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那静谧而充满书卷气的角落里,一本名为《百年老课文》的书籍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等待着有缘人去揭开它承载的故事。它的书面呈现出一种类似牛皮纸的质地,颜色略显陈旧,那微微泛黄的色调,就像是岁月悄悄涂抹上去的痕迹,指尖轻轻摩挲而过,能真切地感受到时光在它身上留下的粗糙与古朴,仿佛每一处褶皱里都藏着往昔的记忆。
怀着一份敬畏与好奇,我缓缓翻开这本书,刹那间,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跃然眼前 —— 林语堂、朱自清、钱钟书、叶圣陶、鲁迅…… 这些文学大师们啊,已然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消逝在岁月的长河深处,可他们留下的文章,以及那蕴含其中的不朽精神,却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永不磨灭,始终在文学的苍穹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探寻文学奥秘的道路。
书中的文章,有的是我曾经在校园时光里熟读成诵的课文,每每念起,那些熟悉的语句便会在心头萦绕,勾起往昔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而有的,则是我从未涉猎过的陌生篇章,它们就像一个个等待开启的神秘宝藏,散发着别样的吸引力,诱使我去一探究竟。
鲁迅先生的文字,于我而言,自是熟悉得很。曾经在课本中,我读过他诸多的经典之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充满着无尽童趣的百草园,有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那在泥墙根一带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每一处景致仿佛都带着鲜活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年少的鲁迅在园中嬉戏玩耍的模样;而那三味书屋,古朴的陈设,严肃又带着几分迂腐的老先生,以及那朗朗的读书声,共同勾勒出一幅旧时私塾的生动画面。《故乡》中,闰土那从年少时的活泼机敏到中年后的麻木沧桑,深刻地反映出时代对人的无情碾压;《药》里那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所蕴含的沉重与悲哀,让人深思不已;《呐喊》《阿 Q 正传》更是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那自欺欺人的阿 Q,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他们仿佛就生活在那充满烟火气又满是压抑的鲁镇之中,带着浓郁的江南风情,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走出来,走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如此丰满,如此真切,仿佛只要一闭眼,就能看到他们在眼前活动着。
然而,在这本《百年老课文》里,仅仅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腊叶》。当目光落在那篇文字上时,开头的语句便如同一缕轻烟,悠悠地将我带入了一种别样的情境之中:“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简单的描述,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下来,仿佛也同先生一起,置身于那昏黄灯光下,凝视着那片压干的枫叶。
就在这时,书页间一枚带有蛀孔的枫叶悄然掉落,它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信使,携带着往昔的气息,轻轻触动了先生的心弦,也勾起了他无尽的遐想与回忆。“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 仅仅这一句,便饱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的车轮无情地驶过,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扑面而来。那曾经有着斑斓色彩的枫叶,如今已褪去了昔日的光彩,变得干枯、破败,而人的心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时光的变迁,历经生活的种种,或喜或悲,或忧或叹,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
《腊叶》这篇文章,不过短短三百余字,初读之时,会觉得文字平实简单,就像是一位老者在轻声诉说着一件寻常小事。可当我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品读,却越发觉得其中韵味无穷,越嚼越有味道。后来才知晓,这竟是先生在病中所作啊。他以那病叶自比,那病叶的憔悴、凋零,不正如同自己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吗?那脆弱的形态,仿佛随时都会消逝在风中,就像生命在疾病的侵蚀下变得愈发脆弱。而文中最后一句 “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看似只是一句淡淡的遗憾之语,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思。生老病死,本就是世间万物都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即便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心系着世间诸多未竟之事,想着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这社会、为这文学的天地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不愿让时光在无谓的叹息中流逝,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对文学事业的执着与担当,宛如一盏明灯,在那黑暗的病痛岁月里,闪耀着智慧与奉献的光芒,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文学巨匠内心深处最为真挚、最为深沉的思想情怀。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李叔同的《送别》也被收录进了这本《百年老课文》之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仅仅是这简短的几句词,占了书里小小的一页篇幅,却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那意蕴苍茫悠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将离别的愁绪、对往昔的眷恋、对未知远方的怅惘,都融入到了那简洁而又韵味十足的文字之中。略微发黄的纸张上,底版还配着曲,当我轻轻哼起那熟悉的旋律,词曲之间竟如此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仿佛它们本就是从同一个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学与音乐在这里实现了最为完美的结合,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最初喜欢上《送别》,还是源于那部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城南旧事》,影片里那淡淡的哀伤、纯真的童年时光,与这首《送别》的旋律和歌词完美契合,让人每每听到,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却不曾想,李叔同先生这首诗早在 1905 年便已创作完成,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它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岁月不仅没有让它失去韵味,反而使其愈发醇香隽永,那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能打动无数人的心弦。
百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那些文学大师们留下的优秀篇章,却并未随着岁月的消逝而黯淡无光,它们宛如漆黑夜里的点点繁星,闪耀着如钻石般璀璨的光芒,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在那里,默默地散发着智慧与美的光辉,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提供着精神的滋养,成为了我们文化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经典。
反观我们这个时代,文字的世界可谓是热闹喧嚣至极。“梨花体”“知音体” 等各类文体层出不穷,它们或是以一种新奇的形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或是凭借着夸张的情感表达、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在一时之间掀起阵阵热潮。然而,在这看似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表象之下,我们却不禁要深思,当又一个百年的时光悄然走过,当岁月的尘埃再次落定,我们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文字,究竟还能有多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留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如那些大师们的作品一般的经典,供后人细细品味、瞻仰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文字信息扑面而来,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文章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变得碎片化、快餐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文字往往只是为了迎合一时的潮流,追求短暂的热度,而缺乏了那份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人性的细腻洞察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那些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穿越百年的时光,依然熠熠生辉,正是因为大师们在创作之时,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书写生活、刻画人性,他们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融入到每一个文字之中,让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而如今,我们似乎太过于追求速度与流量,急于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却忽略了文字本身的内涵与价值。真正的经典,是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作者静下心来,用心去打磨、去雕琢的。就像那些大师们,他们或许会为了一个词句的精准表达,反复斟酌数日;为了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入生活去观察、去体悟。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书写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启迪灵魂的文字,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利,去炮制一些转瞬即逝的作品。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有才华的创作者,也不缺少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素材,缺的恰恰是那份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对经典传承的责任感。我们应当从那些百年老课文中汲取力量,学习大师们严谨的创作态度、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让我们在这喧嚣的时代里,静下心来,用心去书写,用文字去记录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去传递那些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或许,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时光里,为后人留下更多值得铭记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字,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本《百年老课文》,抚摸着那略显粗糙的纸张,凝视着那些充满韵味的文字时,不应仅仅只是感慨于过去的辉煌,更要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让那百年传承的文学火种,在我们手中继续燃烧,照亮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学之路,让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字,也能成为后世眼中的经典宝藏,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