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倾听月色的头像

倾听月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5
分享

川大博物馆震撼之观

了解成都,光是看看浪漫的自然风光是不够的,还要感受文化色彩浓厚的历史。2024年8月5日,我第二次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准备7号穿越最美川藏线去拉萨。特意预留了一天时间,计划深入感受当地文化。上次来成都,主要的景点已经逛过了,这次提前通过四川大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预约了门票,得以有幸去探索四川历史文化,品味巴蜀生活艺术之美。

从川大东门走进校区,此时,我眼前一亮,不愧是西南第一的百年名校,环境太舒适了。眼前一排宏大的青灰色建筑群,起伏的人字形房顶,造型独树一帜,这就是扩建后的川大博物馆,真的好气派啊!步入一楼大厅,大屏幕上播放着西南地区的珍贵自然资源和重要人文遗址宣传片。看了馆内介绍:“博物馆占地面积7万余平米,展厅面积近1万平米,馆内收藏展示文物共8万余件,动物标本14万余号,植物标本84万余份。一层和二层分别有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民族篇四个展厅,三层自然专题展厅,四层艺术专题展厅……”仅凭这规模和数据,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一个大学的博物馆,比起某些地级博物馆还要宏大,太震撼了!

我带着兴奋的心情走进一幅中国西南的“深度地图”,在这里可以观览瑰丽的四川风物,重拾老成都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宴、节日年俗等市井生活。在家居陈设展区,了解到横断山区勤劳的人们喜欢木制雕凿,窗棂花板都独具特色。展区设有互动环节,吸引了大批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动手组装小椅子,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川大博物馆能提供实践场地真不错,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值得推荐!

离开家居陈设展区,转身走进一旁的绿野之境展区,瞬间仿佛踏入了四川的自然秘境。这里再现了位于地球北纬30度一侧的成都,气候宜人,降水充沛,土壤丰厚,催生万物。汇集了雪山、峡谷、森林、草甸、河流、湖泊和沼泽等世上最美的自然景观。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优越的自然环境,繁殖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资源。庇护着国宝熊猫,养育着悠闲自在的藏野驴,翱翔天际的高山兀鹫等生灵。置身展厅看四川,让我感受到这块绿野之地就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来到古代瓷器厅,这里展出了宋、元、明、清名窑精品。宋代定窑、元代高丽青釉印花杯、金代耀州窑、雍正胭脂红高足碗、德化白瓷观音、康熙景德镇窑孔雀蓝釉壶等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演绎了中国瓷器文化的千年历程,让我大饱眼福。

从古瓷的沉静中走出,耳边传来热闹的声响,原来是皮影民俗学陈列馆正在上演表演。戏梦人生,这里陈列着风格各异的皮影。四川皮影被誉为全世界最复杂的皮影,分川北皮影和成都皮影两种。川北皮影一般和北方皮影相似,使用驴皮制作。而成都皮影则采用黄牛皮制作,关节多,影子大,用马尾制须,有明显的川剧风格。看了皮影表演,在灯光映照下,人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仿佛穿越时空。

做为女性,对服饰关注度会偏高,在古代服饰艺术厅我停留时间自然也多了些。这里展出了清代至民国超美的霓裳艳影,有蜀绣也有苏绣等,极为赏心悦目。我曾经在阅读《清史讲义》时,对文中的“补子”二字一头雾水,这次观展终于让我对“补子”解释有了答案。原来补子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以禽兽纹样数量和服装颜色来区分等级,是明清官服的重要标志。

服饰厅的细节让我对历史服饰有了新认识,而整个博物馆的馆藏,除了展示文物本身以外,观展过程让我读到了很多故事。比如校友捐赠,当年三星堆文明的挖掘和保护,还有一些民俗故事,这些是在国立博物馆很难看到的内容,所以更加吸引了我的观展兴趣。

川大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一篇短文难以述说。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展示全面。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应有尽有。我走了许多博物馆,这里可以说是国内文博界的骄傲!

川大博物馆好大,逛下来真的是个体力活,海量展品和密集信息简直让我大脑和身体严重过载。不过,走马观花式的馆藏扫描也收获颇多。让我意识到,博物馆的意义不在于有什么文物,而在于文物与观众的交流。当文物从尘封中醒来,它的光芒恰好照耀,吸引来参观的我。川大博物馆新馆确实如其主题“西南天地、云汇大川”,把故事讲透了,让我对四川有了穿透式的深度感悟。川大博物馆,展品太多,一次根本看不完,在我心里有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震撼。祝愿四川大学开拓创新,日益发展,越办越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