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的双节叠合,给了都市人一场奔赴山野的契机。我素来向往秦岭深处的清幽,便将目的地定在南五台——这座被称作“终南神秀之区”的佛教名山,想在秋阳与月光里,寻一份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惬意。
清晨从西安出发,沿关中环线向东南行驶,车窗外的景致渐渐从楼宇换成了层叠的青山。越靠近秦岭,空气里的燥热便越淡,取而代之的是草木与泥土的清冽气息。抵达南五台景区入口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牌楼,节日的红灯笼悬于牌楼两侧,与“南五台”鎏金匾额相映,而牌楼的核心,正是两副意境相融的对联。
牌楼内侧廊柱悬挂的,是那副早已闻名的对联:“巍巍然五峰神峻翠屏环列清我心肺,郁郁乎万松秀挺碧涛拂云涤彼尘襟”。上联以“巍巍然”开篇,将南五台五座山峰的巍峨险峻、如翠屏环绕的姿态写得鲜活,读来仿佛已见群峰矗立;下联用“郁郁乎”呼应,描绘万松挺拔、松涛如碧涛拂云的生机,“清我心肺”与“涤彼尘襟”更是点睛,未登山先觉山野清气,让人瞬间卸下都市喧嚣。
而在牌楼外侧廊柱,还配有另一副对联:“攀险峰探幽谷访名刹觅山魂水魄,卧云岭抚绿涛披流霞揽日彩月华”。这副对联更像一份“登山邀约”,上联串联起“攀险峰、探幽谷、访名刹”的登山动线,以“觅山魂水魄”点出寻幽的意趣;下联则聚焦登山时的闲适体验,“卧云岭、抚绿涛、披流霞”的画面感十足,末句“揽日彩月华”更是将山水与天地景致相融,与内侧对联的“清心肺、涤尘襟”形成呼应,一写山之本色,一写游之乐趣,共同为这场登山之旅铺垫了意境。
穿过牌楼,乘景区观光车至山腰,真正的攀登从灵应台脚下开始。石阶蜿蜒向上,两旁的树木已染秋意:枫树的叶子红得透亮,栎树的叶片黄得温润,偶尔有几株松枝依旧苍翠,三色交织,像大自然亲手铺就的织锦。灵应台因“祈雨灵验”的传说得名,站在台边的观景亭里,能看见云雾在山间游走,恍惚间竟觉得,那些飘游的云絮,或许正是古时百姓祈愿的心意,被山风轻轻托着,留在了这片天地间。
行至半途,歇脚时抬眼,不远处便是文殊台,台顶的文殊殿飞檐翘角,隐在松荫里。相传文殊菩萨曾在此显圣,殿外的石桌上,还留着游客供奉的苹果与香烛。我望着殿宇的方向遐想,千百年前,是否也有像我一样的旅人,在秋光里驻足,从菩萨的慈悲法相里,寻得一份面对生活的勇气?
继续向上,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林,便到了清凉台。这里是五台中海拔较高的一处,山风比山下更烈些,吹在脸上带着凉意,恰好驱散了攀登的疲惫。台边有一块刻着“清凉”二字的巨石,据说盛夏时此处也无酷暑,是古人避暑的好去处。我靠在石上,听松涛阵阵掠过耳畔,忽然想起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或许千年前的某个夏夜,诗人也曾在此处久坐,任清凉的山风,抚平尘世的烦忧。
再往深处走,便到了舍身台。这处景点因“孝女舍身救父”的传说而闻名,台边的护栏上,系着许多红绳,是游客们祈福的心意。站在台边向下望去,云雾在山谷间翻涌,仿佛能看见传说中孝女纵身一跃的身影,那份纯粹的孝心,早已与山石草木相融,成了南五台最动人的人文印记。我轻轻摸了摸护栏上的红绳,心里满是敬畏——自然的奇景固然动人,可藏在山水里的故事,才更让这片土地有了温度。
最后抵达的是观音台,也是南五台的主峰。台顶的观音殿红墙黛瓦,在秋阳下格外醒目,殿内香烟袅袅,僧人在殿内轻声诵经,游客们大多放轻了脚步,连说话都压低了声音。我在殿外的石凳上坐了片刻,听着诵经声与钟声交织,抬眼便是湛蓝的天,偶尔有几缕云飘过,像给观音殿披上了一层薄纱。此刻忽然觉得,所谓“登高望远”,不仅是看见山河的壮阔,更是在与天地对话时,找回内心的平静——平日里被工作填满的焦虑,被琐事扰攘的烦躁,都在这禅意里慢慢消解。
待到日头偏西,我才从观音台下山。走在石阶上,月亮已悄悄爬上了东边的山头。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清辉洒在五台的峰峦间,灵应台的亭、文殊台的殿、清凉台的石、舍身台的绳、观音台的钟,都浸在温柔的月色里。山脚下的农家乐里飘来饭菜香,有游客在院子里摆起了月饼与水果,准备赏月。我也寻了一处角落坐下,看着月亮从山尖慢慢升高,照亮了整片山林。
这趟南五台之行,没有拥挤的人潮,没有匆忙的打卡,只有入口牌楼的两副对联、五台的景致传说与双节的月光相伴。走在下山的路上,我想起白天在观音殿里看到的一句话:“山不语,却能容万物;水无言,却能润众生。”或许,这便是秦岭的魅力,也是双节假期最珍贵的收获——在对联的意境与五台的峰峦间,读懂自然的壮阔,也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