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云涛的头像

吴云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4
分享

从黄鹤楼到岳阳楼

秋天长江边的两座楼,黄鹤楼和岳阳楼,接受了我这随兴而至的游客。极目楚天白云,眺望洞庭烟波,发思古幽情,感爱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刻意蕴。

黄鹤楼、岳阳楼都是阅尽人间沧桑的名楼显阁。大江东去,淘去无数烟云,两座楼屡经盛衰毁建,仍卓然而立, 向人们昭示世间亘古不变的真谛。

登两楼的感受, 同中有异。它们所处之地可谓水脉相通,滔滔长江赋予它们以风光神韵。两楼始建年代很接近,黄鹤楼是三国时吴主孙权的守望楼,岳阳楼为东吴大将鲁肃的 “阅军楼”。原来这两座拔地而起,飞檐凌空,势欲飞动之楼,并不只是表现神奇和壮美的诗情画意之楼,它们曾经饱经战争的烽烟,演绎过血与火的故事。历史记录了东吴君主将帅一代枭雄的英姿,那些披甲守边的兵卒之魂魄,是否随滚滚江水汇入大海,羽化飞升成楼边的朵朵白云?

还有一个相同点十分突出:两楼始建成历 400 年声名不彰,只是到人文鼎盛、富庶繁华的唐代,经诗人的吟唱才名扬四海。唐朝崔颢一首《黄鹤楼》 诗,使斗酒百篇的诗仙李白为之倾倒,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一代诗圣杜甫,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病逝于洞庭湖边的一叶小舟上,天地寂寂,缕缕诗魂在岳阳楼的上空飘荡。诗圣的《登岳阳楼》让人百感交集,思绪纵横,是浩如烟海的岳阳楼诗文中的千古诗章。北宋范仲淹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文情并茂,哲理精深,气势磅礴,使岳阳楼名冠天下。登楼赋诗作文的历代文人雅士渊数云集,芷兰荟萃,显示着巴丘楚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感受中的相异之处也有,那便是黄鹤楼显出华贵,岳阳楼更见风骨。所处的特殊位置,使黄鹤楼屡屡成为历史上政治风暴的俯瞰者和见证者,它目睹了元朝金粉的结局,妖冶的玉树凋零,淫靡的后庭花萎谢;它目睹了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在楼下浴血奋战;它目睹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楼下敲响封建帝制的丧钟……即至眼前, 中国最早的长江大桥武汉大桥横亘大江,武汉三镇高楼林立,龟山背负着一柱中国电信高耸入云的发射塔,黄鹤楼周遭的商业门店鳞次栉比、广告如云,脚下火车隆隆而过。工业社会的繁盛与喧嚣, 已不是崔颢眼中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哪里能见仙鸟黄鹤的倩影? 即使置身于黄鹤楼这巍巍仿古建筑前,饱览金碧辉煌的宏伟殿宇,依然生出,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强烈感受到商业时代的铿锵步履。

风姿绰约的岳阳楼则仍一派田园般的恬静和闲适。在八百里长天一鉴的洞庭湖边,岳阳楼的确像一位遗世独立的历史老人,飘袂而立。正值晚秋,置身楼台,水光山色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画。古人称“黄鹤楼胜制,岳阳楼胜景”,道理在此。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盛满大悲大喜的岳阳楼啊,你可曾有过惊心动魄的仰天长啸?你的一生数遭厄运,写满了岁月沧桑和人间风雨,还能如此的沉稳和豁达,这是何等的豪放心绪和开阔胸襟,怎不叫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汗颜?

我注意到,岳阳楼的大修重新开放和黄鹤楼重建,均在 80年代中期。两楼风雨千载,双双重披绚丽的霞光, 已经是盛世盛事。在武汉有人考证,收复中原的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凭”的就是黄鹤楼之 “栏”, 目的在于使黄鹤楼增添无穷风骨。在岳阳市,人们将原置于一所中学的小乔墓迁至岳阳楼景区内,让小乔这位安徽天柱山下的农家女儿古代绝世美女,为岳阳楼增添几分柔美。两楼的景区内不断增加名胜景点,丰富了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千古名楼成为意蕴深厚的诗文,悠扬悦耳的音乐。从黄鹤楼到岳阳楼,我也走过了一段“表里俱澄澈”的心路历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