更寄托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期盼。
冬至一过,老家的冬天便真正来临。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火塘烧得正旺。这时,母亲会取出晾干的苞谷粑,放在火边烤制。粑粑表面渐渐鼓起金黄的泡泡,散发出诱人的焦香。
宣恩人的冬天,一定会在暖烘烘的地炉边、火塘边,烤上一块年粑粑,让糯米的清香在屋子里肆意飘散。刚烤好的糍粑尤其抢手,咬上一口,外焦里嫩,黏软柔腻,清香可口。烤好的粑粑可以蘸蜂蜜,也可以裹上自家做的豆豉辣酱,每一种吃法都是冬日里的慰藉。
火塘边,父亲总会讲起苞谷粑的往事。困难时期,一碗苞谷面就是全家的口粮;改革开放后,苞谷粑渐渐成为特色小吃;如今,像宣恩山旺苞谷粑老板这样的手艺人,将苞谷粑做成了致富产业,甚至远销海外。一块小小的粑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离乡多年,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苞谷粑。城市的超市里也有所谓的玉米糕,但机器生产的食物永远缺少那份手工的温度和节气的灵魂。直到有一天,在异乡的土特产店发现真空包装的“宣恩苞谷粑”,迫不及待买回家,按说明蒸热,剥开箬叶的刹那,泪水便夺眶而出。那熟悉的味道,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这味蕾上的烟火是漂泊在外游子的情感寄托,乡愁就是这小小的一口微甜,是这淡淡的一缕清香。”苞谷粑店老板娘说,她的店里常有外出务工的“亲人”光顾,“他们有一个共同习惯,从外地回老家时一定要下车买点苞谷粑尝尝,和老板拉拉家常,说说家乡的变化,聊聊自己在外的不易,好像老板就是可以无话不说的亲人。”
是啊,对于游子而言,苞谷粑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连接故土的味觉密码。每一口香甜,都是对家乡的深情回望;每一缕清香,都是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正如一位宣恩游子所说:“在一个下班的晚上泡一杯茶,享受这份独属于家乡的记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近几年,宣恩苞谷粑已被列入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苞谷粑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宣恩饮食文化的代表,正得到系统性的保护与传承。村里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学习这门手艺,不再仅仅为了谋生,更为了守护一种文化根脉。
母亲在世时,虽然年老了,手上的动作不再利落,但依然坚持在每个节气制作应景的粑粑,清明的荞粑,端午的粽粑,中秋的月饼粑,冬至的年粑……她说:“食物要跟着节气走,这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活法。”如今,二嫂接过了她的石磨和蒸笼,试着将这份带着节气密码的味道传递给下一代。
走在宣恩的街头,苞谷粑的吆喝声依然此起彼伏。从传统的箬叶包制到现代的真空包装,从走街串巷的背篓叫卖到电商平台的全国配送,苞谷粑的形式在变,但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乡土情感却历久弥新。
当蒸汽再次从层层叠叠的蒸笼中升起,当箬叶的清香再次弥漫在节气的风中,我知道,这种名为“乡愁”的味道,将永远在宣恩的山水中生生不息,在一代代土家儿女的记忆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