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0
分享

夫子城行记

在皖河农场那广袤的土地之上,隐匿着一处名为夫子城的古老墟址,宛如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夫子城” 这名字,古朴且透着几分神秘,只是它的渊源早已迷失在历史长河的浩渺烟波里,无处可寻了。有人说,往昔曾有贤德之人在此开坛讲学,于是便有了这个名号;也有人传言,此地的地势高高隆起,恰似一只匍匐着的乌龟模样,经过方言的辗转讹传,渐渐就被称作 “夫子” 了。但这些说法,终究不过是人们的臆想猜测罢了,哪能当作确凿的史实呢。

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正值仲春,那是个天气有些阴沉的日子,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头顶,仿佛一场细密的雨随时都会洒落下来。四周空旷而寂静,偌大的田野里,不见一个行人的踪迹,唯有我怀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朝着夫子城的遗址缓缓走去。

当那遗址映入眼帘时,我看到的只是一方微微隆起的土丘,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是大地之上一处不起眼的褶皱。土丘上,杂树毫无章法地生长着,它们的枝桠相互纠缠,像是在彼此诉说着漫长岁月里的孤独。荒草丛生,那肆意蔓延的绿意,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首古老而又略显哀伤的歌谣。丘顶之上,几株野桃树已然过了花期,凋零的花瓣如雪般纷纷飘落,洒落在地上,与那些破碎的陶片相互掺杂,构成了一幅落寞而又别具韵味的画面。我忍不住俯身,拾起一片陶片,入手便能感受到它的粗糙与厚重,那上面的纹路好似绳络一般,古朴而又简单,想必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留之物吧。我将它捧在手心,轻轻摩挲着,那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我仿佛透过这片小小的陶片,看到了六千年前先民们生活的场景,看到他们用这陶片盛装食物,或是进行着其他的日常活动。而如今,它跨越了漫长的时光,辗转来到我的手中,这奇妙的缘分,竟像是在古今之间牵起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让我与那些遥远的先民心意相通。

我沿着土丘缓缓登上顶端,极目四望,只见田野间阡陌纵横,如同大地的脉络一般,向远方延伸而去。远处的村落,在这辽阔的视野里显得那样渺小,就像一颗颗豆子,散落在绿色的田野之间。这时,一阵清脆的鞭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原来是一位老农,正驱赶着牛慢悠悠地从田间走过。我赶忙迎上前去,向老农打听关于夫子城的过往故事。老农停下脚步,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操着质朴的乡音说道:“老辈人都说啊,这地底下埋着一座古城呢,咱们平常种地的时候,经常能挖到一些碎瓦片啥的。” 说着,他又抬手指了指远处的一条水沟,接着说道:“前年发大水的时候呀,那水沟里还冲出来一个石斧子呢,后来被县里的人收走了。” 说完,老农便不再多言,赶着牛继续向前走去,那渐渐远去的背影,融入了这一片田园风光之中,徒留我站在原地,沉浸在对这座古城的遐想之中。

在遗址的边缘,立着一通石碑,那石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上面的字迹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霜打,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只能勉强辨认出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类的字样。然而,石碑的周围却散落着一些与这古老氛围格格不入的东西,啤酒瓶、塑料袋随意丢弃在那里,显然是前来游玩的人留下的 “痕迹”。看着这般景象,我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悲凉,想这夫子城在地下默默沉睡了六千个春秋,历经了无数的岁月变迁,好不容易重见天日,被人们知晓,可如今却遭受着这样的玷污,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又无奈的事啊,仿佛是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不知不觉间,暮色像一层轻纱,慢慢地笼罩了整个大地,天边的最后一抹余晖也被黑暗吞噬殆尽。野外的风不知何时开始呼啸起来,那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吹得土丘上的杂树和荒草疯狂地舞动,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它的不满。我站在土丘之上,恍惚间,似乎听到丘下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那声音在这寂静又略显阴森的氛围里,显得格外神秘莫测,我心头一颤,甚至怀疑是不是那些远古先民的魂灵,想要透过这风声,向我诉说这几千年来的沧桑变迁啊。我屏住呼吸,仔细聆听,过了好一会儿,才发觉原来是几只老鼠在草丛间穿梭跑动发出的声响,不禁哑然失笑,可这笑里却又藏着对岁月无情、历史悠远的深深感慨。

在回去的路上,雨终究还是落了下来,起初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一会儿便变得细密起来,不大一会儿工夫,我的衣服和鞋子就被雨水打得湿透了,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很是难受。可我手中紧握着的那片陶片,却好似因为这雨水的润泽,愈发显得沉甸甸的了,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那段遥远的历史,更有我这一趟夫子城之行的诸多感触与思绪,仿佛它是我与这片古老土地之间的一个特殊信物,让我无法割舍。

回到家中后,我怀着探究的心思查阅了地方志,这才知晓,夫子城这里和墩头遗址同属黄鳝嘴文化。墩头遗址那边,出土过精美的石雕人面像,那精湛的工艺,栩栩如生的模样,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奇,仿佛能透过那些雕像,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审美;而夫子城这边呢,出土的物件大多都显得质朴无华,没有那般华丽耀眼的外表,只是带着一种原始而又纯粹的气息。这一对比,恰似历史展现出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呀,一面被精心地收藏在博物馆那明亮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观赏、研究、赞叹的对象,供人们去探寻那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而另一面却只能孤独地散落在这荒野之中,默默地承受着四季的更替、风雨的侵袭,鲜有人问津,就好像是被时光遗忘的孩子,在岁月的角落里独自守望着过去。

此刻,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昏黄的灯光洒在案几上,那片从夫子城带回来的陶片就放置在灯光下,还带着些许泥土的腥味,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凝视着它,忽然思绪飘远,想到我们如今怀着敬畏与好奇的心情,去探寻古人留下的这些遗物,试图从它们身上解读出曾经的岁月。可又何曾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倘若后人发掘出我们如今所留下的遗物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呢?这么一想,竟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一种对时光流转、历史更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我拿起笔,将这次夫子城之行的所见所感一一记录下来,希望能通过这些文字,留住这段关于古老遗址的珍贵记忆,也让更多的人知晓,在那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其实掩埋着一段无比厚重、深沉且充满故事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去守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