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立的头像

陈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3
分享

花溪归来不看溪

这是我第四次游览花溪公园了,感觉总算摸到了一点儿门道。

一 历史之革

大凡天下名胜,必天赋异禀。南明河自广顺流入贵阳,其从龙山峡至济番桥一段,风光特别秀美。天下大美,也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由贵阳前往长顺,途经花溪便对她一见钟情——在其《黔游日记》中对她有多达五次的记载。

花溪原名花仡佬。明末清初,这里混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以仡佬族最多。仡佬妇女爱穿花哨艳丽的服饰,人称花仡佬,而地因人名。

当天时地利人和凑到一块儿,便有好事发生。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便天降祥瑞。柏杨寨的塾师周奎一家,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人杰当谢地灵,以及祖宗的护佑,周家人于是便以自己的祖坟为中心,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凤山缀亭,又在南明河中叠石为坝,渚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栽花植草,建庭筑院,名曰借花草堂。自此,花仡佬初绽光彩。

时光流逝,薪火相传。当时间来到1936年,时任贵阳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并采纳罗浮仙的建议改花仡佬为花溪,寓意花开四季、碧水长流,并亲笔书写、勒石刻名于济番桥头,花溪之名便不胫而走。1937年,这里正式辟建为公园,在麟山上建了倚天亭、飞云阁,龟山上建了清晖楼,蛇山上建了归咏亭,凤山后的园子中增建了东舍(憩园)和西舍(尚武俱乐部),取坝桥风月之意建了坝上桥,借唐人旗亭画壁和宋人旗亭卖酒之典建了旗亭。1939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等人的撮合下,公园进一步扩建,并命名为中正公园。

时代更迭,号子铿锵。新中国成立后,花溪公园不断建设发展。1950年代,改放鹤洲一带的跳蹬为小桥。80年代中叶,在距棋亭不远处开挖人工湖,曰南湖。1987年在葫芦坡重建了戴安澜将军的衣冠冢。2000年后,大修了平桥至花溪水库段的基础设施,花溪风景区得以延伸,改建了石挢、跳磴,扩建了碧桃园、睡莲池、松柏园、桂花园、牡丹园、红枫园、松梅园、玉兰园、樱花园,新建了儿童乐园、音乐广场、正门、正门广场、将军门、将军门广场、麟秀门等,黄金大道更声名遐迩。

今天再看,从公园大门一直到平桥,花溪河蜿蜒蛇行,各景点散落点缀两岸,无不依山顺水,因地制宜;山、林、溪、水、亭、台、楼、阁、小洲、石桥、跳磴、花圃、房舍、大道、小径、商店、茶摊,无不天然无痕,浑然一体。高原明珠,名副其实。

二 自然之美

公园以真山真水著称,800余亩的园区内,喀斯特地貌与江南园林意境巧妙融合,每一帧都是鬼斧神工的神来之笔。

先来赏山之秀。园内四山,麟、蛇据北,龟、凤峙南。麟山最高,为主峰,山顶独石嶙峋,若麟角,有云卷青麟之谓。由条石小路盘曲而上,山间古木参天,时有松鼠、山雀穿梭,野趣盎然。半山腰处飞云阁嵌在危崖外,内有天然山洞曰飞云岫。穿洞而上可至山巅,其上倚天亭危如长剑指天,四面临风。于巅鸟瞰,只见林茂如连云,水碧如翡翠,桥横如飞虹,瀑挂如银练,花圃团团,房舍朵朵,楼台亭榭,若隐若现,游船三三,行人两两,歌声天籁,寥寥渺渺。龟山则自敛锋芒,如一老汉匍匐在地,山中一阁,山左一亭,供游人暂歇小憩,或品茗对弈。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有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最数凤山温柔,若土垅盘桓。正是蛇山舞麟前,凤山立龟后,各得其所。

再来品水之柔。从平桥到济番桥,花溪河宛如一条碧丝带逶迤蛇行,也如少妇的曲线玲珑婀娜。河流被坝上桥、百步桥截成几段,但丝毫没有抽刀断水的惆怅,倒是平添了几分生趣。一面瀑流奔腾,飞珠溅玉,催促流连的行人加快脚步;一面积水渊深,墨绿如镜,把两岸的垂柳、松柏、竹林和四季的风花雪月都倒映在了其中。春日,柳絮纷飞,一笼烟雨;夏天,荷花映日,莲叶田田;待到秋叶缤纷,落黄有意,碧水有情;冬来风雪,雨打残荷,纷纷簌簌。从放鹤洲到放鸽桥,清流被河床上杂陈的石礁牵引,时分时合,悠然回环,或动或静,或声或寂。百步石磴之上,游人踏石而过,水从足间哗哗流淌,跳珠飞玉更平添几分惊险刺激,真是“人在水中走,影在波中摇”。放鸽桥下,溪流归泓,一潭深宁,天光云影,树态花姿,竟无一丝紊乱;游鱼历历,钓者络绎,无不神情专注,抛却了市井的烦忧;鸳鸯结伴,嬉戏水上,时而东啄西喋,时而一个猛子扎出数米远去。

山环水绕,自然花繁草盛、树木葱茏。花圃舍边培育着近千种名花异卉,山间洲畔生长着5000多棵浆果类、籽实类树木和3000多棵蜜源类树木,叫不出名姓的野花杂木不计其数,植被率高达93%。看吧,松柏园的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碧桃园的早春粉霞漫天,樱花园仲春时白雪纷飞,谷雨的牡丹雍容绽放,初夏时节玉兰暗香浮动,睡莲池的夏日蝉鸣与荷风交织,金秋的桂花园幽香阵阵,而深秋的梧桐大道遍地黄金,红枫园内火红一片,与碧水蓝天构成油画般的色彩盛宴,令人心醉。即便是数九寒冬,梅园里也是雪梅争色……真是四时繁花,姹紫嫣红,形形色色,仪态万方。

植物的王国,自然也是虫鸟兽禽的乐园。飞禽当空翔舞,好在游人面前一展身姿;走兽则要在夜间出来,趁着没人的功夫觅食耍朋友;春蛙、夏蝉、秋织、冬蚁,四时弦歌不绝;百花盛开时,蜜蜂一古脑儿钻出来采蜜,像人们过年赶集;初夏的阳光下,云南丽蛱蝶闪着蓝光飞过,天蓝纹紫蝶金光耀眼;秋雨散去,小洲、浅滩上,野鸭水鸟趁着清新的空气和水流成群结队地追逐嬉戏……

从借花溪之景、筑亭台楼阁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从坝上桥的石拱、百步桥的跳蹬到棋亭的飞檐、西舍的拱窗,历代建设者无不匠心独运、情怀倾注,这才有了今天这藏景、框景、借景的智慧表达,这自然人文交融渗透、相得益彰的理念表达,这四山夹一水、一水带四山的格局呈现。难怪陈毅元帅要挥笔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赞美之辞了。

三 人文之韵

这里,不仅是山水的集合,更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诗意栖居。如果说在这里的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拥抱,那么在这里的每一眼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凝固在建筑里

《麟山记》石碑。在麟山脚下,有一块顶部写着“麟山记”的石碑,早已青苔满布,密密麻麻的字迹已然风化斑驳,难以辨认。查阅史料可得其全文:“吾家祖居柏阳寨,寨东半里许有山,如伏狮状,旧传为狮子山。顾予读《十洲记》,钩爪巨牙,铜头铁额,虞世南赋之狮也,无所谓角也。又读《诗》疏义,麋身牛尾,马足圆蹄,《尔雅》释之为麟也,谓其具一角也。狮麟之辨,辨之角而已。兹山头角触天,几于百仞……麟兮!麟兮!夫复何疑?”麟山原名为狮子山,自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把它定为贵阳名山之后,就常有人来这里游玩。这一时期“风景出自然,非由人力造”,而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开始出现“亭台掩林间,楼阁连霄汉”的人工景观。此即《麟山记》的作者周奎及其子孙所为。《麟山记》作于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其说狮子和麒麟的区别在于头上的角,而此山有角,故应更名为麟山。麟山一带也有麒麟留恋花溪美景停留不走、还生下小麒麟的传说。

“生聚教训”摩崖石刻。历史上,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用二十二年时间打败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传为千古佳话。1937年,作为大后方的贵阳也屡屡遭受敌军的轰炸,时任贵阳县县长刘剑魂更受同乡阮则文尸谏义举的感染愤而写下“生聚教训”四个大字,意在激励人们发扬卧薪尝胆、坚韧不拔、血战到底的精神,誓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这是中华民族决心抗战的有力见证。

防空亭摩崖石刻。龟山上的防空亭为抗战时期防空学校照测总队所建,原有“无防空即无国防”摩崖石刻,刻于民国二十八年民族复兴节,字斗大,魏碑体,浑厚有力,意在强调抗战中防空的重要性,可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铲掉了。如今,阳光照耀,那一道道模糊的凿痕依旧隐约可见,遥想烽火岁月,警报声声,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如今,龟山之巅,抗战精神依旧巍然矗立!

从西舍到憩园,从尚武俱乐部到东舍。这是两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房,建于1940年,一直作为景区的招待所。1944年,文学家巴金租住东舍,并在此与爱人萧珊举行婚礼、欢度蜜月,后完成中篇小说《憩园》。后来人们便将这东舍改名为憩园,以示对巴金先生的纪念。如今东舍已改建为巴金纪念馆,陈列着他的手稿与旧照。西舍原名尚武俱乐部,蒋家父子、冯玉祥等都曾在此下榻。后几经翻修,仍作宾馆用。解放后,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来花溪时也都下榻于此。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中途回国也在此短暂停留。

从旗亭到棋亭。棋亭原叫旗亭,一说是借唐人旗亭画壁和宋人旗亭卖酒的典故而来;一说是在抗战时期,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于是便名旗亭。公园开放以后,大批游客前来游览,其中一些棋类爱好者就在此下棋对弈,并渐成风气,后来人们便把“旗”字改为“棋”字。陈毅元帅到此游玩时也参与到下棋的行列中,并写下了“花溪棋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费推敲,劝君让他先一着,后发制人棋更高”的诗篇,算是为棋亭之名推波助澜。棋亭为六角攒尖顶建筑,柱上题有“地以人传,溯自周奎父子经营,喜得此江山如画;天留我住,笑看弥勒儿孙游戏,何妨其岁月如流”的楹联,道尽了物是人非的百年沧桑与阅尽归来的人生旷达。

戴安澜将军衣冠墓。戴安澜,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凤和村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39年凭借对日作战战功升任陆军200师师长。1941年,奉命率部迁驻贵州安顺,其家属随迁贵阳花溪。1942年于缅甸抗日战场负伤殉难,时年三十八岁。全国许多地方都为他举行了公祭或追悼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他颁授勋章,周恩来则称他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的灵柩辗转经昆明、贵阳,然后到达广西全州暂厝于香山寺。1944年猖狂的日军由湘桂线直下,进占广西,他的灵柩只能撤离全州,辗转回到贵阳——当时他的妻儿均住在花溪。国共两党齐聚龟山共同为他举行了悼念仪式——这在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并将他的灵柩浅厝于葫芦坡西麓。1948年他的灵柩从花溪东归,迁回故乡安徽芜湖。花溪人民则以他生前穿戴过的一双皮靴和一顶军帽在原葬处兴建了将军的衣冠墓,并立碑志记,以示追缅。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人们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荣誉授予他。现在这里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周边的群众都会前来扫墓。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只见苍松掩映,翠柏环绕,庄严肃穆,拾级而上,将军英姿,戎装待发,墓园圆丘,宁静安祥。是的,精忠报国,精魂永在。

从和平礼堂到音乐广场。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花溪,贵筑县解放。大军继续西进,而西南军政干部学校却驻扎了下来,并选中花溪公园大门后面的一片荒地开建永久性校园。1951年冬,军干校礼堂即和平礼堂即将竣工。贺龙闻讯,不禁大怒。他找来相关领导说,公园是人民的公园,是大家经常来玩的地方,把一个军事单位建在旁边,像个什么样?必须搬走!军干校搬走后,礼堂留给了公园使用。礼堂巍巍,传诵着贺龙元帅保护人民公园的历史佳话。如今,和平礼堂已拆除,建成了音乐广场,成为了文化活动中心,每逢苗族四月八、布依族三月三,身着盛装的各族同胞便会聚集于此,芦笙悠扬,铜鼓声声,对歌、跳舞、赛马,热闹非凡。

“黔山一柱”摩崖石刻,刻于1993年,出自贵州书法家王鄂华之手。坝上桥原是一座石墩木板桥,桥上朱栏,鲜丽夺目,其名取自“坝桥风月”。

——鲜活在典籍中

古往今来,大凡灵山秀水,文人墨客无不趋之若鹜。花溪自不例外。

徐霞客路过这里,赞不绝口。

造园始祖周奎在《麟山》中写道:楼拥黔中十万山,栏边群鸟逐云还。林拖晚造丝千缕,帘卷秋声月半间。涵翠九旺风潋滟,撑空一石藓斑斓。清才我笑汪仙谱,如此青山付等闲。

其子周际华诗云: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花扑面飞。婉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云归。

清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吴振棫也赋诗赞曰:始觉田园好,村烟带阁斜。

清末进士、礼部主事、民国年间出任过贵州文献征集馆馆长的杨恩元为花溪写有130句的长诗,诗云:筑垣更恢奇,随处堪游钓;近郊三十里,花溪名久噪。

民国时期的两位县官刘剑魂和李大光均为花溪留有诗作。前者云:柳岸风柔筚路燔,清辉楼上一凭栏。水中华阁连瑶栋,云里清溪绕翠峦。后者吟:园林掩映嵌山坳,亭榭参差立水边。花外平畴千顷浪,树头初日万家烟。

吴鼎昌也写有好些吟花溪的诗,其《坝上桥》云:彩笔新题坝上桥,驻看飞瀑卷回潮。一堤游屐春秋盛,万亩溪田雨露浇。

曾任贵州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图书馆馆长的柳诒征先生在《放鹤洲观水》中云:麟山晴雨意无穷,莫便匆匆唱恼公。随性奔腾千尺雪,任人笑傲一溪风。

刘海粟大师则从花溪的自然山水联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人,吟出了“举世乡音最有情,花溪飞瀑唤归人”的诗句。亦道:花溪很美……青山一发,碧水横成,光虹攒叠。柳影毶毶,芳草遥碧。一群牧童,牛背对歌。桃源咫尺,使人神怡。

解放后,这里曾迎来了多位开国元勋,朱德、董必武、陈毅等还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

朱德道:东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

董必武云:偶经贵筑便流连,闻说花溪引兴牵。市集得交苗侗族,山园正是菊花天。桥临坝上行观水,亭接岩头欲近仙。几曲清流徐下注,两旁田稼保丰年。

陈毅元帅在花溪住的时间较长,留下诗作也最多,共7首,总题《花溪杂咏》。其中最常为人传诵的有两首,其一便是棋亭诗,其二是: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著名学者、书法家陈恒安先生曾有评语:花溪景色,本已翛然有致,今更焕然一新。昔为科头乱服,不掩国色;今则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也。

著名作家陈伯吹在《花溪一日间》中说:过贵阳不上花溪,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来。

著名学者、作家林同济先生过贵阳时即言:花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秀”!花溪风景之“秀”可与江南任何名胜争衡。

如今,多年过去了,花溪依旧“秀色可餐”!

人文之韵还闪耀在民俗里。侗族村寨依山傍水,鼓楼高耸,吊脚依依,花桥流水,风雨桥歌飞;苗族村落踞山临谷,随处可见吊脚楼、美人靠;布依人则在河边砌石为寨,寨边古木参天,修竹茂林,芭蕉成行,幽谷兰香。他们语言各异、服饰纷呈;他们月月有节日,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侗年、苗年、龙船节、吃新节、离娘节、牛王节、布依年;他们天天有活动,跳花、跳洞、跳场、吹芦苼、奏唢呐、唱山歌、观斗牛。可以说整个花溪都笼罩在多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中。

浪漫在传说中。“百步桥上走一走,随便活到九十九”,因此常有老年伴侣携手过桥,石板上的磨痕就是时光与爱情共同镌刻的印记。是的,她的魅力,更在于自然山水间沉淀的人文故事,每一砖一瓦都藏着人情世故与岁月的温度。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从花溪区城市的日益扩展到贵州大学花溪校区绕园而建,花溪公园的强大磁场正在不断释放着魔力。如今的花溪公园已与十里河滩、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大将山景区一起串联成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达8.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40米,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宜人,是天然大空调和生态大氧吧,令全国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从私家园林到人民公园,她衔着金汤匙来,终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去,也必将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新征程中被人民建设得更好!

今天携亲人一起游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自然人文水乳交融的灵动画卷、时光印记、诗意栖居,感受到了黔山黔水的清凉、清澈、清秀,感受到了复兴盛世和祖国河山的大好、美好,亲情也在至美山水间得到升华。

花溪归来不看溪、林城归来不看林、凉都归来不言夏。

是的,“这里的水是绿的,树是绿的,连空气也是绿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