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江河,必有其源;参天古木,必有其根。当我展开这卷厚重的《徐氏族谱》,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泛黄的纸页,更是千年血脉的搏动。今日徐氏后人修纂族谱,非为沉湎往昔荣光,实乃以今日之眼观历史长河,以当下之心连古今血脉。徐氏一族,自远古走来,历经朝代更迭而不衰,跨越地域变迁而弥坚,其生命力恰在于代代族人,既能坚守“溯本清源”的文化自觉,又能秉持“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这部族谱的修撰,正是对“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一永恒命题的徐氏回答。
溯本清源,血脉记忆的文化基因。
翻开历史长卷,徐姓源远流长。据《元和姓纂》所载,徐氏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夏禹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这一源头记载,不仅确立了徐氏的血脉坐标,更赋予了徐氏独特的文化基因。伯益佐禹治水的功绩,早已将“公而忘私”的精神编码入徐氏子孙的血脉记忆。明代大儒徐光启在《徐氏宗谱序》中言:“吾徐氏之先,佐禹平水土,其功德在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成为徐氏一族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江苏宜兴徐氏宗祠,保存着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诗礼传家”四个大字。这块历经五百年风雨的石碑,见证了徐氏一族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清代乾隆年间,浙江绍兴徐氏族人徐廷槐主持修谱时,走遍江南各地,访求散佚支系,耗时十三年完成《徐氏统宗世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谱牒者,所以明世系、辨昭穆、别亲疏,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人道之大端也。”这种对血脉源流的执着追寻,正是徐氏文化基因中最动人的部分。今日徐氏后人修谱,亦当效法先人这种严谨态度,让每一支系、每一房派都能在族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漂泊者知所归依,使离散者得所联结。
尤为珍贵的是,徐氏一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家族文化。北宋时期,福建莆田徐氏与当地林氏世代联姻,文化交流中产生了独特的“徐林学风”;明代后期,江西临川徐氏接纳因战乱迁徙的湖北徐氏分支,重修族谱时特别注明“虽地隔千里,实出一脉”。这种超越地域局限的家族认同,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今日徐氏后人修谱坚持“男女同权”的原则,正是对这种开放精神的当代诠释。女儿同样传承血脉,女婿亦是家族成员,这种包容性恰是徐氏文化基因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关键。
继往开来,立足当代的家族叙事。
传统族谱往往详古略今,而今日修谱,徐氏后人特别强调“立足当代”的原则。历史不在他处,就在当下每个族人的生活实践中。记录当代普通族人的故事,与记载古代名人事迹同等重要。在本次修谱过程中,徐氏后人收集了数百位普通徐氏族人的生活史,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徐明生、徐运生、徐锦旺、徐兰珍是国家公职人员,徐锡林、徐久林、徐庚生是人民教师,徐万林、徐光前、徐锦学、徐海生4人是退伍军人……这些平凡而闪光的人生,共同构成了徐氏家族在新时代的集体肖像。
江苏盐城徐氏分支记录了一位叫徐永年的老人,他自1980年起坚持记录家族大事记,四十年如一日。笔记本里既有国家政策变化,也有族人婚丧嫁娶;既有粮价涨落,也有子孙升学。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家族最鲜活的历史档案。浙江金华徐氏创新性地采用数字家谱,年轻族人徐志明开发了家族APP,让散居全球的族人可以实时更新近况。这些当代实践告诉我们,族谱不是冰冷的世系图表,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故事集。
特别值得记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徐氏族人的发展轨迹。广东深圳徐氏族人徐海,从建筑工人起步,现带领家乡劳务队承接大湾区建设项目;海外支系徐文雅博士,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引入国际学界。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徐氏家族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徐氏后人在族谱中专设“湖北宣恩分水岭徐氏人物传”“湖北宣恩分水岭徐氏人物录”等章节,就是要打破传统族谱“重死轻生”的局限,让活着的族人成为家族叙事的主角。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继往开来”宗旨的最好实践。唯有真实记录当下,才能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历史。
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精神传承。
族谱之修,不仅为存史,更为育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族谱的教育功能需要创造性转化。湖南岳阳徐氏尝试“数字家谱+实体博物馆”模式,将VR技术应用于家族历史展示;上海徐汇徐氏年轻一代发起“家族口述史”项目,用播客形式传播祖辈故事。这些创新实践使古老族谱焕发了新的生机。
教育学家徐特立曾言:“族谱是民间的教科书。”在这部新谱中,徐氏后人特别注重提炼徐氏家训的当代价值。传统家训中的“勤俭持家”,今天可解读为理性消费与可持续发展;“诗书传家”可转化为终身学习理念。江苏如皋徐氏将家族传统与职业教育结合,设立“徐氏工匠奖学金”,鼓励年轻人精研技艺。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古老训导在新的社会土壤中继续生长。
面对全球化浪潮,徐氏族人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中保持着坚守与调适。美西徐氏联谊会每年举办中华文化夏令营,荷兰徐氏中餐馆成为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窗口。这些散居世界的族人,恰如一颗颗文化的种子,使徐氏精神在不同文明中生根发芽。如果该族谱中设立“海外徐氏”专章,那就是对家族全球化现状的积极响应,那就更为完美了。
站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徐氏一族需要更宏阔的视野。倘若族谱新增“家族社会责任报告”,记录徐氏企业在环保、公益方面的实践;将年轻族人徐敏发起的“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囊括其中,那就更能体现家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值得一提的是,族谱设置了“湖北宣恩分水岭徐氏族谱编修功德薄”章节,算是对徐氏族人责任担当的有力书写。这些内容突破了传统族谱的边界,却恰恰契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当家族记忆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族谱便不再是封闭的家族档案,而是成了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根深叶茂,永续发展的家族共同体。
树木之茂,在于根系发达;家族之兴,在于血脉畅通。这部族谱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保持了传统谱牒的核心功能,又注入了现代人文精神。徐氏后人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如实记录家族发展中的成败得失。先人创业之艰、守成之难、中兴之智,皆为后人之镜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谱过程中发现的诸多感人故事。安徽歙县徐氏分支在战乱年代保护家族文献,将谱书藏于夹墙之中;台湾徐氏老兵徐栋梁,临终前将珍藏的民国族谱捐赠故乡。这些守护家族记忆的义举,彰显了徐氏族人对根脉的珍视。而年轻一代利用互联网技术修复老照片、翻译古谱文,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展望未来,徐氏族谱必将随时代而进化。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价值永恒不变,它是家族认同的基石,是道德传承的载体,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正如云南大理徐氏老族长徐荣贵在谱跋中所写:“谱在,家就在;家聚,国就兴。”
这部《徐氏族谱》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徐氏子孙,常怀敬祖之心,勇担开拓之责;既不忘血脉所自,更敢为时代先锋。让徐氏根脉,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长青;让徐氏家族,在民族复兴路上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