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河镇志被定位为湖北乡镇第一志;因为“中国婴童装名镇”,岑河镇志又和天下周庄、乌镇志等一道并肩跻身于中国名镇志丛书。
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恰好,有机会先睹为快。在送清样到北京之前,要我和邱和清(省作协会员、沙市原副区长曾代区长)两个走出岑河的人为“特别顾问”,在张国大同志领导下再回头看看,公正无私地动动,最后定稿。
粗略翻阅,黄绪金、黄振文、张国大、肖开春、伍道发、黄祥鑫等岑参书画院一班人历时3年,洋洋90万言,其功德其书史何其厚也。它们涓涓汇聚,又骤然浇筑成“风流”两字,在我心中蹦跳而出,在我眼前闪耀升空:看荆州乡镇历史,还数风流岑河!
下面单说有感于内容:岑河三大特色,即三块招牌。
文武群星翔集,历史悠久显赫
岑河镇位于沙市东郊10公里处。全镇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属典型湖区,水资源丰富,盛产水稻,鱼虾,是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是荆州市卫星小镇。按民国30年军事地图“岑河口”标明的区域空间:东南抵郝穴,西南抵盐卡观音寺,东北抵潜江张金,西北抵沙市,和当年大荆州一样,硕大无朋,风流无比。
岑河是个千年古镇,最初叫“城河口”。据“尚书禹贡”记载,始建于夏商时期,东晋义熙年间,乃新丰县城所在地。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建都江陵,改新丰县为安兴县。唐贞观17年(公元643年),安兴县并入江陵县,岑河为江陵重镇。民国时期,岑河为江陵县一个行政区,曾先后被称之为第三区、第九区、安心乡。
追根溯源,岑河口与岑参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岑氏家族有着“一门三相”(岑文本,侄子岑长倩继任,孙子岑羲再任)的辉煌;南北朝梁时,岑参的高祖父岑善方,率全家从河南南阳迁居江陵,就住岑河。现中学语文课本注释岑参“湖北江陵人”,岑参就是从岑河走出去的。由于岑参家族的光环,宋朝宰相张商英任荆州府时,在庙兴村花港置有房产,往来其间,便将“城河口”更名为“岑河口”。
岑河把岑河镇一分为二,河东,河西;河水清清,杨柳依依,吊脚楼掩映其中。南桥、北桥,两座石拱桥雄居其上,石狮在石柱上张口大笑,迎来送往。逢年过节,特别是端午节赛龙舟,“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岑河历史厚重,显赫,要远往前翻,渊源流长。东湖村华廊庙有新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遗迹;白渎村凤凰台有原始社会早中晚文化;庙兴村八姑台出土的商代铜尊为无价之宝,现摆在荆州博物馆第一馆,为镇馆之宝。东湖村伍家佬百多户人家都是伍子胥后人。刘备智囊团三大谋士之一的简雍就出自西湖村简家湾,现在又出了将军简士龙。定向村有一棵古银杏树1800多年,枝繁叶茂,需3人合抱,为洞庭湖南来北往的航船指引方向。刘园村,宋朝时出了一个状元叫毕渐,现在还有毕状元墓、毕家渊、毕家台、毕状元庄;到明朝时又出了一个礼部尚书刘楚先,有刘家花园建筑群,还有护城河……
人人都说张居正是东门外草市人,但岑河东寺村人也说是张居正后人,考证才知是唐朝宰相张九龄后人,张居正只在这里读过书。
张场村在清朝时出了一个张可前,人称张兵部,官职为兵部左侍郎,统领八旗亲兵,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现在沙市张家一巷、二巷、三巷,当时都是张兵部的府邸;现在便河旁一处景观“沙石”就是他家院子里的。
王渊村有个举人台,因为清朝时出过举人;现在又出了将军张友荣、黄绪江……
段振经等革命志士和烈士,在湖区创立根据地,为建立新中国新岑河抛头颅,洒热血,把岑河辉映得血色烂漫……
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教育家雷克啸;后来又有省统计局长毛凤枣、省府副秘书长朱忠华;教授朱世龙、李松、严运国等;作家傅长虹、周万年、邱和清、李国新、王大桂等;博士多多如张修军等,显得岑河人杰地灵,风姿绰约。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和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开满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芳香了。在岑河大家庭大环境里,人人奋发有为,个个竞显风流。
中国针纺名镇,经济腾飞超群
岑河是中国乡镇的缩影。首先是依靠本地特色,靠水吃水,却并不屈从于命运;兴修水利,修建斗渠、毛渠、大小渠道,又修建电排灌站,基本做到了水旱无忧,旱涝保收。改革开放促进了岑河农业突飞猛进,岑河率先实行立体套种模式,变原来一年一季为多季:“麦瓜棉”“麦瓜稻”“菜椒棉”“麦瓜豆稻”等等,产值翻了几番。经济时报、中国农民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岑河农业的发展经验。
农民荷包里有钱了,腰杆子硬了,岑河人极强的超前意识就扇动翅膀“扑扑扑”地腾飞了。农民企业家,农民外交家,岑河满大街都是。岑河民国时期就有炉坊、榨坊、槽坊等传统手工业;到1980年代,以岑河内衣厂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形成规模,镇办工业一跃成为江陵全县的先进典型。
世纪之交,岑河以针纺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岑河镇成了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试点,全国重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2012年成为全国针织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集群试点之一。同年3月,中国针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岑河镇“中国针织名镇”称号。至此,岑河以针纺织服装工业园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以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包装、营销一条龙的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2013年工业总产值32.4亿。
岑河人并没有老大自居,而是马不停蹄,继续努力。前几年又新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5.7亿。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9个。镇政府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发展产业提升的重点,着力加强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标提升。即使已经成为龙头的针纺行业,也调整产品结构,以婴童装生产为主,成为“中国婴幼童装名镇”。
当年,省人大代表罗庆福等人引领了庙兴村企;企办主任张生忠、厂长陶忠智、个体老板陈必昌、姚启祥、李发生、杨昌锦、张生清等人引领了岑河镇企;岑河人又紧跟形势,意识超前,后来,孟祥贵等人又迅速发展电商销售;岑河既不近公路,也不近水路,却成为了“湖北电商镇”。现在,岑河飞机场和岑河火车站,都使岑河妖娆多姿,魅力无穷,地位优势更加显著。
针纺一花引来万花开,岑河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各显神通。1958年开始修建公路,2005年开始修建通村公路,现在已建330多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镇域交通网络。2010年开始改造旧城,现已建8个新社区,集镇面积扩至8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和集镇保洁都规范运作。移动通讯已达全覆盖,快递业有力促进了岑河物流,大型超市个体商贸活跃了镇内市场。镇上,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到处是楼房村街,到处是小超市、小轿车、大汽车;兴地灭螺已就,合作医疗不愁;综合开发都旺,其乐融融正逗。
岑参书画院,民间文化璀璨
岑河文化站成立于1958年,省文化厅在2011和2013连续两届授予岑河“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后,岑河又赢得了“湖北省优质服务窗口”“湖北省篮球之乡”“全国先进关工委”……
阿涛挂帅的岑参艺术团拥有20辆流动舞台演出车,年演出2000场,覆盖整个江汉平原。由岑参书画院出品的画册“天下第一梅”被送到文化部,深受中央领导好评。文化站长李发国,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受到时任宣传部长的刘云山接见,并与文化部长蔡武同志合影留念。
目之所及,思之所接,荆州市,乃至更大范围的乡镇,岑河文化可谓鼎盛矣。这首先归功于岑河镇民间文化组织----岑参书画院和岑参文化研究院,这里荟萃了一批岑河民间文化精英:李发国、黄绪金、张国大、肖开春、黄振文、黄详鑫、伍道发等等。在“江汉商报•周末”经常可以看到连续期期整版整版有岑河,主编伍美菱先生为宣传岑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黄绪金、张国大同志率领岑参书画院,主编了岑河人、岑参书画院、岑参与岑河、岑河艺苑、关心下一代等十几本杂志和书籍。
近几年,乡贤委员会又出“岑河乡贤”季刊。文化站又和荆州文学联合创办“荆州网络文学”,红红火火。沙市区荆州市有人羡慕地说,岑河好像成了“镇级市”。
紧密联系岑河镇在外地的成功人士,宣传他们的文化成果和政绩,传播“火”种,令人生羡慕之心,激活了广大岑河人民的艺术细胞,个个见贤思齐。在外的成功人士得以在家乡展示风采,自豪无比,于是热情相邀去聚会,还慷慨解囊助岑河,使岑参书画院形成良性运作。
岑河有书法爱好者5000多人,岑参书画院会员300多人。他们可以当场嵌人名以贺诗,比命题作文还难,想象的翅膀瞬间即要扇到或纤细或宏大的意象,或婉约,或豪放,而且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岑参书画院人员之间大小红白喜事相互贺诗,在岑河已蔚然成风,普遍兴起,成为一种高雅时尚,浸染了大院小区,又点染到乡村农户,应该是全国乡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一面旗帜。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又说乱世藏金,盛世修史。任何一个地方文化的兴盛,关键都因经济基础先已雄厚。纵观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圣世”等,莫不如此,岑河亦如此。
东湖村有一个肖家台,20多户人家,肖开春居然搞了一本“五壶肖•肖氏族谱”。
毕义发续写了“毕氏族谱”。
张生文续写了“德明公张氏族谱”。
简梅松十年间先后编撰“简氏通志”荆楚卷、川渝卷、豫章卷、皖苏卷、云贵卷等。
屈伏阳参与续写了“屈氏族谱”,一直追溯到屈原老祖宗……
寻根究底,认祖归宗,岑河宗谱文化热极一时。汤义新写了一本孝悌文化的书,具体教人写“包袱”给阴间寄汇单时怎样称呼之类。段昌期出书回忆录“雁之声”。杨汉荣又有“汉荣诗文集”。黄详鑫“萍影觅踪”等。黄振文诗词联一蓑烟雨、敲砖试金等5本……
庙兴村还抢救性地发掘村落文化,写了村史“兴旺庙兴村”“出彩庙兴人”,撩拨一些人都想抢救在村落合并中自然消失的村落文化……
还有到处都是街头舞、村头舞、流动舞台演出车,音乐撩人舞翩跹。岑河处处皆文化,听的是文化,看的是文化,踩的是文化,捡的是文化,俯拾即是。人民谱写了岑河历史,创造了岑河奇迹。
岑河风流千余年,为何能延续风流更风流?李发国同志在“江汉商报”发整版“上有天河,下有岑河”文末用比喻“岑河有一种野草叫回头青”,归纳总结岑河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平和淡定洒脱超然的生活态度,生动形象,切中肯启。
教育为经济文化之本,提高岑河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张长运、李代发两任教育组长期间,他们把岑河教育搞到空前绝后,全江陵县“学岑河,赶纪南”;后来又独揽沙市区三项明星: 明星学校、明星校长、明星教师。岑河镇委镇政府正引领着繁荣着岑河的经济和文化,功不可没。
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阅读这本“岑河镇志”,会激起我们每个人的热情。即使热情“像火中的凤凰一样”,当老的被焚化时,新的热情又立刻在阅读中生出。
本文作于2016年底,有改动。顺便告知:时任书记严博正、镇长王仲春;主编黄振文。现,李发国退休接任乡贤会长,陈诗宏退休接任岑参书画院长,在新一届镇委政府领导之下,正促岑河继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