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登九登山,始于2017年春。
因为参加工作队,承担脱贫攻坚任务,与九登山结缘。同村里人熟悉了,山山水水也熟悉了,情感慢慢起了变化——他乡也是故乡,友情成了乡情。
七八年来,亲近山水,遍访农家,交朋结友,白天寻山间小路觅石中流泉,夜间宿恩泽油茶基地的山庄。
几次想动笔写写九登山,但提笔忘言。熟悉的世故人情往往难以述说,不像偶有一游之处,浮光掠影,只取一点,不及其他。九登山不同,情感上离得很近。日光月影,物事人烟,为真为实,实难取舍。可谓乡情所困,落笔千斤。
二
写写山水吧。乡情中都少不了一份情,山水情。这份情,有缘触手可及,无缘虚无缥缈。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因为民间的传说,而同九登山有佛缘。这份山水情有点像弘忍传法的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说白了,就是指天地氤氲,发乎于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看似没有说清楚,又似乎是说清楚了。
三
九登山在大别山的密林深处,最高处983米,宿松第二峰。九登山村在陈汉乡东北边,与太湖县的九田乡相临。
九登山是村名,并不指具体那座山的名字。村子里多山,可以统称九登山。
宿松最高峰称罗汉尖,不在陈汉乡。罗汉荡山的腹部有一块平地,地名罗汉宕,荡与宕,谐音不同字。罗汉尖山峰在柳坪乡,柳坪乡隔壁的北浴乡有个村称罗汉山村。罗汉宕在九登山,九登山村隔壁称罗汉宕村。山名村名皆罗汉,外地人容易弄混。
四
九登山扇形,山鹰展翅状。属大别山南麓,山峦起伏,北高南低。村里将成片芭茅山开发成油茶林,象梯田。山北是竹林、杉树林。
山高水长,山高水也高。溯水而上,河堰在右手边。有垅就有溪,有坎就有沟,九登山的溪不断流,沟不少水。没见几口水塘,水田旱地少,有水灌溉。农户用毛竹做成引水管道,把水从山窈接到灶台上,水清沥甘甜。每次进农户家里,我总喜欢进得厨房,双手捧水,洗洗脸,漱漱口。
五
九登山的地名有故事。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弘忍家乡黄梅县遭水患,弘忍随母亲流浪乞讨到陈汉乡一带。秋初的一天,母子俩走到一处大山脚下,饥饿难耐。弘忍不忍母亲挨饿,让母亲就地等候,自己上山采摘些秋果。母亲等候良久,不见儿子下山,很不放心,便忍着饥饿上山寻找。弘忍摘了秋果下山,已不见母亲,就上山寻母。日升日落,每天从山脚到山顶,一连八天登山仍不见母亲踪影。第九天弘忍继续登山,遍山寻找,到傍晚时分不堪疲劳,倒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弘忍醒来,已经天亮,他走向一处山坡,隐约听到山湾处有啜泣声,近前一看,母亲正面山跪拜,求佛保佑儿子平安。
当地乡民便把五祖九次寻母的地方叫"九登山",把第十天听到母亲声音的山坡叫"十日尖",把母子重逢的山湾叫"相见湾"。
这些地名依然在。听说附近还有乌珠尖、磨石寨、黑尖寨、七祖塞、虎踏石、田家寨、太平寨等地名,都有故事。沟连涧,涧连壑,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名据此描情状物,什么神仙床、仙人洞、摇愰石、悟空石、八戒扒等,栩栩如生。
六
罗汉荡山,在九登山村境内。宕为洞穴、洞屋,荡是浅水的湖,罗汉荡是一座山。
为什么取罗汉荡的名字?道光版《宿松县志》这样介绍:“由雾沙河入,层巅嵂萃,丛石盘旋如仰釜,如枯潭,所谓罗汉荡也。”并说山上“傍穿小洞,石光莹然。”问几位村民,皆不知雾沙河。说到山中洞穴,口口相传,神乎其神,并没有人着实探究。
古代县志介绍罗汉荡的文字十分优美,满满的诗意:“峰藏于谷,泉汇为池,宛具雁荡之胜。有时天宇澄清,千里荆吴历历出其下。山常在云雾中,产异蔬、名茶、灵药。”
“雁荡之胜”是把罗汉荡与浙江温州的雁荡山作比较。雁荡山山顶有湖,结草为荡,秋雁南归之地,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东南第一山”之誉。两山一般高,雁荡山以水为魂,罗汉荡以石为骨,各显其胜。
“千里荆吴”则是取其意了。距离罗汉荡数华里处有名为“三面尖”的山峰。道光《宿松县志》载:三面尖“自河南省中干脉出,递趋英山,由英入蕲州,由蕲分脉起此。势耸孤峰,形分三面。西北属蕲州,东北属太湖,南属宿松,为县龙严恭山之祖。”
严恭山是宿松的祖山,三面尖为祖山之祖,又是源自于“一条中干龙,半部中国史”的“帝脉”河南,可见三面尖在宿松的旧地舆学中位置非凡。“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淮南子.原道训》)。所以从旧地理学的角度看罗汉荡山,它承载的是县脉之源。宿松地处吴头楚尾,汉立松兹侯国,唐初立严州,皇封之地,都在严恭山脚下。如此,说站在罗汉荡看千里荆吴,历历在于目下,虽然傲气,但不为过。
七
罗汉荡的山、岭、峰、涧、壑、池、塘,石皆为奇特,石崖峭立,人迹罕至。古籍记载,峡谷中有一处自然形成的石龛供着金佛般的小石像,可望而不可即。我虽进山次数不少,但因为林深草茂路陡,并未亲见这一景象。
密林深处,主峰脚下,有寺庙罗汉禅林。这里斗拱飞檐,圆柱红墙,古刹清幽。这是宿松海拔最高的寺庙。
寺前有一方水塘,养了莲,称之莲塘。塘岸是古旧的石墙,以及鹅卵石铺成的石道,苔青柳绿。相传十八罗汉曾在此方塘中沐浴。南宋《明州五百罗汉图》,其中有描述阿罗汉沐浴的生活场景,那是在室内。古代画家应该画一幅《罗汉禅林十八罗汉沐浴图》,在野外,更雅致。
罗汉禅林周边古老的寺庙林立,既为禅林,则是林中之林。民国十年《宿松县志》载,南朝至唐宋期间,宿松有36座有一定规势的寺院(未含启秀寺),其中大都是佛教高僧所建。这些高僧包括建宝相寺的三祖僧璨,建严恭寺的三祖弘忍,建东禅寺的神秀,还有马祖道一、金二祖师、灵光祖师、水光祖师、泽公祖师等,都是一代高僧。佛教是宿松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之一。居于太湖和黄梅两县之间的古县宿松,无疑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传法的圣地。
八
传说佛教中十八罗汉之五的诺矩罗尊者曾在罗汉禅林修道,给古老的寺庙涂上了神话色彩。诺矩罗是大力士,却是一个静坐罗汉,是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的象征。
罗汉禅林供奉神农大帝。罗汉荡山顶盛产珍贵的药材,供药农采挖,治疗顽疾。清朝顺治初年,一位叫瑛天的僧人整理废墟,重建罗汉禅林。当时寺内藏有二部《华严经》,一为明朝永乐年间刊印,一为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刊印。相传逢大旱之年,远近的民众都要来罗汉禅林请经,“游经”之处,立降喜雨。光绪末年,地方百姓捐资建了藏经楼,并勒石记之。
华严经宣扬“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远”。天地宇宙本为一体,万事万物圆融贯通。华严经接近现代互联网思维,万物互联。
九
去年清明节前登山,访罗汉禅林,雨中领略禅意。住持师傅正在制作红茶,从木桶里将发酵后的茶叶捧出来,摊在拼接的大木桌子上面。把握发酵的程度是制作红茶关键。有似养蚕的格子架,数十个篾晒筐,全是嫩绿的茶叶摊开晾着。
禅寺师傅闲下来后为我们煮茶。禅师轻言慢语,谈佛谈禅,谈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特别谈及五祖弘忍身世的传说,和五祖九次登山寻母的故事。禅师讲老故事,意境大不同。
仿佛入了禅境,随心随意。在罗汉禅林,就会有身处其中的禅意,自由自在,禅的放松,禅的飘逸,禅的诗情。就像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只需意会,尽在不言中。如弘忍登山寻母,无需说仁心、孝心,无需说人性、天性,幼童之心清静无尘,佛语叫“真如”。这个幼童后来创立了禅宗,驱散遮蔽本性的雾幛,“直指人心,见性见佛”。
雨后,寺在烟雾缭绕之中,远山如黛,一幅水墨山水画。
十
据说九登山的村部,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部,所以称九登山是全县最高的村。村子距离乡政府最远。
九登山人,话不多,爱笑。敏于行,纳于言,聊天话少,开会话也不多,酒桌上也掀不开话闸。笑得真诚,阳光,笑而不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不仅是闲,是心里恬静。有人形容山村人的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九登山人笑时,带的是兰草香。
我们工作队在九登山办过农民夜校。一个月夜,在村民组长家的厅堂,一张八仙桌,几条长板凳,还有七零八落的马扎、靠背椅、塑料小方凳。居多是爷爷奶奶辈,少有青壮年。想起小时候生产队夜里开会的场景,挤在队屋里凑热闹,看大人开会,也是烟雾缭绕。过去抽竹烟杆,黄烟,现在抽纸烟。现在时兴自己捧茶杯,盖子能拧紧。各说各话,没办法多进行政策宣讲,就聊家常。聊到我们机关单位上世纪八十年末就联系九登山,算是老亲戚了,爷爷奶奶们话更多。说起第一批下派挂职的周才虎主任,都称周书记。为了大年三十村子里能用上电灯,周才虎腊月二十几还在山上。电是从邻县太湖架杆拉线过来,架线的师傅年底忙,不想过来,是周书记好说歹说,才从太湖县请来的。周书记自己买来香烟,跟在架线师傅屁股后面,爬山越岭,一根一根地给师傅们递烟。这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亮了电灯。
十一
我退休后多次登九登山,作休闲游。有一天是星期天,阳光焦炽,上山后采了一个多小时的野苦菜。中午在恩泽公司的食堂就餐,吃山里土菜。煮饭的大嫂端一碗自己采摘煮熟的野菜给我们吃,让猜是什么菜。饭吃完了,这碗菜一扫光。大嫂这才笑着说,其实她也不知道野菜正式的名字,乡下叫“酸角杆”。食堂还自制了桑椹酒,我喝了一点,好入口。(本文刊于《散文选刊-原创版》2025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