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裕博的头像

武裕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4
分享

那一声声鼓点

那一声声鼓点

武裕博

我们总说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具体该如何继承,我一直不甚明白——直到今年年初,在姥姥的村子里,我找到了答案。

我的家乡是霍州市,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城市旁有太岳山与中镇霍山庇佑,汾河水穿城而过。霍州人出门在外,心里总惦记着一样东西——霍州威风锣鼓。

起初,母亲看着家里的大鼓,又感叹起小时候没能好好学威风锣鼓。恰逢村里要为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准备节目,村长在大院里召集了村里的锣鼓高手,要教年轻人这项非遗,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领去了。母亲听说后,执意让我也去。

初到大院时,我还很不解,总觉得打锣鼓这种事轮不到我们年轻人。可看着送孩子来的家长眼中的欣喜、村里老人的激动、村长饱含热泪的眼眶,还有母亲一声声殷切的期盼,我仿佛忽然懂了些什么。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还有些懵懂。一个人背着大鼓,红色肩带将我与鼓紧紧连在一起;一双鼓槌上缀着彩色花穗,摸起来新奇得很——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村里有位八十多岁的老者,戴着老花镜、顶着小帽,个子不高、身材偏瘦,讲话却掷地有声。他站在台子上教我们识谱,底下的我们这些后生,便跟着他一句一句地重复。

那场面实在太精彩了!老者教完第一段谱,便亲自示范:二三十斤的大鼓,他毫不费力地背在身上;手中鼓槌轻轻搭在鼓面,一声哨响后,他顺势起势——鼓槌缓缓向斜上方抬起,再同时落下,一声沉闷如雷的鼓声便炸开了!其他锣鼓高手顺势排好队形,打铙的、拍钗的、敲锣的,应声而动。不过是我们第一天学习,一场只属于我们的“交响乐”,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奏响了。

一连过了好几天,我还是怎么都打不好鼓。教我的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便建议我换一种乐器。起初我心里很不痛快——在我看来,锣鼓队里只有打鼓的才最有排面。师傅见我情绪不高,便耐心劝我:“每一种乐器都不能少,少了一样就组不成威风锣鼓队,所以每样乐器都是主角。况且打鼓哪是一天两天能成的?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熬过三年五载才行。”

后来听了师傅的建议,我改去打铙。没想到我打铙还挺有天赋,只是练久了,耳朵会被那起初沉闷厚重的声响震得不舒服。我跟师傅说:“我不会放弃学打鼓的。”他笑着答应,说会一直教我。在这些师傅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霍州人独有的豪迈——而这种气质,恰恰藏在威风锣鼓里:从一开始的沉闷厚重,到渐渐激昂,再到最后汇聚成一声“怒吼”,满腔豪迈尽数迸发。

师傅一再强调,表演时一定要有高涨的情绪,要有排山倒海的气魄、喝退“百万敌军”的气势,还要有丰富却不夸张的表情。经过数十天的学习,我们渐渐掌握了威风锣鼓的技法。终于盼到表演那天,我却没能如约参加——因为市里的中华优秀文化学习班,恰好和表演时间撞了。

所以到头来我总在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到底要传承什么?或许作为一个霍州人,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山西威风锣鼓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与尧、舜的传说紧密相连,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总能震撼人心。它一次次点燃全场,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它不只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黄河流域人民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因此,传承这项非遗,我们传承的不只是技法,更是四千多年来流传的曲牌、刻在骨子里的鼓调;是每每听到鼓点响起时,内心那份热血沸腾的悸动;是它所指引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