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河以岑河镇为界,民间分为东边湖里和南边乡里。
过去亲朋好友的朋友们常相互嬉戏,打嘴仗。东边湖里人总说,到我们这里来背糍粑的吧?南边乡里人总说,到我们这里来背火烧粑粑的吧?
那时因为地理条件和计划种植,东边湖里水乡只能种水稻;南边乡里水田少,要想方设法解决口粮问题,而不种产量低的糯米。现在再没有这些特色限制了。
火烧粑粑,小麦面粉,用“老面”揉合,发酵一天后,用手指轻轻试按一下,它能慢慢回升起来,就算好了。不然,就是“岩面坨子”。
一般做像饭碗口那么大,小了不值得费事。
包心多种多样,窃以为最最美味的是絮豌粉子。把絮豌豆,就是豌豆的妹妹圆豆,炒熟,石磨推,压成粉。那时普遍用高梁穗扎成的刷子,轻轻扫,细细刷。那个香啊,直勾得你扇鼻,耸肩,吞涎水。
小火,慢火,锅里一边旷,灶里一边烤;用火剪夹着粑粑靠着灶壁,烤一会儿翻过来,再烤一会儿再翻过去。所谓的火烧粑粑,功夫可能就在这里。渐渐,那火烧粑粑鼓起来,也许是它中间那粉子膨胀了,也许是它肉被烤成蜂窝眼了,两面的皮硬了鼓起来了。可以用火剪夹出来,也可以干脆用火剪带它滚出来。当它从灶膛滚出灶口,边背落地时,会“嗑”的一声;肚皮落地时,会“扑”的一声。
稍微冷一下,才不烫嘴。咬第一小口是边边,咬第一大口就改变了环境,重塑了世界,满天之下都香起来,比先前石磨推压时还要香。因为火烤增温,香气迸发,却又迸不出去,仍在这个粑粑的包裹之中。咬开瞬间,你就嗅到了天下美味----絮豌豆粉子;像和一个擦了香香的女人擦肩而过,注目礼、回头率,难以拒“敌”。这时,那香气,那粉粉,像精灵,有扑飞之态,你必须用两手捏紧嘴两边的粑粑,防止它扑飞了,浪费了,可惜了……
絮豌豆确实是样好东西。我现在每天一小袋几十颗絮豌豆,坚果,香,甜。沙市有一样特受欢迎的特色早点小吃:絮豌子泡糯米。
当时,我们庙兴村有众多知青:岑河、沙市、荆州、武汉、兰州等地。他们都特别喜欢这火烧粑粑,说从未吃过。凡住东家做了火烧粑粑,近处的,他们差不多都要请假。队长问有什么事,他们说东家给了火烧粑粑要拿回家,让爷奶父母家里人都尝尝。队长一听,高兴了,有孝心!咱乡下也还有稀罕物!你时常给我们拿街上礼物来,我们没什么回礼。今天我们家也刚做了,多给几个你拿回去,向你爷奶爸妈问好。知青喜形于色,喜上眉梢,连说谢谢……
现在,早没了大锅柴火灶,再没人做火烧粑粑了。食品店、超市、小吃一条街,什么食品都有了,大、小、粗、精、包装的、散裸过称的等等,形形色色。可至今未见一处卖火烧粑粑的……
哦哦,知道了,国人食品早已进入小、少、薄、精细化且讲究文化味、艺术味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