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宣汉县桂花坪,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下行,越过流水潺潺的溪谷,再奋力爬上另一道山坡,不远处便有一片由青冈树、松树和杉树相互交织而成的树林。站在院坝里远远眺望,那片树林宛如绿色的海洋,在阳光的温柔照耀与雨水的悉心润泽下,洋溢着蓬勃生机。
每年六七月间,这片树林仿佛被大自然施了魔法,蕴藏着无数宝藏。在那茂密如织的茅草丛中,在层层堆叠的腐叶堆里,火烧菌、石灰菌、油辣菇、苞谷菌、白牛肝菌、松菌等各式各样的菌子正悄然生长着,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每到夏季,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水过后,晴上一两天,晨光初露,母亲便早早地来到我的床边,轻柔地将我唤醒。紧接着,我睡眼惺忪地提着竹篮,母亲稳稳地背着宽大的背篓,迅速朝着对面的树林奔去。
去晚了,菌子就会被先到的人一捡而空。我和母亲走进那片树林时,树林空寂,只有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母亲走在前面,她的双眼犹如探测器,任何可能藏着菌子的角落都难以逃过她的眼睛。母亲不时弯腰将菌子捡起来丢进背篓,动作干脆利落。
然而,捡菌子并非易事。菌子如同调皮的孩子,总爱藏在刺笼子里、草丛深处。为了捡到更多的菌子,我和母亲得小心翼翼地拨开荆棘和杂草,那些带刺的灌木常常划破手臂和衣服,留下一道道细微却刺痛的伤痕。
除了刺笼子带来的麻烦,马蜂和毒蚂蚁也是捡菌时的劲敌。那些马蜂和毒蚂蚁仿佛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它们的领地。一旦惊扰到它们,它们就会毫不留情地向我们发起攻击。有一次,我伸手去捡草丛里的几朵油辣菇,不小心惊扰到旁边的马蜂窝。瞬间,一群马蜂如旋风般向我扑来。我被吓得惊慌失措,撒腿就跑。母亲见状,立刻大声叫我趴在地下,她快速冲过来,将我护在怀里。马蜂的毒刺狠狠地扎进母亲的手臂,不一会儿,她的手臂就红肿起来。我满心愧疚和自责,母亲却强忍着疼痛,微笑着安慰我:“没事儿,今后捡菌子时注意点,先用木棍敲打树丛几下后再去捡。”母亲的坚强和对我的爱,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捡菌子充满了艰辛,但每当我们发现菌子的那一刻,所有的痛苦和疲惫都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形态各异的菌子,宛如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我们的宝贝。火烧菌颜色乌黑,是菌中之王。母亲说,有了火烧菌,吃了菌就不会中毒;石灰菌洁白如雪,纯洁而美丽;油辣菇的表面光滑黄亮,仿佛涂了一层蜡,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苞谷菌如同饱满金黄的玉米粒,圆润可爱;松菌呈橙黄色,一朵挨着一朵,宛如天上的云朵。每当看到这些菌子,我都会兴奋地大声呼喊,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小竹篮,如同收藏一份份珍贵的礼物。
随着时间推移,背篓、竹篮里的菌子越来越多。太阳渐渐升到头顶时,满身汗渍的母子俩才带着“战利品”踏上归家路。回家后,母亲来不及歇息,又开始忙碌起来。她逐个仔细地把菌子上的泥土和草皮抹去,放进清水中洗净,接着放进罐子里煮熟。煮之前要放几瓣大蒜,煮熟后仔细观察大蒜的颜色,若大蒜的颜色没变化就可以放心食用。然后,把煮熟的菌撕成条块挤干水分,在锅中放入菜油或猪油,加几个切碎的泡辣子,把菌子倒进去翻炒。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香辣可口的菌子,那种满足和幸福的感觉,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如今,我已离开那片树林几十年了。每到六七月,看到县城有乡亲背着菌子沿街叫卖时,我就会想起儿时捡菌子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