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艺桥的头像

王艺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04
分享

五千年的“创造”:祖国与文明的共同母亲

当我们把祖国比作母亲,那孕育她的,便是名为“创造”的中华文明——这位从五千载光阴里走来的长者,指尖落处,皆是山河的序章。她是河姆渡遗址里那粒碳化的稻谷,在新石器时代的晨光里,把“饥寒”酿作“饱腹”的希望;是殷墟甲骨上的龟裂纹路,用刀刻的符号,让零散的语言有了可触摸的重量,从此文明有了刻度,记忆有了形状。

她是四大文明里不曾断流的长河:司母戊鼎的青铜锈色里,藏着商代工匠“失蜡法”的巧思;蔡伦的纸浆在竹帘上沉淀,让文字挣脱竹简的沉重,漫过长安的坊市,铺成丝绸之路的诗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反弹琵琶,是她把艺术揉进风沙;郑和宝船的罗盘指针,是她让探索的目光越过重洋——即便历经战乱与变迁,她总能在灰烬里拾起火种,就像北宋汴京的烟火熄了,元大都的驼铃又在晨光里响,明清的青花瓷,照样在窑火中烧出天青色的明亮。

她的风骨,是唐诗宋词里的千年气象: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是李清照“帘卷西风”的婉约,这些字句刻进民族的魂魄,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想起“举头望明月”的乡愁。她的血脉,是“仁义礼智信”的温度: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这些基因定义了我们的品格,让“孝悌”在餐桌的一碗热汤里,让“诚信”在街头的一次约定里。而长江黄河,是她甘甜的乳汁,从巴颜喀拉山到东海之滨,从唐古拉山到渤海湾,滋养出沃野千里,也滋养出每个中华儿女骨血里的“家国”二字。

如今,这位名为“创造”的母亲仍在前行:她看着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看着“嫦娥”落月、“祝融”探火,把古老的“飞天梦”写成现代的篇章。而我们,都是她的续写者——在实验室里钻研的身影,在田野间耕耘的脚步,在书桌前执笔的坚持,都是给她的新注脚。因为我们知道,文明的母亲从不会老去,她的年轻,藏在每个中国人“敢为天下先”的创造里,藏在下一个五千年,正待我们点亮的星光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