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7
分享

家园

一、

“家园——”这简单而又深切的二字,宛如一阵轻柔的微风,拂过心田;又似一抹璀璨的霞光,温暖岁月。“家园”,这是一个多么亲切、温馨的词汇啊,它承载着我们无尽的眷恋与怀念,是我们灵魂深处永恒的栖身之所。

可叹的是,在时代的洪流奔涌不息的当下,家园似乎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渐渐消逝在我们的生活边缘……

或许,你拥有着多处房产,那豪华的装修、典雅的家具、现代的电器,无不彰显着物质的富足。这样的房子,能让你吃饱穿暖,可它却无法等同于“家园”。家园,承载着的是我们生命中更深层次的情感与记忆,它是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是岁月赋予我们的情感寄托。

家园,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为久远的梦想。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从深山野林的洞穴中艰难走出,寻找到了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窝棚那一刻起,家的意识便在心底萌芽。当岁月的车轮缓缓前行,人们开始在房前屋后辛勤耕耘,种粮种菜,养猪养狗,日子便如同那古老的歌谣,开启了“过家家”般的温馨篇章。

不知是哪一位颇具灵感的智者,巧妙地将“家”和“园”这两个饱含深情的字组合在了一起,从此,“家园”这个充满魔力的词语,便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如同参天大树的根系,紧紧缠绕着我们的心田。

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乐土。在这里,大地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家园,是我们安心的天空,它如同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有风雨相伴,也有饥寒交迫。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家园,一家老小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寻求到生命的温饱,享受那温馨的天伦之乐。在每一个酣睡的夜晚,我们都能在梦中拥抱明天的希望,因为家园,给了我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春种的辛勤与秋收的喜悦,家禽家畜的饲养与陪伴,这一切虽然带来了劳作的疲惫,但也让我们脸上洋溢出欣慰的笑容。因为,家中的餐桌上,那些美味佳肴的味道正一天比一天更加醇厚,那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在那个充满诗意与温暖的时代,左邻右舍之间的情谊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流,纯净而又深厚。邻居之间的往来频繁,日子虽简单却淳朴,安宁又亲密。那是一种让人怀念,却又似乎在现实中被渐渐遗忘的美好时光。

二、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它的脚步。

城市的崛起,是商业文明的胜利。在城市的繁华光环之下,乡村的质朴与宁静仿佛成了落后的象征。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如同那无法逾越的鸿沟,将城市与乡村的命运逐渐分隔。

古朴的人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人们开始向往城市里那高耸如云的大楼,向往那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向往那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生活。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们背井离乡,奔赴那充满诱惑的城市。

城市的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每个人都在这片繁华的土地上,为了生存而拼搏奋斗。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财富和地位,人们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驱使,拼了命地赚钱。在这个过程中,“家”的意义逐渐从原来的栖息之所,演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为了身价、地位和脸面的代名词。而“园”,这个曾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则在人们的忙碌与追逐中,逐渐被遗忘,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逐渐消逝的痕迹。

物质的奢华和感官的刺激,渐渐占据了人们的心灵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生存的竞争压力让人们彼此之间充满了戒备。城市,似乎变成了一座冰冷的城堡,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而战。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对城市的过度追求,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丛林中,人们虽然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常常感到内心的孤独与空虚。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忘记了生活的真谛。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观点过于偏激和悲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厌倦情绪在城市中悄然滋生,并逐渐蔓延开来。

当人们对城市的冷漠和喧嚣感到厌倦到了极点时,他们便会开始寻找一种逃离的方式。于是,那些有权有势、有车有房、有品有位的人们,纷纷放弃了城市里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跑到近郊或远郊去购买房屋,重新建造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家”。他们宁肯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开车上下班,宁肯让半年时间在这空旷的房子里闲置,也依旧乐此不疲。而那些没有足够能力建立自己家园的人,则会选择到农村租房,种地、种菜,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快乐。

虽然没有人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这种现象,但人们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城乡之间一种被遗忘的差别——这种对自然、对土地的眷恋与回归。

三、

倘若我所言不差,那些久居城市、最终选择回归乡村的人们,其内心所向往的,无疑是那房前屋后的小小园子。

可别小瞧了那道看似普通的篱笆墙,也别小看了那几垄普普通通的田地。那里,藏着城市里寻觅不到的四季风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在春风和春雨的轻抚下,人们在小园子里播下一垄垄希望的种子。看着那娇嫩的小苗破土而出,舒展着嫩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心中的那些纠结与烦恼便如轻烟般飘散在空气中。夏日的阳光灿烂而热烈,人们在园子里除草捉虫,欣赏着蜜蜂与蝴蝶的翩翩起舞,聆听小燕子在房檐下的呢喃细语,心中的焦躁与不安也随之烟消云散。秋风送爽,各类果蔬成熟,那香甜的气息弥漫在餐桌上,与亲友共享这份丰收的喜悦,心中的怨艾与忧愁也被幸福所取代。即便到了隆冬数九,大地被冰雪覆盖,看似万物凋零,可那厚厚的积雪下却孕育着明年的希望,让人心生期待。

拥有了这个小小的园子,人们便不再留恋那喧嚣的歌厅舞场,不再沉迷于麻将桌上的日夜厮杀,也不再热衷于推杯换盏中的闲聊神侃。因为在家园里,人们享受到了真正的放松与愉悦,这种情感的满足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有人或许会问,家园与孩子成长又有何干系?大自然,本应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是她赋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滋养。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孩子已经渐渐忘却了“母亲”的存在。

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捉蝴蝶、捉蜻蜓的欢乐,没有亲眼目睹过蚂蚁搬家的奇妙场景,甚至不知道蚯蚓是什么样子。他们听不到黎明时公鸡的打鸣,看不到夕阳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他们亲手摘过茄子、黄瓜和豆角,却不知道向日葵的模样,甚至分不清土豆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还是树上结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电脑和手机的世界里,与自然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面对着无穷无尽的考试,对大自然一无所知,无动于衷。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人生真的快乐圆满吗?真的能在未来成就一番大业,如龙如凤吗?

四、

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亲身经历,但通过各种媒体,我们了解到了在经济发展的西方各国,无论居住的是精致的小楼还是质朴的平房,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较大的庭院。因为生活的富裕,他们可能不会在庭院里种植粮食和蔬菜,但一定会有果树成林,草坪如茵,鲜花绽放。

在那里,孩子们从小就与大自然中的松鼠、野兔、小鸟、乌龟等和谐相处,自然生态成为了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浓郁的自然气息,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大自然,早已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不愿离弃的怀抱。

还有消息称,如今出现了第四代住房。这种住房在继泥草房、砖瓦房和如鸟笼般的高层楼房之后,充分利用了高层空间。每家每户都拥有几十平方米的园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园地上种菜栽花,或者饲养各种宠物,真正享受与自然亲近的美好。

虽然这样住房的普及或许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它所传达的理念,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家园本真吗?回归乡下,回归家园,这也许是我们重新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晚来领悟,也是我们对人生价值的一种重新发现。

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在这时代的浪潮中,不能只是在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中徘徊,而应朝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前行。

“生态”,这简单的两个字,蕴含着生命的奥秘与生活的真谛。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断迁徙、选择,或许正是对这一理念最深切的领悟——生活在城市,我们渴望空间,厌弃拥堵;我们需要清净,远离嘈杂;我们向往绿色,拒绝污染。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主动靠近自然,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温暖与呵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否更热切、更主动地拥抱自然,让生态回归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未来的生活充满绿色的希望与阳光的温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