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湖一个是陕西凤翔东湖,一个是杭州西湖,两湖南北遥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不管谁先谁后,都与我相关,东湖在我的心里,西湖在我的梦里。
我与东湖的情缘始于凤翔师范。那是八零年的秋天,我们这些赶上恢复高考的幸运儿,考大学的考大学,考中专的考中专,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拿着入学通知书踏进了中专、大学的校门,开始了人生新的航程。
机会来之不易,踏进校门的学子都很珍惜。学习上你追我赶,上课认真听讲自不必说,连晚自习也座无虚席,没有老师巡察,教室里静悄悄的,下晚自习铃响了,有一部分学生还不离开教室,直到管电的老师关了电闸,才摸黑回宿舍。吃饭排队的时候,还有人拿着英语书背单词,天天如此。
由于东湖距离凤翔师范较近,加之湖光潋滟,风景如画,这里就成了莘莘学子周末和课余时间放逐心灵的地方。学习上有进步,老师表扬了,跑到东湖逛一圈,唱一唱流行歌,摇一摇柳枝,把自己的快乐洒在东湖的景里,满眼都是美好。家里有什么难事,学习上有困难搞不定,或跟某个同学不对付的,心情郁闷,也跑到东湖逛一圈,蜷缩在某个柳树下面,摸几把眼泪,扔几个石子在湖面,激起几圈涟漪,那郁闷的情绪随着涟漪散开了,淹没在水里不见了,然后拍拍屁股回学校,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有时在湖边独行,不小心撞见鸳鸯亭子里卿卿我我的同龄人,一阵心跳,装作看云看柳没看见,匆匆走过。
虽然我经常去东湖抖落我的情绪,疗愈我的心情;虽然我喜欢苏轼的一切,可我当时还是不明白,初登官场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年仅24岁,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为什么要把周文王元年的“饮凤池”扩建改名为东湖,还要在政务之余,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把扩池的地方整成耕地种粮食不好吗?要知道,我来上学之前,经常跟着队上的人,晚上加班修水平地呢。就是把坡地整成平地,把荒滩修成良田,就像贵州人一样珍惜土地,谁舍得把这么大的地方扩池种柳,搞成休闲之地,多浪费啊。更想不明白的是,20年后,苏轼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难道文人只爱山水,不爱农桑?那时只顾读书,眼界有限,未曾想探究东湖西湖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2025年3月7日我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湖,到达西湖是下午一时。天气晴好,阳光明媚,湖光潋滟,游船划浪。一辆辆大巴车,把向往西湖的人拉到西湖边上扔下就走了,留下熙熙攘攘的游人,上船的上船,下船的下船。我没有提前买船票,可是到了湖边,我也想上船去西湖逛一圈。导游给我买了票,我登上游船,找了一个船舱外侧的位置坐下来,直观西湖波浪。船在西湖上破浪前行,离岸边较远,没有走到断桥跟前,也没有走近苏堤,更没有看到楼外楼的样子,只有雷峰塔时远时近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想起与它有关的“金砖”与《白蛇传》传说,想起它历经千年风雨,几起几落的传奇历史。游船开足马力,不一会就回到了起点。下船之后,我追着“雷峰夕照”的盛景,拍摄我心仪的照片。西湖十大美景,这是我唯一能走得近,看得清的。还没拍几张,导游就喊集合,招呼同游的人拍照留念,就匆匆结束了西湖之旅,各奔东西。
赶到火车站,是下午两点,离回程列车发车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决定利用这两个小时再看一眼西湖。从地图上看,火车站离西湖不远,我决定步行前往。七拐八拐走到西湖大道,疾行半个小时,一看地图,离西湖还有一多半路,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了,即使我赶到西湖边上,只能看一眼又往回走。是继续往西湖走,还是返回火车站?在我犹豫之时,突然看见路边一个牌子上写着“南宋皇城小镇,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它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景,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老巷、街坊、名人、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景区内有:唐朝的天门、南宋的御街、明朝的于谦故居、清朝的胡雪岩故居、胡庆余堂及一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承皇家古韵,揽市井风情",清河坊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地。”牌子上的文字看得我心动神摇,我放弃了再看西湖美景的打算,沿着南宋皇城小镇边游览边往火车站走。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建筑的古朴,历史的厚重,商业的繁华,民俗的丰富跟着我的脚步一瞟而过,连我一直敬仰的于谦,也不敢走进他的故居去拜一拜。走到火车站,我乘坐的车次已经开始检票了。向往已久的西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逛完了。
2025年6月17日,我有幸去了宝鸡凤翔区东湖,是卫齿口腔医院组织的旅游。八点半到,十一点四十集合。由于离东湖不远,凤师毕业之后也来过几次东湖。每次都是有事在身,粗略一转就离开了,来不及比较它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这次有一上午的时间,足以把东湖看个够。
眼前的东湖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面积扩大了不少。从凤仪门到东湖南门这片区域都是扩建新修的。气宇轩昂的苏轼塑像,宽阔平整的中心广场,高大气派的东湖南门,都显示着这里的不同凡响。
同行的游人变换着角度与苏轼塑像合影,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的敬仰。穿过南门,水荷交融,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曲径通幽。镜头随便一搭,就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同行的游人把自己优雅优美悠然悠闲的姿态放进一幅幅画卷中,美不胜收。
我回想着当年在哪棵柳树下抹眼泪,是左公柳还是林则徐亲手种的柳?已经记不清了。那鸳鸯亭上热恋的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但时隔四十多年,我还能在东湖再见到它们比什么都幸运。时光无痕,但给时光打上记号就有痕了。
我突然理解了苏轼疏浚扩池,植柳修亭,而不整成耕地的初衷了。因为耕地有很多,“饮凤池”只有一个。周公庙的讲解员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周文王元年,凤鸣岐山,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后又展翅飞翔,翻越秦岭,去了凤县的南岐山。宝鸡市“凤”字打头的地名有岐山县的凤鸣镇,凤翔县,凤县,凤县的凤州镇,凤县的留凤关镇。“饮凤池”有了这样的传说,自然就有了周王朝的印记。虽然历时几千年,但只要有“饮凤池”在,后人就能记得周朝和周朝的故事。苏轼在疏浚了“饮凤池”,种莲植柳,筑楼成阁,又修建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作游之所。又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
又烙上“宋仁宗嘉祐六年,24岁的苏轼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时的印记。
苏轼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至治平元年(1064年)离任。这三年时光,苏轼不但让东湖留下建筑的印记,还让这一池神奇的水留下丰富的文化印记。初涉仕途的他勤勉于政事,兴利于人民,热情于文学,在凤翔成诗一百三十多篇。《凤翔八观》组诗、《东湖》诗、《王维吴道子画》诗等作品介绍凤翔胜迹,评赏著名书画。《石鼓歌》、《李氏园》诗等作品则为民直言力争。著名的"三记一论"(《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等名篇均成于凤翔。同时在凤翔留下了不少书法绘画之作。有湖柳作证,有诗画在册,有历史在东湖落脚,有历代仁人志士在东湖驻足,有文化在这里生根。东湖不仅是游览之地,更是集历史,人文,水利于一体园林博物馆。2023年5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确定东湖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这个九百多年以后的书生,能坐在苏轼扩建的东湖边,喜悦着我喜悦,悲伤着我的悲伤。四十多年以后,还能回到这里,重温着我的青春岁月,享受眼前的盛世繁华,我该怎样感谢这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年英雄呢?
晚于东湖二十年的西湖就更不得了啦。不但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十大美景。从诞生至今,近千年的时光里,都是明星一样的存在。2011年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然我对她只是匆匆一瞥,但丝毫不影响她在我心中美梦一样的存在!
苏轼给时光打上记号的时候,没有想着名垂千古。让他名垂青史的是他牢记父亲"不为苟生"的教导,是他"有益于世"的理想追求,是他忧国忧民、敢言敢当的不凡品质,是他正直坦率、超然豁达的豪爽个性,是他匠心独具、挥洒自如的旷世奇才 。他顶天立地,一只脚站着国家兴亡,一只脚站着百姓生死,终身为其仗义执言,忠贞不渝。屡遭贬谪,转战江湖,虽九死而终不悔。他铭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走过的地方都成了传奇,停留的地方都成了风景,就连我这一介庸人都享受到了他的惠泽,对他敬仰不已,何况历代仁人志士呢!
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金子;时光无痕,铭记的都是英豪!
2025.7.7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