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家江山从厦门来西安跑马拉松。西马中签的消息,他早早晒在朋友圈里。我这个报了名却未中签的人,看着不免生出几分羡慕。
于是便跟着他的朋友圈,一路看他如何走这趟长安之行。飞机落在西安咸阳机场,他在机场匆匆用了些餐食,便直奔咸阳图书馆——原来他早已将自己的著作寄往那里,这次特地前去领取捐赠证书。馆里的工作人员亲手将证书递到他手中,他郑重接过,留影纪念。我便在这小小的仪式里,第一次见识了他对书籍的这份心意。
这两三年来,江山一直坚持向各地图书馆捐赠自己的作品。别人捐书,多是邮寄了事;他却偏爱亲自前往,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地方。他说曾专程到过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就为了把书送到三沙图书馆。他的心愿,是让自己的文字走进全国大多数地市级图书馆。
这份执着,恰如他的笔名“江山”——大气而自信。他也用同样的态度跑着马拉松,几十年如一日。在我认识的作家里,他是唯一全马跑进四个半小时的人。从内心到身体,他都配得上“江山”二字:脚下奔行追日月,笔端激越写山河。
我们约在西安市图书馆见了面。我穿城而过,路上花去近一小时,险些迷路在旧址与新馆之间;他几经地铁辗转,我们才在一楼大厅会合。一如在咸阳图书馆,他再次完成了那个小小的仪式——双手接过捐赠证书,认真留影。我为他按下快门,也第一次完整见证这独特的赠书之礼。那份庄重,让人想起女儿远嫁时,父亲亲手将她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才肯安心。
因家中有事,我未能亲至马拉松现场为他加油,只好在线上关注。但赛前一日,他又完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仪式——从永宁门登上西安城墙,以每公里七分的配速环城墙奔跑,里程特意停在13.14公里。这数字里藏着他的告白:对马拉松、对文学、对远在厦门的妻女。他在朋友圈写道:“13.14公里,在西安城墙上奔跑……每一块斑驳的城砖都在诉说历史,每一缕微风都在吟唱古今。”
西马当日,三万八千跑者穿过永宁门。江山也在其中,带着脚趾的伤,坚持跑完全程。计时器停在4:31:46时,奥体中心的欢呼如浪涌来。这份完赛证书,他配得上。62岁的他赛后说,若医生建议不再跑马,他便挂靴换条赛道继续前行。我深信他做得到。我们因文学相遇,他始终精力充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待人接物,相信马拉松精神会让这条文学路、友情路走得更久远。
一城,一友,一段江山。在西安时,他住在南门外的王府井。朋友在十三朝餐厅为他点了一道叫“三秦揽胜——一盘江山”的菜,他喜出望外,非要给每个朋友都点一盘“江山”。大家笑他:“有些菜是看的,不是吃的。”可这一盘江山,恰如他的文集《江山百谈》,自有其惊艳。
见面时他说,距上次我来跑西马,已四年未见。我说四年不算长,退休后许多朋友十年未见,甚至失了联系。不相见,却仍关注,这便是我的社交了。其实真想见,总能见的。只是年纪渐长,觉得见一面少一面,倒不如留着从前的记忆。我觉得,相见不如怀念——免得你看见我的眼袋,我瞧见你的黑眼圈,彼此相对唏嘘。
于我而言,朋友来了,不刻意去接;朋友走了,也不执意去送。但目送,可以送得很久很远。而心里的迎送化作文字,反而更有仪式感。恰如江山说的:只有写下来、印出来,白纸黑字,才是最真切的见证;字里行间,才是最绵长的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