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学艺的头像

王学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01
分享

“小豆沙”建了个微信群

几天前,一觉醒来,打开微信,突然发现自己被拉进一个新建微信群里,群名“我们一家子”。点进去一看,令我大吃一惊:群主竟然是我才满七岁、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外侄骏程,网名“小豆沙”。

“小豆沙”是我们看着出生长大的孩子,古灵精怪、聪明可爱。兴趣爱好广泛,接受能力特别强,知识面非常丰富。最喜欢收集烟标,乒乓球也打得非常好,还是一枚妥妥的小“学霸”。上小学一年级,当其他孩子还在掰着指头学加减法,他已经对初中数学里的负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给我们讲解起来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这回,竟然又摸索着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家里亲人全部拉进一个群里,在学习之余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开心与快乐。

“小豆沙”丰富广泛的知识面,令我感到惊奇,又令我颇有一番感慨。当今孩子懂的真多,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在“小豆沙”这个年纪,无论是社会见识,还是认知层次,都无法跟他类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的小学时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代,我们的课余生活,不是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就是抱着课本哇啦哇啦地朗读背记。家里买不起也很难接触到一些课外书籍,即使个别家境优渥的同学能读到《故事会》、《小溪流》等课外书籍,父母也决不会允许我们借来阅读。因为他们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一个好学生的本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对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全部是学习的“天敌”。他们总觉得读课外书籍会占用学习时间,分散学习精力,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我的整个小学时代,书包里除了课本、作业本和一些必备学习用具,找不到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和书籍。脑子里接受的全部知识,是老师课堂讲授的学习内容。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了解,几乎为一片空白。

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大忠桥区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二十余里,每周周一到周六上午,在学校寄宿学习。周六下午放假回家,周日晚上前返回学校。一次周末,我放假回到家中,发现父亲床头摆放着一本书籍。随手拿起来一看,是一本武侠小说,作者金镛,书名《侠客行》。趁父亲外出不在家中,我就拿起认真阅读起来。这一随手翻阅,就让我深深地着了迷。我真想不到,世界上除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教材,竟然还有这么精彩有趣的课外书籍。

我像个初尝禁果的少女,又像个作贼心虚的小偷,一有空就偷偷钻进父亲房间里,拿起这本小说津津有味地翻阅。一边沉醉在小说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里,一边用眼睛余光警惕地关注着门外的动静,生怕自己偷阅课外书的行为被发现,挨了父母的责骂。到星期天返校时,这部小说才读了不到五分之一。怎么办?这书应该是父亲借来的,如果这次不一口气读完,下周回来可能就没得读了。深陷在小说精彩情节里不可自拔的我,当即鬼使神差地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将小说带回学校看,下周回来再还给父亲!反正,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可能不会知道是我拿走的。等我把书带到了学校,即使被父亲发现了,也只能等我下周回来再还了。心里甚至产生一股豁出去的冲动:只要能把它读完,就是挨了父亲的责骂甚至胖揍,也心甘情愿、非常值得。

当天晚上八时左右,我们返回学校后正在上晚自习。教室里静悄悄地,可以听见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我正装模作样地坐在座位上,用一本教科书作掩护,如饥似渴地陶醉在《侠客行》精彩的武侠世界里,班主任杨新喜老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座位旁。杨老师用他并拢的左手指关节轻轻敲击了一下我的课桌,面无表情地甩出一句:“你,出来一下,外面有人找你。”我赶快心虚地合上小说,心里又犯起了嘀咕:这个时间点儿,学校所在地我人生地不熟的,会有谁来找我呢?我赶忙起身,一脸狐疑地走到教室门口。父亲正嘟着嘴巴、神情严肃,站立在走廊的灯光下。我立即明白,父亲发现了我偷带小说回校的事情,连夜追来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像一个犯了弥天大错的孩子,更像一个被抓现行的小偷,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走到父亲跟前。父亲一脸严肃地注视着我,目光里写满严苛和责备,嘴里嗫嚅了老半天,才迸出一句:“把那本小说还我!好好读书,不要看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书籍。”听得出,父亲在强忍住心中的怒火,声音威严而坚定,不容我作任何拒绝和辩解。我很不情愿,又万般无奈,只能遵照父亲的吩咐,转身回到座位,拿起那本武侠小说,交回到父亲的手里。父亲没多说什么,一把接过书本,头也不回地骑着单车走了,背影很快消逝在深邃的暗夜里。

周末,我再次从学校放假回到家里,母亲告诉了我上周日那天的情形。那天吃过晚饭,父亲就发现不见了那本小说,当即就断定是我拿走了。当时,已是晚上七点,从老家三口塘到大忠桥的公交车全部停运。为追回那本小说,不让它影响了我的学习,父亲当即就拎着矿灯骑了单车去追。从家到学校,十多公里的山路,坑坑洼洼、起起伏伏,父亲骑着单车一路颠簸,晃晃荡荡,趔趔趄趄,好几次差点摔倒在泥地里。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住父亲,又感到莫名的无奈与伤悲,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搞不清是何种滋味。父亲从此加强了自己书籍的管控,床头桌面再也见不到类似书籍。我甫被激发的阅读兴趣,像刚刚燃起的火种被彻底烧灭。直至高中毕业,我的全部精力都投放在学习里,再也没有看过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籍。

考入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后,我的老师、盛沛林教授告诉我们,新闻记者要做个“杂家”,不一定什么都精通,但什么都要了解一些,才不致于写外行话。在跟其他同学的接触相处中,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综合素养的欠缺。那些城里长大的同学,虽然考试成绩不一定比得过自己,但文化素养明显高自己一截。琴棋诗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口才、文才都十分了得。在学校文艺汇演、演讲辩论中,个个积极踊跃、表现出色。我深刻认识到知识储备的匮乏是我的短板,便开启了课外阅读的恶补模式。一有时间,便泡在学校图书馆里,不管是否跟专业相关,只要感兴趣就找来阅读,像一只饥饿觅食的鱼儿,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工作后,逛新华书店、泡图书馆,依旧是我周末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

我做了父亲以后,彻底解除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禁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加以保护,给予大力支持。孩子感兴趣的书籍,只要内容健康,没有负面影响,不管是否与学习有关,就买来给他看。孩子想报什么兴趣班,想做参加什么活动,只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提高综合素养,统统给予支持。孩子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也绝不强迫他接受,让孩子拥有课外阅读、选择兴趣爱好的充分自主权。

知识丰富,才能博学多才。营养全面,才能确保健康。任何课外书籍,只要内容健康,不是负面消极,都可以找来看。因为,老祖宗告诉我们,开卷必有益。一切兴趣爱好,只要有益身心,可以陶冶情操,都可以尽情培养。知识储备无止境,兴趣爱好不压身。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拓宽眼界视野,提升内在品质。

七岁的“小豆沙”组建“我们一家子”微信群,我们丝毫不担心耽误影响他的学习,分散他的精力。平时学习累了,在微信群里跟长辈们分享一下学校见闻,交流一下学习体会,让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的放松,让不良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发泄,有百利而无一害。任何事情,只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过分沉迷,都会有所裨益。我们自己每天乐此不疲地刷刷社交软件,打打网络游戏,却刻意要求孩子不要去做,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教育方式,也很难有说服力,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思想是禁锢不了的。高明的家庭教育,就像大禹治水。硬堵,必将导致泛滥。巧疏,方能江河安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