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畹的头像

九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最爱金庸侠义情 ——我读金庸小说

认识金庸,从读他的武侠小说开始!

阅读金庸武侠小说,那是一场轻松而愉悦的约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畅销大陆,国人读之蔚然成风。其时我正读大学,在专业学习之余,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都被我翻了个遍,读了个全。

你想,手拿一卷书,寻个僻静处,一屁股坐下,眼光探寻文字,跌入厚厚书页,心潮涌动,拍手称奇,那是一种怎样的痴迷呀!

金庸武侠小说别树一帜——故事精彩新奇,波澜起伏;人物仙风道骨,各具风采;情爱错综复杂,道义潜藏其中。尤其书中人物个个武艺高超,或嫉恶如仇,或侠义达天,或柔情万丈;刀光剑影此起彼伏,输赢在各种交手后见分晓。爱恨情仇,纠缠纷杂;爱憎善恶,异彩纷呈;温雅接地,豪气荡天……在武打世界里抒展家国情怀,在情感舞台上写绝痴爱绵恨。

金庸大侠用了17年时间完成了15部长中短篇武侠小说,构建起一个恢宏壮观的武侠世界;在武侠小说的世界中,金庸将自己的才气修养、豪情柔肠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从金庸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现实世界中温雅豪迈的金庸。侠之大者,唯金庸也!

梁羽生曾以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发扬光大者,金庸也。窃以为所言极是。

金庸小说构思精巧,山重水复,绝不能一眼看到底。故事情节大气磅礴,紧凑有趣,跌宕起伏,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一环套一环。读金庸小说,让人急迫着想一口气读完,又让人不想一口气读完。读到生死攸关时,你巴望着瞬间一睹结局为快;遇到精彩绝妙处,你会不忍心几眼看完,且待慢慢回味……小说时时铺垫,处处伏笔,读之,像猜谜一样,获得一种冒险的快感。

金庸小说立意高,以“侠”为创作起点,“‘侠’是金庸小说的主角群体”。“侠义大者,为国为民。”在他小说里,侠义之士遭遇迥异,形象个性化,如为国为民的郭靖,放荡不羁的令狐冲,豪迈飒爽的萧峰,斯文儒雅的段誉……但人物身上都有着侠义精神——“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等。在历史的转折点时,在家国危难时,血气方刚的武侠中人,怀抱浩荡侠义,用自己的一身武艺、一腔情怀、一道正气,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一个个平易近人的侠士写就人世间的真善美,延续着民族国家的大情大爱。人性的博大,像一道道光,照亮人类历史的星空,照彻家国赓续的道路。金庸小说跳出传统武侠小说的个人恩怨小格局,大多以历史背景作为素材,张扬民族大义,抒写家国情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三观”教育,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金庸小说中,字里行间有着他的身影。他像个说书人,在娓娓动听地讲述江湖故事,有悬念,有波澜,有描摹,有煽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恰到好处。他的故事将观众拿捏得死死的——我仿佛看到金庸突然地会心一笑,“读者准会在这里逗留许久”;而让金庸慨叹的地方,也正是读者为之悲伤之处。

金庸小说各不相同,但都注入了作者当时的感情和思想。“我喜欢每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为他们的遭遇而快乐或悲伤,有时会非常悲伤。”金庸这样说。读小说时,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金庸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悲欣,我们看到一个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角色中的至情至性的金庸。

金庸小说既有古典小说的章法,更有作者的独家创新。金庸小说创作的最“佳”处是“不难”——即不与自己为难,不让观众作难。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在不为难自己的情况下精心创作故事及设计细节,采用读者最容易接受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特点来写,让大多读者能读懂,兴趣不减一直读下去,咀嚼后渐渐上瘾,再读三读为快。小说注重对故事的平静讲述,很少加入作者评论,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冷暖,让读者有着自己的思考,收获独特的体验。小说语言平实不晦涩,不拿腔拿调,文字简洁畅快灵动,典雅与素朴共存,随心而来,牵引着读者读下去,不能自控,非读完不可。读后或豁然开朗,大呼痛快;或意犹未尽,浮想联翩……这便是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

贾平凹说过:“什么人说什么话,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语言。”金庸小说用语通俗流畅,又典雅不俗,读着让人轻松舒畅,这是一种很愉悦的体验。可见作者心思单纯欢快,为人心胸坦荡,格调高雅,精神世界充盈芬芳。

读金庸小说,感受侠意江湖,你会惊叹于金庸文学修养的卓然不群。金庸小说出彩处众多,像结构精雕,情节细琢,人物鲜活等,更有读者会为小说涵盖的广博内容所叹服——古诗词的恰当引用与灵活创新,琴鸣鸟舞美妙壮观,长剑画棋对弈,武打的各式套路与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都让读者看得过瘾。金庸痴迷围棋,少年金庸来衢州求学时,“手中捧着两盒围棋”,且棋艺上乘,将围棋对弈写进小说可谓轻车熟路,各尽其妙。金庸不会武功,但他热爱中华武术,研究过中华传统武术,熟谙传统武侠小说的写作,金庸写武功招式融入了很多古典的文化和思想,琴棋书画,诗词曲文,皆可以化为招式,如陈家洛自创出了“庖丁解牛”招式,是在《庄子》“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中悟出等待时机、攻敌破绽的上乘武学,像杨过临战时于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诗句中创建了新颖剑法……可谓不求真实,但求创新,打出气势,打出个性,打出美感,打出精气神。金庸笔下的武功具有舞蹈化、个性化的奇绝美,给读者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金庸一生痴爱读书,他“每天读书四五个小时”,什么都读,涉猎甚广,人称“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所以金庸写起小说来,能将知识文化积淀汩汩流泻于字里行间,下笔如神,畅快无比。“腹有诗书气自华”,金庸大侠厚积薄发,有创意,求创新,辟出了一片武侠小说创作新天地,着实令我等平凡人敬佩。

金庸对小说创作的认真负责态度令人敬佩。“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细节。”他这样想,也真正做到了。在晚年时,他耗费了大量精力对15部小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不光改正了许多错别字以及漏失之处及段落补正改写,更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还结合读者、评论者的意见,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推敲”态度,是文人金庸骨子里的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与传承,一个对作品和读者负责的金庸,是现实版的真情侠士。

金庸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值得一读。“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可见金庸对自己武侠小说的看重和喜爱。金庸必将名垂千古,因为他的武侠小说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让无数国人拥有一个武侠梦。

金庸走了,他创造的江湖还在否?问身边诸多后生,“看不看武侠小说”,学生兴致盎然:“当然要看。看过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古龙的《楚留香》……金庸的看得多些,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都看过,总体印象是小说人物立体,个性鲜明,像杨过、段誉、虚竹、令狐冲、张无忌等都是大侠……”

看着年轻人也这样爱读金庸小说,畅谈金庸笔下英雄,心甚欣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我想,金庸小说会成为一代代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读金庸小说,真是一段轻快欢乐的时光。携小说作伴,思仗剑江湖;眼里有英雄,心中有梦想;品鉴阅读滋味,汲取作品能量,岂不快哉!

“痛痛快快的喝一场”“痛痛快快的大打一场”,这是金庸笔下各位英雄笑傲江湖的血性与豪放;而今,金庸大侠,“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何等的率性与洒脱!斯人虽已去,然江湖犹在,侠义永存!

谨以此文致敬温雅豪迈的金庸大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