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粉身碎骨全不怕
青纱帐消失了,天地顿觉空旷,人的心胸也豁然开朗。平原恢复了“一望二三里”的辽远,又何止二三里呢!
玉米穗儿归了家,尽管经历了一番泥水里的搏斗。
秸秆倒下了,很快便粉身碎骨,化作泥土。它留下了子孙繁衍生息,自己则用身躯滋养大地,给后继者以营养,让沃土再次迸发蓬勃生机。
2.秋意愈深,寒风愈紧。
乡间的树,多是秋落春发。在这其中,落叶最迟的是柳树,最早的是枣树。当榆、杨、槐、桐尚且枝叶繁茂,枣树早已落尽繁华,只剩干硬的枝条指向天空。待到冬去春回,率先萌芽的又是柳树,而枣树依旧沉睡。唉,枣树啊,凉风乍起你便凋零,春暖花开你仍酣眠,“懒枣树”之名,倒也恰如其分。
3. 万物生长靠太阳
久旱无雨时,太阳是那样可憎;久雨不晴时,阳光又是何等珍贵!光、空气与水,确是人与万物不可或缺的命根子,“万物生长靠太阳”此言不虚。
一两月的晴天不觉其长,十天半月的阴雨,真真是度日如年。
4. 秋尾巴短
俗语说“春脖子长”,我这里便造一句“秋尾巴短”。
今岁的天气,许多人说,不但热得凶狂,时日也长。夜难寐,昼难熬,竟有勤劳的农人殒命于野,也增添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真真是个索命的季节。
盼秋天,想秋天,谁料秋老虎更为嚣张。炎热竟延续过秋分,直至寒露临近,秋凉才渐渐浓重起来。本该三个月的秋季,从寒露到霜降,真正的秋高气爽,不过半月有余。还未及尽情享受那份惬意与爽快,日子便滑入了冬。
5. 失去后才倍感珍贵
连日的雨,不见日光。被子无法晾晒,衣物难以洗涤。
阳光于被褥,不仅能去潮,那紫外线更是无需分文的灭菌利器。至于螨虫,眼不见为净罢。虽权当没有,却不能真当作无,唯有将就。
洗净的衣物,最好当日晒干。因这连阴天,衣物数日不干,勉强在棚下晾透,穿在身上也总有一股子霉湿气,全无阳光那暖煦的味道。
6. 河里无鱼市上看
阴雨久了,地上湿滑,若生了苔藓,更是举步维艰。出门务须小心,否则后果严重。乡下多住平房,厕所在室外,雨中往返,便多了一重风险。村子里虽未闻谁人滑倒摔伤,但若去医院探问,这般漫长的阴雨里,因滑跌受伤的定然不少。
7. 想起了一句老话
这漫长的秋雨,种地的农民心烦,不种地的人也心烦。
想起伏旱之时,两月有余未下一场透雨,天愈热,地愈旱,逼得一些庄稼人不得不钻进四十度的青纱帐里抗旱浇水,乃至赔上了性命!
窗外雨声淅沥,忽然忆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话来。难道这阴晴也是如此?“晴久必阴,阴久必晴”么?我想,晴久未必烦,阴久却着实恼人。
8. 想起了晒地瓜干的日子
那是遍地栽种地瓜的年代。每至秋收,便是切晒地瓜干的时节。房顶、院落、田野,白花花一片。也正在这时,秋雨往往不期而至。地瓜干是主粮,窝头是主食,是活命的根本。那句流传甚广的口头禅:“地瓜干,瓜干馍,离开窝头不能活”,至今刻骨铭心。晾晒地瓜干,最惧阴雨。一旦淋雨,或表面黢黑,食之霉味冲鼻;或内里发黄,闻之有苦涩之气。前者味劣,后者据说有毒,弃之不舍,只得用清水反复浸泡,漂去苦味再吃。
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9. 照样吃着白馒头
如今,玉米熟了,泥水里抢收,难!收回家来,妥善保管,也难!别以为从水里抢回来就算成功。连绵的秋雨,让收回家的玉米不是霉变得像棉籽,就是发芽如刺猬。
前者是筋骨的苦累,后者是心焦的发霉发芽。但这并不至于让人饿肚子。因玉米大多被卖掉,并不直接食用。家中有充裕的小麦作为主粮,在这无休无止的阴雨天里,人们心里是踏实的,不慌不怕,一日三餐,照样有雪白的馒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