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微波的头像

王微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1
分享

盖房纪事


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事情非得亲历方能明白。年轻时常听老辈人念叨"安居乐业",总觉得他们把房子看得太重。及至退休后动了翻建老屋的念头,才懂得了这四个字里藏着的人生滋味。

乙巳年开春,我站在老家斑驳的土墙前,墙根处还留着儿时刻的划痕。风吹过老榆树,簌簌落下的不只是枯叶,还有记忆的碎片。村里这些年新起了不少小楼,铝合金窗映着日头明晃晃的,倒显得我家这间四十年的老屋像个佝偻的老人。

 二

择料那日,我在建材市场转了整日。现代建筑材料的丰富令人目眩——轻钢龙骨闪着冷光,预制构件像积木般整齐码放。想起父亲当年盖房,全村壮劳力帮着打土坯,妇女孩子递水送饭,夯土歌能唱三天三夜。而今这些温情都封存在了混凝土里。

最终选了水泥预制。施工那日,吊车将预制房轻轻放下,像搭积木似的,晌午头里主体就立起来了。围观的老乡亲们啧啧称奇,隔壁的本家叔父摸着水泥墙念叨:"这可比当年咱们砖砌墙快多了,就是少了点人味儿。"阳光斜斜地穿过新装的落地窗,在水泥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

 三

设计厕所时,老伴坚持要像城里那样建在屋内。施工的本家叔父挠着头笑:"咱村还没谁家这么弄哩。"果然引来不少闲话,对门的娘娘挎着菜篮子来"参观",站在门口直咂嘴:"这不成体统!"直到她关节炎犯了,试用了我们的马桶,第二天就催着儿子给她家也改造。

装电梯更成了村头新闻。二层的楼本不需要,可想起老母亲年事已高,还是咬牙安了。现在常有老人来"闲聊",其实是想摸摸电梯按钮。年逾古稀的对门四爷虽然坐在轮椅上,被我们邀至家中,是第一个试乘电梯的人,感受了这个装在家里的新玩艺,坐罢后眼睛亮得像孩子:"这可比当年公社的拖拉机还稀罕!"

拆旧屋时翻出些老物件:奶奶用过的织布机,妈妈结婚时的装奁盒、半截红漆木柜,缺角的青花碗,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帮忙的堂弟突然指着房梁:"哥,你看那不是咱伯当年写的建房志庆?"抬头看见"丙寅年桂月立木"七个端庄的楷书大字,突然喉头发紧。不思量搬出老宅重建的新房子都建了近四十年了,何曾想过当年还是个小青年的我,再归来时已两鬓如霜。

最难忘是卖旧木料那桩事。堂叔拖着病腿去外县询价,回来时裤管上全是泥点子。邻家妇人却要拿烂椽子换好料,她挎着篮子站在料堆前,脸上堆着笑,眼里闪着光。我没说破,任她挑了两根直溜的松木。傍晚见她推着板车往收废品的那儿去,车上的椽子在夕阳里泛着金红的光。

新房落成那日,我在露台上听见对门小婶娘又叉腰骂街。这回是为着两年前被骑坏的电动车。她骂得抑扬顿挫,词儿都不重样,围观的孩子们偷偷学着玩。楼下帮忙的老白点了根烟,笑笑说:"别见怪,农村人就这脾性。"他手上还带着给我装门框时划破的口子。

 六

现在终于懂得,为什么老辈人把盖房看得比娶亲还重。一砖一瓦里砌进去的不只是钱钞,还有半生悲欢。城里买房签个合同便算落定,乡下盖房却要经历无数人情冷暖。那些狡黠、计较、热心、固执,都像混凝土里的钢筋,成了房子的一部分。

露台上晾着新收的麦子,粒粒饱满的铺了半边。蓝天白云下,远处青纱帐般的玉米田,翠绿的一大片一大片的伸向远方。二层的小电梯安静停着,随时准备托起年迈的母亲。这方天地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处所,而是将飘零的根系重新埋进故土的见证。

建房如建人生,总要亲自和过泥、搬过砖、碰过壁,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安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