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巴男的头像

巴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6
分享

尘世之美与伤心之憩

应《新歌诗》总编马强老师的邀请,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樟树市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彭勃,近期创作的20首歌词写一篇评论,我有点受宠若惊,而又倍感庆幸。我一口气读完了彭勃老师的作品,好像在爱情小说里肆意徜徉,既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又美感十足,舒服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在当代华语流行音乐的广阔图景中,彭勃作为一个来自江西樟树的词作家,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他的歌词作品,既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融入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困惑。通过分析彭勃近期创作的20首歌词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位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词人,如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捕捉当代人复杂微妙的情感世界,构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尘世美学”。

彭勃的歌词创作,展现了对现代人情感困境的深刻洞察。从《尘世那么美我只爱你》到《爱似雪花飞满天》,他的作品标题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情感光谱,涵盖了从初恋、热恋到失恋,从携手、坚守到放手的各种情感状态。《爱情走了怎么办》《暗自神伤》《我不能一等再等》这些歌词,直接叩击着现代都市人的情感软肋。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难以维持长久的情感关系,越来越容易陷入爱而不得、得而不爱的困境。彭勃没有回避这些情感困境,而是以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直白不是肤浅,而是一种敢于直面情感真实的勇气。如“曾经爱过的人,变成路人的模样,难道回忆里都是假象,不然怎么能说忘就忘。”“爱情走了怎么办?为什么要用难过来结算,没有早餐没有留言,只有哭红的双眼断了的琴弦。”

彭勃歌词的艺术魅力,在于他能够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植入深刻的哲学思考。《誓言都赢不过时间》这首歌词,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对爱情与时间关系的深刻认知。在时间的长河中,再坚定的誓言也可能被冲刷褪色。如“原来誓言都赢不过时间,你转身又喝别人月下花前,我们像两条对立的平行线,背对背,只能越走越远。”《伤心是为了不伤心》则揭示了一种情感辩证法,有时候我们需要先经历伤心,才能真正超越伤心。这些看似简单的歌词背后,隐藏着对人生悖论的敏锐捕捉。如“伤心是为了不伤心,眼泪提炼寂寞灵魂,情海里浮沉,谁愿一个人,独自走过风雨时分。”彭勃不像一些学院派词人那样,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与隐喻的复杂,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普遍的情感体验,这正是他的歌词能够被广大听众接受并喜爱的重要原因。

彭勃的创作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作为一名扎根于江西樟树的词作家,彭勃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影响在他的歌词中时有显现。《风雨不知情》《挥手之间》这些歌词,都带有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节奏。然而彭勃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简单模仿上,而是将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如“天晴是因为雨的放弃,我欲言又止只为等你,这世界太拥挤,我怕错过再无交集。”《凌晨两点二十七个电话》这首歌词极具现代感,捕捉了智能手机时代特有的情感交流方式;《一本正经讲笑话》则反映了当代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性生存状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彭勃的歌词既具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气息。如“你一本正经地讲着笑话,早已让我心乱如麻,你嘴里说的那个他,还像我一样漂泊天涯。”

在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平衡上,彭勃展现出了专业词人的功力。歌词不同于纯诗歌,它需要与音乐结合,在有限的字数内完成情感表达的同时,还要考虑节奏、押韵和歌唱的便利性。彭勃的歌词大多结构工整,押韵自然,既适合阅读,也更适合谱曲演唱。如《每首情歌都唱着我的伤悲》中,“伤悲”与“心扉”“枯萎”“误会”押韵,整体节奏流畅,易于谱曲。《放你远走高飞》中“排队”与“消费”“明媚”“带水”的押韵,既保持了语音上的和谐,又强化了情感表达。这种对音乐性的重视,源于彭勃多年来与众多歌手的合作经验,使他的歌词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学作品,更是能够被演唱、被传播的音乐文本。

彭勃的歌词创作还体现了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作为一名江西词人,彭勃的创作无疑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地方题材中,而是关注普遍的人类情感。《朝前走》表达的是面对挫折时的积极态度,《为难自己》揭示的是现代人常见的情感困境,这些主题超越了地域限制,能够引起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听众的共鸣。如“天天说爱太过沉重,总是忽视雨后的彩虹,关心一朵花开的笑容,会不会有莫名的感动。”这种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创作路径,与彭勃的合作歌手遍布全国各地的事实相吻合,也体现了他作为词人的广阔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彭勃的歌词中存在着一种“伤心美学”。在他近期创作的二十首作品中,超过半数直接或间接与伤心、失恋、分离相关。《暗自神伤》《伤心是为了不伤心》《每首情歌都唱着我的伤悲》……这些歌词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伤心情感的多角度探索。彭勃不像一些励志作家那样简单地回避或否定负面情感,而是深入伤心情感的内部,探索其审美价值和治愈功能。这种对伤心情感的直面与探索,使他的歌词具有了一种深沉的感染力,能够为那些经历情感挫折的人,提供一种审美化的宣泄和慰藉。如“我躲过岁月的风霜,却逃不过你刺来的枪,如果遗憾都能补偿,撕心裂肺又何妨?”

彭勃歌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流行歌词通常以抒情为主,但彭勃的许多作品都包含了微型故事的要素。《凌晨两点二十七个电话》这个标题本身就暗示了一个未讲完的故事。谁在凌晨两点打了二十七个电话?为什么打?结果如何?《过了这个村就忘了那个店》也有类似的叙事潜力,让人联想到人生中的错过与遗憾。这种叙事元素使彭勃的歌词不仅表达情感,还暗示情节,留给读者和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梦山高路也远,你又何必肝肠寸断,过了这个村就忘了那个店,生活除了覆水还有新泉。”

从文化功能的角度看,彭勃的歌词承担着为当代人提供情感表达模板的作用。在传统社会,人们表达情感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语言;而在现代社会,情感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人化。彭勃的歌词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情感语言,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歌词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和方式。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表达失恋的痛苦时,他可能会从《放你远走高飞》中找到共鸣;当一个人想要表达执着的爱恋时,《尘世那么美我只爱你》可能成为他的心声。这种情感表达功能是流行歌词的重要文化价值,也是彭勃创作的社会意义所在。

彭勃的歌词创作并非完美无缺。有时,直白的表达可能流于平淡;对流行主题的关注可能限制题材的多样性;情感表达的套路化可能降低作品的创新性。但这些不足并不能掩盖彭勃歌词的整体价值,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真诚、朴实而又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

纵观彭勃的歌词创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扎根于地方却拥有全国视野的词人,一位尊重传统却拥抱现代的艺术家,一位直面伤心却传递温暖的创作者。他的歌词不像一些先锋实验作品那样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也不像一些商业作品那样一味迎合市场,而是在艺术性与流行性、传统与现代、个人表达与公众接受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正是这种平衡,使彭勃的歌词能够同时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和大众市场的欢迎,既能够发表在专业词刊上,又能够被众多歌手演唱并传播。

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彭勃这样的词人。他们不追求浮华的辞藻和晦涩的隐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捕捉最真实的情感;他们不回避现代人的情感困境,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其进行探索和表达;他们尊重传统文化却不被其束缚,拥抱现代生活却不盲目追逐潮流。这样的创作态度,或许正是中国流行歌词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彭勃的歌词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尘世之美与伤心之憩的世界。在这里,爱情有甜蜜也有苦涩,人生有坚持也有放手,时间有无情也有治愈。通过这二十首近期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词人对人类情感的持续探索和真诚表达。这种探索和表达,不仅丰富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内容,也为无数听众提供了情感认同和审美享受。尘世那么美,伤心有时也需要歇一歇,这或许就是彭勃歌词最想传达的生活智慧和美学态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