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意傍梨斋》有感
吴文茹
读完范振斌先生的散文《诗意傍梨斋》,内心仿佛被一场轻柔的梨花雨浸润,既有淡淡的惆怅,又满含对生活诗意的感动与思索。梨花如雪,瓣落心田。作者以细腻笔触,将客居京华十四年与“傍梨斋”相伴的岁月娓娓道来,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铺展开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卷。
文章中,“傍梨斋”四季的景致令人心驰神往。春日里,梨花如“四团停云”“千堆晴雪”般绽放,蜂蝶穿梭,花香清甜。“细观每一片花瓣在春风中轻轻颤抖,仿佛能听见它们呼吸的声音”;夏日时,梨树与银杏形成绿荫,老人们乘凉谈笑,鸟雀欢鸣。“黄莺的啼叫,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秋日黄叶、冬日寒鸦,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韵味。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即使身处租来的陋室,作者也能从自然的变化中寻得诗意,依然能拥有美的心境,着实令人钦佩。
然而,梨果未熟被人采摘的场景,给这份美好蒙上了一层阴影。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出梨树被破坏时的“无声抗议”,以及满地狼藉的梨子,表达出对生命自然进程被打断的惋惜。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因外界的干扰而无法完整呈现其应有的模样。这不仅是梨果的损失,更象征着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未完成之美“与”期待落空“的常态,不禁令人唏嘘。但作者并未沉溺于这种伤感,而是以豁达的心态去接受,正如他所说“皎洁的梨花已经开在我风雨浓稠的岁月里,何必计较结果呢”,这种坦然面对生活失落和遗憾的态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傍梨斋”不仅是作者居住的场所,更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范振斌先生在这方寸天地间,以诗书为伴,与古人神交,在阅读与创作中寄托情怀,将生活过得充满诗意与文化韵味。王充闾散文集里的梨花瓣、《苏轼文集》上的朱批、雪夜读范仲淹时的感悟……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的美好点缀,更是他精心浇灌的精神梨园。在日积月累的耕耘中,“傍梨斋“从一个物理空间,蜕变为风雨岁月中牢不可破的精神堡垒。这让我意识到,生活的诗意丰盈与否,从不取决于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滋养。“居容膝斗室,倚南窗寄傲”,只要心中有诗,即使身处简陋环境,也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文章结尾,作者引用苏轼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点明了“傍梨斋”不过是生命驿站的主题,我也读懂了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真意。十四年的相伴,让作者与梨树、“傍梨斋”结下了深厚情谊,但他明白,一切都在变化流转之中。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心境,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它告诉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经过许多驿站和风景,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和、热爱的心,去珍惜每一段经历,感悟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
《诗意傍梨斋》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多面性——既有缺憾与无奈,又有诗意与希望。让我知道,即使在梨果被摘的遗憾里,也要守护好心中那朵皎洁的梨花,让这份在平凡与困境中淬炼出的诗意,成为照亮自己生命旅程的心灯。生命的独特光彩,并非源于环境的顺遂或结果的圆满,而恰恰是在“傍梨斋“般的平凡驿站里,用一颗感知诗意、热爱生活、坚守本心的灵魂,于无声处绽放的馨香。
斋陋如浮棹,缥缃满卧床。心随沧海阔,月纳岁华长。墨韵参千嶂,茶烟绕几行。明朝梨绽雪,邀李共飞觞。范振斌先生不仅在书法与格律诗领域造诣深厚,作为文学刊物编辑的专业素养,更让其作品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令人赞叹的是,他将书法与格律诗的艺术精髓巧妙融入散文创作,他的文字如书法般讲究布局谋篇,起承转合间自有韵律;遣词造句又似格律诗般凝练精妙,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深远意境。这种融合,让我领略到文学艺术交融之美。他用文字构筑精神的栖居之所,在傍梨斋里的四季诗心与人生况味中,撑起一方宁静与诗意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