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我们轻轻翻开眼前这本纪念相册时,便也打开了一段与统计事业息息相关的人生篇章,同时也打开了我们对老领导李臣章同志的无限敬意和敬佩。
四十年,足够让一条河流改道,让一座青山白头,却未曾改变您俯首数海的那份执着。当岁月的年轮悄然划过四十圈,当统计表格从泛黄的纸页跃入荧屏的光点,您依然是最初那个在数字的海洋中谨慎航行的少年,只是掌心的老茧和额间的沟壑,无声地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航程。
我常想,统计工作该是怎样的光景?是数字的堆砌,是表格的罗列,还是报告的生成?直到遇见您,我才明白,统计是跳动着脉搏的科学,是流淌着温度的艺术。您曾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炊烟,一个村庄的收成,一个地区的兴衰。”这般洞见,顿时让冰冷的数字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还记得那一年的夏天,鄂西的蝉鸣格外嘹亮。您背着简单的行囊,从鄂西工业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数字的敬畏走进恩施州统计局。那时的统计局办公楼还是老式的砖木结构,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声响。您的第一张办公桌靠着窗户,窗外是一棵年岁久远的梧桐树。您常说,那棵梧桐见证了您最初的统计岁月,春来看新绿,夏来听鸟鸣,秋来听雨声,冬来观雪景。
最初的岁月里,您伏案疾书,算盘珠响如雨打芭蕉。那时没有计算器,更没有电脑,全凭一手熟练的算盘功夫。我见过您打算盘的模样,手指如飞,算珠碰撞声清脆悦耳,宛如演奏一曲数字的交响。您总是说:“算盘打得准不准,关系到数据的真实性,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份严谨,从一开始就扎根在您的心底。
您的求学之路,宛如一条永不干涸的溪流。从中南财经大学到中央党校,从州委党校到国家统计局培训中心,您的履历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渴望。记得那年那个冬天,您要去武汉参加培训,临行前还在办公室核对年报数据。火车是凌晨三点的,您工作到深夜十一点,直接背着行李赶往车站。后来我们才知道,您在火车上还在就着昏暗的灯光阅读培训资料。
您总是说:“统计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社会发展多快,我们的知识就要更新多快。”那年,单位开始推行计算机统计,您主动请缨参加培训。那些复杂的程序代码、数据库操作,对年轻人尚且吃力,您却迎难而上。多少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着,那是您在反复练习操作流程。您用坏了两本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心得。三个月后,您已经成为全局计算机操作最熟练的人之一。
最动人的是您与乡土的情缘。四十年间,您无数次背起行囊,走向大山深处。利川的文斗、宣恩的沙道沟、巴东的野三关、鹤峰的下坪乡、利川的凉雾乡……这些地名,如同串珠般点缀在您的人生轨迹上。
记得1987年第一次驻村,您在利川县文斗区十字路乡一待就是半年。那时交通不便,您靠双脚走遍了全乡每一个村寨。您的背包里总是装着三样东西,统计报表、干粮和一个军用水壶。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您徒步走了二十里山路,到达时已是夜幕低垂。老乡留您住宿,您就着煤油灯核对数据,那份专注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宣恩县沙道沟镇红旗坪村的田埂上,您与老农促膝长谈,了解庄稼长势;在巴东县野三关镇响洞坪村的夜色中,您打着手电核对数据,确保每一个数字准确无误;在鹤峰县下坪乡东洲村的晨雾里,您踩着露水走访农户,听他们讲述生活的变迁。您常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2018年在鹤峰县下坪乡驻村时,您已经53岁,但仍然和年轻人一样奋战在扶贫一线。您创新性地建立了“农户数据电子档案”,为每个贫困户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包括家庭人口、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这套系统后来在全州推广,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具。
那个雨天的故事至今让我们无比动容。在利川市凉雾乡盘龙村的泥泞小道上,您为了核实一个数据,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五里山路。雨水打湿了您的笔记本,墨迹晕染开来,您却笑着说:“这数据比什么都重要,它关系着整个村子的扶贫资金啊。”第二天,您就发起了高烧,但在病床上还在惦记着数据的录入工作。
您的笔端流淌过无数精彩的华章。早期的《鄂西报》《鄂西人口》上,以及现在的《恩施日报》《统计与决策》上,您的经济分析文章总是最受读者欢迎。您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最复杂的经济现象。在您的经济分析文章里,您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鄂西二十年发展的壮阔画卷,被多家媒体转载。
在《统计与决策》上的专业论述,更是展现了您深厚的学术功底。您善于从细微的数据变化中,发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2008年金融危机时,您提前三个月就从出口数据中发现了端倪,撰写了预警报告,为当地企业规避风险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那些深夜的灯火,那些反复的推敲,那些严谨的求证,都化作纸上的珠玑。您常说:“统计报告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要讲出数字背后的故事。”您写的报告总是有血有肉,既有数据的支撑,又有深入的分析,还有可行的建议。很多领导都说,看您的报告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启发。
荣誉等身,您却总是谦逊如初。省里的先进工作者、全国的农业普查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个荣誉称号背后,都是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但我们知道,您最珍视的,还是基层群众的幸福,您是“百姓的知心人,数据的守护者”。您把群众对您的认可作为对统计人最高的褒奖。
作为领导,您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天早晨七点半,您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卫生,烧好开水。您说这样可以让同事们一上班就有个好环境。办公室里最后熄灭的灯光,常常是您仍在审阅报告;周末空荡荡的办公楼里,往往是您还在准备下周的工作。
您带徒弟时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统计骨干。年轻的同事们都记得,刚来时对统计一窍不通,是您手把手教他们打算盘、做报表、写分析。现在他们大多数已经是科室负责人了。您常说:“统计事业是接力赛,我要做的,就是跑好我这一棒,再把接力棒稳稳地传递下去。”
四十年间,统计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算盘到计算器,从手工制表到计算机处理,从纸质报表到云端数据库,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推行联网直报系统时,您亲自带队到企业指导安装软件;在建设宏观数据库时,您连续三个月加班到深夜;在推广大数据应用时,您虽然快要退休,仍然主动学习Python编程语言。
您开玩笑说:“我这把老骨头,也要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啊。”但我们都明白,这份“跟上”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刻苦钻研。您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计算机书籍,笔记做得比年轻人还要认真。您说:“统计工作要紧跟时代,工具在变,但求真务实的精神永远不能变。”
如今,您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办公室,告别熟悉的数字和表格。最后一次整理文件时,您的动作格外轻柔,仿佛在抚摸岁月的年轮。那一本本工作笔记,一沓沓统计报表,都成了珍贵的记忆。您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好,贴上详细的标签,说:“这些或许还有用,留给后面的人参考。”
告别会上,您看着满堂的同事,眼中闪着泪光。您说:“四十年很长,长到足够让一个青年变成老者;四十年也很短,短到仿佛昨天才第一次走进统计局的大门。”您还记得第一天上班时,老局长对您说的话:“统计工作清苦,但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句话,您记了四十年,也践行了四十年。
您嘱咐我们要继续守护数据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数据是发展的灯塔,是民生的晴雨表”。您说统计人要有“三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要做到“三实”,务实、踏实、诚实。这些嘱托,我们都铭记在心。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开始。我们相信,您会用统计人特有的细致,去规划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统计人特有的耐心,去品味人生的每一处风景。也许您会带着相机走遍曾经调研过的乡村,用镜头记录下曾经用数据描绘过的发展;也许您会在自家小院里种上蔬菜,像对待数据一样精心记录它们的生长。
我们知道,您放不下统计事业,我们多么希望您担任顾问,继续为统计工作献计献策。您说:“统计是我一生的情人,哪能说放就放。”是啊,四十年的情缘,已经深入骨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岁月鎏金,情怀永驻。四十年统计生涯,您用数字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用奉献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传奇。那些您亲手采集的数据,已经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那些您精心撰写的报告,已经化作政策决策的参考;那些您培养带出的徒弟,正在各个岗位上延续着统计人的使命。
临别之际,我们想对您说:“谢谢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谢谢您为统计事业付出的全部热忱。统计大楼的灯火会永远为您点亮,统计队伍会永远视您为家人。愿您退休后的生活,如您最擅长绘制的曲线图一样,始终向上,永远向着幸福的方向延伸。”
数海无涯,您用四十年光阴横渡;初心永驻,您以毕生热忱守护。这本纪念相册,不仅记录着您的统计人生,更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印记。翻过的是页码,翻不过的是情怀;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
衷心祝愿您在人生的新篇章中,继续以统计人的智慧规划生活,以统计人的热忱拥抱未来。愿岁月温柔以待,愿幸福与您常伴。请记得常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您的家,我们永远是您的家人。统计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数字的世界永远留有您的位置。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数海扬帆。今日暂别,非为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愿您带着统计人的荣光,继续书写人生的华章,让生命的每一个数据都绽放光彩,让岁月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