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男的头像

巴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0
分享

一河灯火照流年

夏至将至,贡水河畔的夜风已带着几分暑气,却又被潺潺流水调和得恰到好处。这是宣恩一年中最长的白昼,阳光似乎格外眷恋这片山水,迟迟不肯退场。

我站在文澜桥上,看夕阳将最后一抹金色,涂抹在侗族风雨桥的飞檐翘角上。恍惚间,这座横跨贡水河的古桥,仿佛一位时光老人,静默地见证着季节的更迭与城市的变迁。

夏至的贡水河,既有白昼的明朗热烈,又有夜晚的深邃浪漫。恰如人生中年,既有青春未褪的激情,又初尝岁月沉淀的智慧。河水流淌千年,带走了无数个夏至,却始终保持着它最初的清澈与灵动。这或许就是自然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了生命的平衡。

夏至的黎明来得格外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贡水河面已经铺开了一层薄雾,如同轻纱般在水面浮动。我沿着河岸漫步,晨露打湿了鞋尖,却浇不灭心中那份对夏日清晨的期待。河对岸的墨达山轮廓渐渐清晰,这座被土家人称为“达天”的山峰,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巍峨。

山脚下,几位早起的老人正在打太极,他们的动作缓慢而有力,与贡水河的流淌形成了奇妙的和谐。一位白发老者告诉我,他在这河边打了三十年太极,“看惯了贡水四季的变化,夏至这一天的水最活,最有灵性”。

河面开始泛出金光,朝阳终于跃出东山。光线穿透薄雾,在水面投下了细碎的光斑,如同撒了一河碎金。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拍打出清脆的声响,惊起一圈圈涟漪。岸边柳枝轻拂,将斑驳的树影画在水面上,与游动的小鱼嬉戏着。

夏至的贡水河,连鱼儿都显得格外活跃,它们时而跃出水面,在阳光下闪出银光,又迅速钻入水草深处,仿佛在庆祝这一年中最长的白昼。河畔的栀子花开了,香气被晨风裹挟着,与水汽混合,酿成一种独特的夏日味道,清新中带着甜腻,如同青春的记忆。

文澜桥上的石阶,已被晨光晒得微暖。这座见证了宣恩变迁的风雨桥,在夏至的晨光中显得格外古朴庄重。桥栏上的雕花,在阳光下投下了细密的影子,那些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侗族工匠的智慧与坚守。

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阿姨,已开始在桥上摆摊,她们手中的绣品色彩斑斓,与桥身的深褐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阿姨告诉我,夏至这天,她们会特别绣制“太阳花”图案的香包,“老祖宗说,夏至的太阳最有力量,能驱邪避灾”。我买下一个香包,闻着里面艾草的清香,忽然明白,这座小城的魅力,或许正来自这种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正午的太阳几乎垂直悬挂在头顶,贡水河面反射着刺眼的白光。我躲进河畔一家小茶馆,要了一杯当地特产的贡茶。茶水呈琥珀色,入口微苦,回味却甘甜清凉,恰似这夏至时节的滋味,热烈中藏着冷静,浮躁下沉淀着安宁。

茶馆老板是一个健谈的中年人,他说夏至这天,宣恩人有吃“夏至面”的习俗,“面条长长的,象征夏至这一天特别长的白昼;面条又容易消化,适合炎热的夏天”。言语间,他手下不停,将一团面团拉成细丝,动作娴熟得如同在表演艺术。

窗外,贡水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里,荷叶已铺满水面,粉白的荷花在烈日下傲然绽放。几个孩子蹲在亲水平台边,用网兜试图捕捉游过的小鱼,欢笑声随着热浪一起荡漾。他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却毫不在意,全神贯注于眼前的游戏。这场景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在河边度过的漫长夏日,时间仿佛静止,只有快乐在流淌。夏至,这个白昼最长的日子,似乎特别适合用来回忆与怀旧。阳光将一切照得通透,连记忆都变得格外清晰。

午后,我沿着民族风情街漫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奇妙融合。一家银饰店门口,老师傅正专注地錾刻着苗银手镯,锤子敲击的叮当声与街上的喧闹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他告诉我,夏至这天,他会特意制作太阳纹样的饰品,“太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夏至的太阳最值得纪念”。不远处,惹溪街上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气,炕土豆、糍粑、烤活鱼……宣恩的夏日味道在热油与炭火中升腾。一位摊主热情地邀我品尝刚出锅的“夏至粑”,糯米包裹着豆沙,外脆里嫩,甜而不腻,“吃了夏至粑,不怕夏日长”,他笑着说。

日影西斜时,我登上了墨达楼。这座融合了土家建筑特色的楼阁,是俯瞰贡水河全景的最佳位置。极目远眺,贡水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过宣恩县城,两岸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夏至的阳光为一切镀上了金边,连空气都仿佛在发光。

楼内展出的土家族生活器物,让我驻足良久。那些织布机、蓑衣、木雕,无不诉说着一个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管理员告诉我,夏至这天,土家人有祭太阳的古老习俗,“感谢太阳神赐予我们光明和温暖”。站在楼顶,迎着略带暑气的风,我突然领悟,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对光明的感恩。

当夕阳最后一缕光线消失在翠叠山后,贡水河的魔法时刻才真正开始。河两岸的灯光次第亮起,将水面染成了七彩。我坐在凌波桥下的石阶上,看光影在水面跳舞,如同一场无声的音乐会。远处,“龙游贡水”的游船缓缓驶来,船身缀满彩灯,在夜色中划出了一道流动的光带。船上游客的欢笑声随风飘来,与水流声交织,谱写出一曲夏至夜的交响。

贡水河的音乐喷泉开始了表演。水柱随着旋律起伏,时而如巨龙腾空,时而似群鸟盘旋,水雾在彩色灯光照射下,幻化成朦胧的光晕。孩子们尖叫着在水雾中穿梭,衣衫被溅湿也毫不在意。

一位父亲将年幼的女儿举过头顶,让她能看得更清楚;女孩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这夏至夜的所有美好。这场景,让我想起散文作家龚婷婷笔下的贡水河:“生活就像这贡水河,有时平静,有时汹涌,但无论如何,它都在那里,静静地流淌着,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和感悟。”

我沿着河岸步行道慢慢前行,身边经过三三两两的游人。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倚栏私语,有人只是静静地看着河水发呆。夜市摊位上,烤鱼的香气与冰镇米酒的清凉,诱惑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我选了一家临河的小摊,点了宣恩特色的烤活鱼。鱼肉鲜嫩,辣中带甜,配上冰凉的啤酒,夏至夜的滋味便在舌尖绽放。摊主是一位健谈的大姐,她说夏至这天生意最好,“人们都愿意出来走走,享受这一年中最长的夜晚”。

夜色渐深,贡水河却愈发璀璨。聚福灯的巨型“福”字装置在夜空中熠熠生辉,成为整个灯会的焦点。灯下,民间艺人们表演着传统的滚龙连厢、八宝铜铃舞,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喝彩。

我挤在人群中,看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者随着鼓点旋转,裙摆飞扬,如盛开的花朵。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表演完土家山歌后告诉我,夏至夜唱歌特别有感觉,“因为这一天,天和地离得最近,人的声音能传得更远”。

穿过热闹的人群,我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河湾。水面上倒映着对岸墨达楼的灯火,宛如另一个梦幻世界。几条小鱼不时跃出水面,打破了镜面般的平静,激起一圈圈扩散的波纹。

这让我想起白天那位太极老者的话,夏至的水最活,最有灵性。或许,水的灵性就在于它的包容与变化,它能映照万物,却不执着于任何一种形象;它能穿石破山,却又温柔地滋养生命。贡水河千百年来就这样流淌着,见证着宣恩从一个小山村发展为今日的旅游胜地,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与品格。

夜深了,游人渐稀,我独自坐在文澜桥上,任夜风拂面。桥下的贡水河依然流淌,带着白日吸收的阳光温度,带着两岸灯火的倒影,带着无数宣恩人的故事与梦想,奔向清江,汇入长江,最终融入大海。夏至这一天即将过去,明天的白昼会短一分钟,然后两分钟、三分钟……直到冬至,完成一年的循环。

河对岸的兴隆老街还有零星的灯火。这条始建于乾隆年间的老街,经过精心改造后成为“最浪漫的土家街区”,既保留了雕塑、牌楼等土家族建筑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老与新在这里不是对立,而是交融;传统与创新不是冲突,而是互补。这或许就是宣恩这座小城给我们的启示,发展不是断裂,而是传承;变化不是否定,而是延续。就像贡水河,无论两岸建筑如何变迁,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流向与节奏;就像夏至这一天,无论历法如何精确计算,它依然是靠农人的经验、靠自然的征兆来感知的节气。

一只夜鹭从水面掠过,将我飘远的思绪迅速拉回。抬头望天,夏至夜的星空格外明亮。银河横贯天际,无数星辰闪烁,如同贡水河两岸的万家灯火。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夏至?在这一天,白昼最长,阳光最盛,是阴与阳、光与暗力量对比最鲜明的时刻。

观察这一天,就能理解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律;感悟这一天,就能参透生命盛衰的奥秘。宣恩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珍惜夏至的阳光,感恩自然的馈赠,在发展中保持定力,在变化中守护根本。

远处传来打更的声音,已是子夜时分。贡水河上的游船陆续靠岸,两岸的灯光也开始渐次熄灭。只有聚福灯依然明亮,那个巨大的“福”字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我慢慢走回住处,身后是渐渐安静的贡水河,面前是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天。

夏至过去了,但它带来的感悟与启示将长存于心间。生命如同河水,既要保持流动的活力,又要拥有沉淀的智慧;时间如同节气,既有循环往复的规律,又有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如同城市建设,既需要创新的勇气,又需要坚守的定力。

回到房间,推开窗户,贡水河的夜风带着水汽涌入。远处,最后一班游船的灯光正在河面移动,如同流星划过夜空。我忽然想起那位卖香包的阿姨说的话:“夏至的太阳最有力量。”其实,何止是太阳,夏至这一天的贡水河、这一夜的灯火、这一刻的感悟,都有着特殊的力量。

它们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思考时间的意义,领悟生命的真谛。而这,或许就是宣恩仙山贡水在夏至这一天,给予每一位来访者最珍贵的礼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