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金融文学和陕西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扎根生活,兼具时代价值与本土特色,他从乡村田野到金融职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生活的百态与人性的光辉。他就是白来勤。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探寻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
经历奠定文学底色
白来勤学生时代就热爱文学,他曾大胆向《西安晚报》《语文报》等地方和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报刋投稿并发表了几篇习作,从此种下了文学梦的种子。三次高考失利后,他辗转青海谋生未果,回到家乡在小学任教,但始终没有放弃写作。1986年,他以优异成绩被灞桥区信用联社录用为临时工,从此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他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从基层员工逐步成长为中层管理干部,这些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使他更懂得生活的不易,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2001年,他的西部风情系列小说《紫金城里哟嗬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版3000册很快售罄,在西安郊区引起较大反响。该书以地道的西部风情、纯正的老陕口味、跌宕的故事情节,演绎了一幕幕底层社会小人物爱恨情仇的活报剧,展示了一幅幅以关中平原为背景的乡村风俗画。《陕西日报》《深圳商报》等数十家媒体相继予以报道,并于2002年获中国乡土作家协会、中国民俗文学学会联颁发的“中国乡土文学奖”。
如2022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有评论指出,该书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反映出新时代乡村巨变的喜人成果和美好愿景,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多彩的生活画卷。作品弘扬人文精神,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被誉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淳厚质朴的风情,新浐灞渭河交汇处绵甜劲爽的世相,十三朝古都近畿区历久弥香的老酒,十四运盛会举办地沁人心脾的新酿”,出版社将其作为“最受老年读者喜欢的散文书籍”推荐给中国老龄协会,陕西省图书馆列为“名家笔下的旅游文化名篇”向社会各界推荐。还有评论指出,白来勤直面乡土文明的裂变与重生,以近乎田野调查的笔法记录消逝的传统,在城市化线性时间与农耕循环时间的对峙中,为迷失的乡魂指引归途。书中流动的双重时间性,恰是当代中国乡土文明转型的缩影。在扯不断的乡愁中,白来勤以散文为舟,载着关中方言的平仄顿挫、民谣的古老韵律、年俗的集体狂欢,驶向每个异乡人的精神港湾。更有专家指出,这种创作,既是对《白鹿原》式的宏大叙事的民间补充,亦是对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的文学注解。
白来勤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的人生,那就是“落榜生是底子,农民工是里子,金融人是面子,文化人是牌子”。我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区,一岁多时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和姐姐们把我拉扯大的。1983年高考落榜后复读两年,最终还是与大学失之交臂,我常自嘲是"中学研究生"。后来通过自学取得在职大专文凭,算是弥补了在学历方面的不足。
创作在磨砺中绽放光彩
我问他:从早期创作到如今加入各级作协,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长和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经历呢?
白来勤说,最大的变化是写作目的的转变。早期写作是为了证明自己,后来我意识到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怀、记录时代、为民代言的方式。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我的作品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难忘的经历就太多了。比如我写的第一篇反映单位改革的新闻稿,虽然得到《西安晚报》编辑的认可,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发表。还有《电动小火车诞生记》发表后,因为编辑的删改遗漏引发了一些风波。但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让我重拾信心,还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最难忘的是散文《墙缝芦苇》,这篇高考复读时写的小作文,历经20年才得以发表,后来被多家刊物转载,还入选了教辅资料。他说,这篇散文的中心立意是对一副古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异读,即反诘——芦苇是喜水植物,能长在墙头说明其有非凡的生命力,它的根须是身长的几倍,能穿透坚实的土墙就说明其生命力顽强、根底绝对不浅。为什么不对这芦苇给予足够的礼遇和赞美呢?这仅仅是我落榜后的一次偶然发现,我非常兴奋地反其意而用之,将老师布置的写一篇批评“墙上芦苇”不限文体的作文,写成了赞美散文《墙缝芦苇》,心想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斥责和嘲弄,没想到却得到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立意奇崛新颖”“善于观察生活”等好评,更没有想到20多年后这篇小作文竟被散文界久负盛名的《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最富哲理的优美散文选》等转载,还被收入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名校中考作文试密卷48题》等教辅资料。他感慨万分地说,这件事让我深信,好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白来勤创作长篇小说《雨霖铃》的过程尤为跌宕起伏。故事原型是他高中同学的家庭悲剧,作品展开了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恩怨情仇, 写出了众多人物的命运。作品既要艺术化处理、避免写成案例通讯,又要避免相关人员对号入座、引起法律纠纷。他说,自己拜访了多位法学家、律师和传统文化学者,虚心请教相关理论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反复琢磨,三易其稿,并借鉴了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写法,把自己听到的一些传闻、民间故事、逸闻趣事揉进去,虚构了大量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书信、日记以表现他们内心世界,以制造情理、法理、心理的矛盾冲突。作品还融入了神秘文化元素。最终,这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得到了陕西文坛巨擘陈忠实、贾平凹、京夫、徐岳等前辈的肯定和鼓励,京夫老师亲自作序,称《雨霖铃》“真正妙处读后方知”。该书首印10万册,出版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让他倍感欣慰。这也使他在创作实践中,一步步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作家,要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必需树立深广的天下情怀、涵养深长的人民情怀、培育深切的人文情怀、修为深厚的哲学情怀和志存深远的工匠情怀。
作品多元题材,风格特色鲜明
我认真读过白来勤的不少作品,他的作品涵盖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等多种体裁。我问他,你在不同体裁创作中,如何把握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的差异?又如何将金融元素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呢?
白来勤认真思考后给出了答案。在诗歌创作中,他追求简洁凝练、音乐性强和寓意深远的语言风格,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朗朗上口的韵律,给人以美感。散文创作时,他坚持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用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洋溢的激情、感恩的真情,为读者呈现多彩的生活画卷,诠释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他说,虽然有名家说“散文里面没有规矩”,但其实规矩还是有的,起码不能总说假话、总把散文当小说写、把非虚构文章按虚构作品写。他赞同“十句谎言永远不及一句有用的实话来得解馋”的说法,但书面文字不同于口头语言,文章写好了再同读者见面,是对彼此的尊重。小说创作时,他力求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传神、具有穿透力和亲和力,通过丰富的人物和情节展现社会生活。他说,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应该通过不同的叙事“步伐”来调节,如等述、概述、扩述、省略、静述等,只有对叙述方式的巧妙编排,才能使叙事文呈现出起伏有序、疏密有法、张弛有度的和谐面貌,即叙事有张有弛,语言可庄可谐。
白来勤说,作为金融从业者,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金融相关的人和事,他会将专业元素融入文学创作。比如在小说《有关村选的那些事》中,他描写候选人贿赂选民导致信用社存款异常波动的细节;《守心酿梦》中,他嵌入清明节民众焚化纸钱冥币可能引发阴间通货膨胀,以及保险代理人身故后奉献遗体的情节。他兴致盎然地说,我还在金融故事里融入乡土情怀,比如《和稀泥》等一系列作品,通过基层金融工作者的故事,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金融与生活紧密相连。他说,其实有些事情或多或少都会与金融发生关系,只要我们笔触稍微一转,就可能是一篇具有金融特色的文学作品。例如他长期从事客户投诉接待工作,根据工作实践,他写出了自己的“金融投诉三部曲”——《和稀泥》《甩锅》《投诉电话又响了》,以及《老白的拿捏》《老白的外遇》《老白报税》《拾荒者》等系列金融小说,还有《大潮推波者》《我那卖保险的妻子》《女虽柔弱,担当则刚》等系列金融题材的报告文学,讴歌波澜壮阔的金融事业。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将金融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中,写了诸如《黑姑姑》《孔雀姑》《三姐,我心中永远的痛》《又一次失约老父亲》《衷心祝福你,好姑娘》等大量亲情散文,虽然没有直接写金融,但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品读出他的职业身份和金融情怀。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金融行业的特色,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金融元素为文学作品平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文如其人。白来勤的作品和他的性格一样,热情乐观,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我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捕捉灵感的?有没有特定的场景、人物或事件经常成为创作源泉?
天才来自勤奋,灵感源于生活。白来勤说他相信文章是写出来的,也相信文章是改出来的。灵感来了,不管是用笔还是手机,录音还是摄像,他都会立刻记录,哪怕是睡梦中的灵感,醒来也要赶紧记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捕捉住肯定会留下遗憾,记下来就能留下线索,回忆起来也就有迹可循。白来勤说他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故乡灞渭河三角洲的风土人情,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二是让安身立命的行业——三十多年的金融工作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故乡、亲人,单位、同事,童年、青春,传说,民俗,家园,奋斗。
白来勤善于将生活观察、乡土记忆与金融元素融合,编织成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图景。他的一段自述特别有感染力,也特别有助于对其人其文的深入理解——
“我来自于农村,说话行文的方式和词汇也来自于农村。这么多年过去,我用手中的笔,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逐渐勾勒出了一个越发清晰的家乡场景,这里是我的襁褓、我的乐园、也是我的生命之根。随着我手中的画笔不断挥动,开始只是一个草图素描的村庄,慢慢搭起了一个轮廓,后面不断进行填充渲染,这个村庄人物越来越拥挤,花鸟草虫越来越热闹,真是好一幅鸡飞狗跳、牛喧马嘶、欢声笑语、人声鼎沸的景象。我们这一代人走过艰辛的岁月,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苦难,却又不沉湎于苦难。我们守望乡愁不是守望艰难的岁月,而是不忘过去走过的路、记录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段曲折难忘的过往,从而更加感激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直面苦难来跳出苦难创伤,这实际上恰恰是文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我在写作上有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紧迫感,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习惯将生活日常的所思所感转换成文学艺术的内容,这样文学之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一项工作,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
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我和白来勤作为作家协会的同道中人,我们曾一起参加采风和文学创作活动。他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获奖专业户”。我问他,你荣获了“中国乡土文学奖”、“中国金融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这些荣誉对你意味着什么?哪次获奖经历让你感触最深?
白来勤说能获得这些奖项自然非常高兴,这是对自己乡土和金融题材创作的认可,也是鞭策自己继续进步的动力。因为“乡土”让他的作品接地气、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从而能得到底层读者的青睐;因为“金融”让他的作品有内涵、蕴雅气、具品位、闪靓色,从而能走进同行读者的法眼。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获奖只能说明过去的努力没有白费,奖项只是评委对某个时期作品的认可,不代表创作达到了骄人的高度,只是说明自己的作品有特点,并不能说明比别人高明或者优秀,只是机会比别人好罢了。
白来勤的作品多是弘扬正能力、唱响主旋律的。他说,自己感触最深的是短篇小说《有关村选的那些事》,反映的是村委会选举的乱相,在新媒体和民刊推送后很受欢迎,但在正式刊物送审时却遇到阻力。后来他以《有关村选的采访实录》为题参赛,不仅获得“中国西部鲁迅杂文奖”,还获得了中国小说学会"当代小说奖"。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良知、勇气和责任心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家要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即使面对困难和压力,也要坚持创作有价值的作品。作家的身上必须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必须生长着正义的骨骼。优秀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人格健全的人,应有一颗平常心,应关注社会、关注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而不应作茧自缚,躲进象牙塔里无病呻吟。文学要求创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有作为敢担当,鞭挞邪恶驱黑暗,赞美真理趋光明。
在灵感与宁静中创作
在作家圈里,白来勤的勤奋和高产有目共睹。最近,读他的作品,有的仿佛天外来客,有的宛如天女散花,如《天汉花海,上帝吻痕里那醉人的黄》《花我相悦两不厌》《清明时节清又明》《清明时节荡秋千》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说,你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时间安排或写作习惯吗?比如喜欢在安静环境写作,还是灵感突发时随时随地记录?
白来勤笑道:在职时自己要么偷偷创作,要么晚上夜深人静时写,怕被说“吃官饭放私骆驼”。 他大多利用别人娱乐的时间写作,基本没有星期天,周六周日常在办公室创作,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书房。他喜欢在安静环境中写作,有时会放些轻音乐帮助进入状态。但灵感来临时,无论在公园散步还是公交车上,他都会立即记录下来。有一次在环城公园,他看到清清的护城河泛着细麟般的波纹突然来了灵感,当即写下一首诗,后来这首诗获得好评还入选典籍。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能挤出来,就看你有没有这种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他十分注重捕捉灵感,遵循“看到了、想一想,记下来”的原则,无论是忽然想到的事、话、场景,还是睡梦中的场景,都会及时记录下来。故乡的风土人情、单位的工作生活、亲人同事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他从这块土地上汲取营养,将各种元素融为一炉,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作品。
给新人文学上的指引
白来勤的文章生活气息浓郁,他的经历是文学改变人生的典范,也是励志的榜样。我说,对于那些刚刚起步,怀揣文学梦想的新人,您有什么宝贵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
对此,白来勤给出了宝贵的建议:首先要处理好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人做好了,文章才有根基;要平衡好事业与职业的关系,本职工作是生存基础,单位是衣食父母,有宽松创作环境很重要;创作要有大局意识,处理好主旋律与责任感的关系,把握好尺度;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善于自我减压和调节,不要只想着写长篇,先从短篇入手,积累经验;要有精品意识,不要满足于小报小刊和朋友圈的认可,争取在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还要处理好社交与创作的关系,要耐得住寂寞,专注提升自己,用作品说话;面对表扬和批评要保持平常心,认真思考,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最后,一定要注意创作与休息的平衡,劳逸结合。创作是长跑,不是短跑,身体是创作的本钱。他说:“我赞赏为创作玩命的人的毅力与精神,但绝不赞成玩命创作的做法。该休息时就好好休息,该出手时就大干快上,磨刀不误砍柴功。创作到了一定程度,比的就是看谁活得更长。”
奔赴新的征程
我说,你作为西安市灞桥区作家协会主席,在推动当地文学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分享一些经验吗?在新媒体时代,您觉得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白来勤说,首先是组织各类文学活动,比如邀请知名作家举办讲座、开展创作研讨会等,让本地作家有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积极扶持新人,鼓励年轻作者创作,为他们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像我们灞桥区作协主办的刊物《灞河》,就为本地作家提供了展示作品的窗口。另外,也会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体验不同的场景,积累创作素材,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好作品。他说,新媒体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拓宽了文学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作品能够被读者看到,也让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比如通过网络平台,作者可以快速收到读者的反馈。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快餐式的文学内容,对传统文学创作的节奏和深度有一定冲击。作为创作者,我们要坚守文学的初心,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我好奇且期待地问他,你接下来有没有新的创作计划或项目可以透露一下?你希望在未来作品中尝试哪些新的主题或风格?
白来勤说:我始终坚持扎根生活,写真实的情感和故事。我的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感悟,无论是对家乡的眷恋,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是真挚的表达。目前我在进行陕西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的重点项目主题创作,写一位农业劳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纪实文学《葡萄为什么这样甜》,预计今年完成。之后我想先读书充电,再着手创作长篇小说《新筑梦》,这部作品将以家乡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展现几代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不懈奋斗的历程。我希望能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探索更多元的叙事方式。我们也相信,这部作品将是他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起点和新高度,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白来勤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风采。他心中对文学的热爱从未熄灭,反而如火山岩石浆般涌动,不断磨砺着文学之剑,在磨砺中绽放光芒。他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深厚土壤,滋养着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情感。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先后出版各类文学著作10余部。可以说,白来勤的文学之路,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坚持的励志之作。他从生活的苦难中走来,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归宿;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用作品回馈社会。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断探索,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我们坚信,在未来的创作中,他将继续以笔为剑,书写时代的华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