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声波的头像

李声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4
分享

父亲的织布机

在记忆的深处,那 “唧唧复唧唧” 的织布声,如同岁月的旋律,陪伴着我度过了童年时光。那是父亲织布的声音,一台古老的织布机,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父亲是一位勤劳而朴实的人,他学会了织布这门手艺,便以此为生计,默默支撑着这个家。织布的工序繁琐复杂,每一道都讲究无比,需要精心操作。

首先是对经线的处理。父亲把纺成的线穗用拊车子转换成线纩。拊车子是一个神奇的工具,由木料做成,手柄的轴上安装四根木条,每两根木条装一个横档形成四边形的大轮,放在一个三角形的支架上。父亲手摇轮轴,棉线就如同灵动的丝线,一圈圈地绕在这个大轮上。每次可绕四绞大约一市斤棉纱,绕完后把线从大轮上取下,便成了线纩。经线在织布机上始终拉得很紧,经过不停的摩擦砸紧,必须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所以,只有通过浆洗的棉线才能承受起这个拉力。

浆线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父亲将每斤棉线按一定比例的面粉加水煮成稀浆糊,然后把线纩分别放入浆糊中揉搓浸透。拧干后,父亲把它们均匀地穿挂在檩杆或粗竹竿上,支架起来晾晒。在晾晒的过程中,父亲不时地拧捋,让浆糊全部浸入棉线中。他还要不断地有节奏地上下来回顿,使棉纱顿直又不相互粘连。经过这样的精心处理,棉线才达到经线的标准。

接着,父亲把浆好的棉线再转换成纱锭。纱锭中间是筒壳,筒壳是用直径 2 厘米左右粗的桂竹锯截下竹节,打磨光滑而成。父亲用筒车子把浆好的线再绕到筒壳上,这一过程俗称倒线。筒车子形式和纺线车相似,只不过它有个支架架起,把筒壳穿在筒锭上。父亲摇动线轮,带动筒锭子转动,线纩上的线就乖乖地倒到了筒壳上,形成了纱锭。

其次是牵线、梳线,这一步是把纱锭变成经线。父亲总是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在干净平坦开阔的场地进行这项工作。场地一边打上两个木桩,两个木桩的距离是按一架布的长度计算出来的。在木桩前方,父亲用高粱杆钉一个弧形,高粱杆上每隔 20 厘米左右插上竹签,也有用筷子的。竹签上插上筒壳,一般安放三、四十个筒壳。父亲把每个筒壳上的线头拉起,棉线形成扇形展开,随着父亲的拉动,所有的筒壳同时哗啦啦地转动,那声音好像一挂瀑布从悬崖上跌下撞击着潭水哗啦啦地鸣响。牵完一架布所需的长度后,父亲把棉纱从两个桩上一缕一缕地取下挽在手上,形成一个大线球,存放好,等候梳线。

梳线时,父亲同样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他把织布机的机座抬到门前的场地上,将牵好的大线球用筐装好逐渐伸展开来,挽成的交用两根交棍从中穿过系紧。再把线头从筘中穿过,固定在织布机羊角轴上,梳线就可以开始了。父亲一只手拿着筘上下轻轻抖动,另一只手用一根竹签子削成的 “布签子” 来回划拉。成缕的线随着筘的抖动和布签子的划拉伸展开来,筘随着伸展的经线慢慢向后移动。待经线梳到一丈多长时,母亲坐在织布机座上把梳顺的线卷到羊角轴上。就这样,将整个线球梳完,这道工序才算完成。牵线和梳线是一套需要技巧的活儿,稍有不慎成了一团乱麻,那可就费功夫了。

梳完线以后的工序由父亲一个人来完成。他先把经线按照交的顺序从两片综中穿过,上交的线穿上片,下交的线穿下片,再把线头从筘中穿过固定在织布机的卷布轴上。经过这样的道道工序,经线全部安装在织布机上,就可以织布了。

最后是织布。织布机属于框架式结构组成,多选用坚硬的本地槐木制作,可分为机身、机楼、机头、羊角轴、踏综板、坐机板等部件,还有综、筘、梭子等附件组成。梭子,是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厚,呈枣核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约三寸多长的空槽,空槽两头各有一小眼。将篓核儿中间的一根竹篾卡进两个小眼中,篓核儿是用筒车子在长 5 厘米左右的细竹管上绕上纬线,形似小线穗,放于梭子中间,带动纬线从经线中穿过。梭子从经线穿过带动篓核儿转动,纬线便穿入经线中。梭子空槽的中间两边各有一个出线孔,篓核儿卡入梭子槽后把线头拉出,放在出线孔边,嘴对小孔用力一吸,线头从出线孔中吸出。

父亲上机坐在座机板上,两脚分别踏动连接综上的踏板,两片综便上下交错将交带起,使经线张开四、五厘米的张口。两手推起机头将梭子从张口中穿过带进纬线,顺势拉下,机头中的筘将纬线砸实。这样手脚配合,来往穿梭,一匹匹布就在父亲的手中诞生了。

那时候,我常常坐在一旁,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听着织布机发出的 “唧唧复唧唧” 的声音,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父亲的双手仿佛有魔法一般,能将一根根棉线变成美丽的布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布匹不仅是我们一家人的衣物来源,也是我们生活的希望。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手工操作的工具已被现代化的织布机所代替。人们很难见到织布机,那曾经熟悉的 “唧唧复唧唧” 的声音也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朴实的精神。在那遥远的岁月里,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织出了他们的梦想,织出了美好的世界。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儿时的时光,那织布机的声音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记忆,一种传承。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的岁月,不能忘记那些勤劳朴实的人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那台古老的织布机,虽然已经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它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它是父亲勤劳的象征,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见证,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